标题 | 由课内到课外,让阅读更有效 |
范文 | 雷亚宁 [摘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发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在课堂上,教师要立足教材,通过链接体裁、文本等让学生多阅读,同时通过各种平台引导学生分享、交流阅读感受,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掌握阅读的方法。 [关键词]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2-0028-02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的学生应完成不少于145万字的阅读量,并积极倡导沟通课内外阅读,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而课外阅读的质量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质量。“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更是一座桥,是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的桥,是学生由一篇走向多篇、走向整本书的桥。通过课内阅读促进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深化课内阅读,这样使语文教学不断向生活、社会辐射,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发展,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一、立足教材,延伸课外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进入一个新纪元。大语文观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求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中解脱出来,更关注学生的语文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一)预习资料阅读,激发阅读欲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进行预习,发现课文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通过各种途径去查找、收集相关的信息,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反馈、交流,互相碰撞,产生新的思想。如,预习《一个苹果》一文,为了了解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的文字材料,深切感受到上甘岭战役的残酷,理解了“一个苹果”的重要意义。 (二)课内习得方法,促进课外阅读 “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交给学生“一把钥匙”,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质疑、学会运用、学会创造。如,《东施效颦》这篇文言文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把东施的丑态写得淋漓尽致。教学时,我推荐学生课外阅读《陌上桑》一文,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罗敷的美的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习得阅读的方法,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相同体裁链接,强化举一反三 在教学一类文体时,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该体裁文章的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能提升学生解决类似阅读问题的能力。 如,小说《穷人》一文的环境描写是一大亮点,全文没有一个“穷”字,却处处体现出“穷”来。环境描写是推动着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小说不可或缺的内容。为了强化学生的这一认识,我推荐学生阅读《骆驼祥子》中描写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选段。这样,让学生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产生很强的阅读饥渴感,从而进一步阅读《骆驼祥子》全书。 (四)学一文识一人,以一人品风格 在课内学习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教师可以紧接着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作者其他作品内容的理解,进而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如,教学《养花》一文时,教师推荐作者的《猫》一文,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淳朴真挚的语言魅力和自由美好的生活志趣。学习《迟到》一文,推荐作者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以及整本书《城南旧事》,感受父女情深和作者的写作风格,使学生学一文识一人,从一人品风格,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品质。 (五)追溯经典本源,深入解读原著 读原著可以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更全面的理解,对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得更深刻。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刻画了严监生吝啬鬼的形象。为了引发学生读原著的渴望,在教学结尾时,教师出示下面几段话: (1)严监生的哥哥犯事逃了,差人来抓,严监生“随即留差人吃了酒饭,拿两千钱打发去了”。之后,“严二老官(严监生)连在衙门使费,共用去了十几两银子,官司已了” 。 (2)为了治好妻子王氏的病,严监生“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王氏去世,他“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 (3)他自己生了病,“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著,每晚算账,直算到三更鼓,后来就渐渐饮食少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然后,设疑激趣:“为什么严监生的表现如此矛盾?”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走进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原著中,认识更真实的严监生,感受作家的生花妙笔。二、多样平台,阅读分享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如果独自阅读一本书,没有与他人交流,情感体验得不到共鸣,久而久之,他阅读的兴趣就会消减。而把每个学生领进书海,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取决于语文教师。为此,我把课外阅读带进课堂,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并构建起对话、交流、分享的平台,让阅读体验、阅读感受流动起来,提升了学生阅读的质量。 (一)好书推荐,共享平台有宽度 在语文教学中,我每个月进行一次“好书推荐会”,为学生搭建分享好书的平台。学生根据自己读某一本书的感受,饶有兴趣地和同伴分享并推荐给大家。在“好书推荐会”中,学生听到同伴的心声,触动了心灵,学会选择更多的图书,阅读的动力也更足了。“好书推荐”像加油站,激起了学生不断读下去的勇气和决心。 (二)同读一书,共享平台有深度 结合教材,我们每学期全班至少要共读一本书。在学习了《麻雀》一文后,我要求全班学生共读《西顿动物记》系列丛书。在分享读书感受时,学生不仅对优美的句段进行赏析,而且表达了他们独到的认识。有的学生说:“大熊不再可怕,它也很可怜,很孤独。生命是平等的、可贵的,动物的父爱母爱也是无私的、可敬的……”共读一本书,让学生在分享中读得更深入、想得更透彻。三、共读共长,智慧同行 (一)展开读书活动 1.“读书漂流”活动定期进行。在阅读中,我们定期进行“读书漂流”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读过的书随意放在教室后面、走廊等特设的公共阅读场所,并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制成小卡片夹在其中,让后来者阅读。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养成了阅读思考的好习惯,让阅读不断升温。 2.每周的“亲子悦读”活动让每一个孩子和家长参与其中,形成了“小手牵大手”读书的氛围。在这样氛围中,学生享受到的不仅是亲情,更是读书的愉快,从而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每月的“主题朗诵”活动,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熏陶、感染,助推他们阅读品质的提升。 (二)形成教育共同体 因为读书,教师与家长之间有了可以对话的内容与途径。在“亲子共读一本书”活动中,有位父亲和孩子共读了《增广贤文》一书,并深情写道:“让我深有体会的是‘当家方知油盐贵,养子才知父母恩这一句。这句话使我想起了往事……10多年来,我们一家人是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关爱中度过的。”家长的话句句感人肺腑,它化作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化作对孩子成长的陪伴。 总之,阅读让一切改变。我们应多方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 (责编 韦 雄)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