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把脉课后练习 提升语文素养
范文

    廖群年

    [摘要]统编语文教材充分尊重语文学习规律,把语文要素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在课后习题中逐步呈现出来,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教学时教师要认真揣摩编者意图,引领学生品词析句,揣摩领悟,以真正发挥课后习题的教学价值,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课后习题;教学价值;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1-0052-02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与以往教材相比,统编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有了很大创新,在编排上许多都是以语文要素的形式出现的,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明显的推促作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这些课后习题的作用,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呢?

    一、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谨遵课后习题的编排意图

    语文要素作为新教材的亮点之一,虽然在教材中的分布是以零散的形式出现的,但是在每个单元的不同课文之间或者不同单元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教师教学时应认真揣摩编者意图,为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准备条件。

    (一)单元之间以梯度形式呈现

    统编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单元导语以及课后习题或者课文旁边的提示语中都有语文要素的出现。这些语文要素并不是生硬地插在教材中间,而多数是以课后习题的形式,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渗透在教材中的。

    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这单元有三篇课文,分别是《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这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积累并运用动词”,这是学生阅读的整体目标,但具体到每篇课文的时候义进行了细化与分类,呈现出了明显的梯度性。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课后习题中,关于动词的运用提出了:结合语境,用“披、露、鼓、甩”这些词语说上一句话。在《我是什么》一课中,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辨析“落、打、飘”这些具有相似特点的动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再用这些词语进行说话练习。相较于前一课直接用动词说上一两句话,这一课后习题在难度上已有所提升。在《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中,关于动词的训练是要求学生用上“纷纷出发、蹦着跳着、炸开”这些词语仿照着文本的样式进行说话训练。

    从这三篇课文的课后习题的要求来看,同样是积累动词,在每一课中的具体要求义有所区别,它们的指向不同,体现出了鲜明的逻辑序列性。教师要把握教材的特点,遵循这种认知规律,引领学生扎实学习,以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

    (二)课文内部之间体现综合性

    统编语文教材在课后习题的编排上是有着一定规律的,除了识字表与写字表之外,一般都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训练内容:有指向本单元训练核心的;有指向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知识能力训练的;有指向语文相关知识的积累的。教师应以课后习题的指向为基础,引领学生进行精准的阅读训练。

    以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一课为例,课后习题中安排了以下训练:(1)朗读课文,说说青蛙写诗的时候准来帮忙了。(2)青蛙写的诗里有逗号和句号,请你圈出来。(3)读一读。由这三道习题可以看出,它们分别指向了正确朗读、提取信息与积累词语,体现出了课后习题具有的综合性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将课后习题作为指导学生的重要参考,并且能够融课后习题训练于阅读教学之中,帮助学生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习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

    二、对比辨析,强化应用,释放课后习题的教学价值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习题都跟词语的辨析、积累运用有关,教师要引领学生阅读、品味、感受,体会词语的不同用法,培養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对比辨析,培养语感

    比较是学习的好方法。在词语教学中,采取比较的方法有助于发现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语感。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一课时,课后习题中要求体会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它们各说一句话。这些词语分别是“落、打、飘”三个表示动作的词语。教学时,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呢?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这三个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这三个词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表示物体从上面往下落);然后,想想这三个词语之间可以互换吗,为什么。经过比较品味以后,学生就会发现,在这几个词语中,“打”表示的物体较重,“飘”表示的物体较轻,而我们平常见到的物体掉下来就是“落”。这样经过比较辨析,学生不仅明白了这些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还为今后的词语运用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发现,积累拓展

    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究式学习。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一课时,课后习题二中提出:“朗读课文,说说睡梦中妈妈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有着一定的难度。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这个问题呢?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自己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睡梦中的妈妈是美丽的;然后,为学生搭建阅读支架,帮助学生感受文章在表达上的结构形式:( )的眼睛,明亮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适当地拓展文本内容,让学生用上这样的形式进行口语练习:( )的头发,( )的脸蛋,( )的鼻子。这样教学,不光可以帮助学生发现文本语言的规律,而且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在类比拓展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灵活提取,恰当运用,落实课后习题的读思效能

    课后习题的内容大都与文本内容有着密切关系。教学时,教师要认真研读课后习题的教学价值,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以帮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

    (一)边读边思,尊重学生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硬性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性见解,要尊重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独特感悟。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思考的时间,以使学生真正有所思,有所得。

    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狐狸分奶酪》一课的课后习题二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狐狸说它分得很公平,谁也没有多一口,谁也没有少一口,你同意狐狸的说法吗?如果你是小熊,你会怎样做?在这个习题的教学上,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就可以把问题融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在阅读这个大环境下进行思考,而不是脱离文本语境孤立地进行。这样一来,结合文本语境,学生可以从狐狸分奶酪这件事的起因、经过进行充分地考虑。这样,学生在发言的时候,理由才能更充分,更具有说服力,更有利于他们阅读品质的提升。

    (二)合作交流,展现思维过程

    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对问题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一封信》这一课的时候,课后习题二提出:“朗读课文,想一想:露西在给爸爸的后一封信中都写了什么?画出相关语句,试着把这封信读出来。”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与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把7~l4自然段读一读,边读边圈画出跟第二封信有关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与交流,尤其是对于自己圈画出的跟别人不一样的句子,要进行重点交流。如此教学,在认知冲突中,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从而促进了他们学习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统编语文教材在课后习题的编排上凝聚着编者的匠心,有着极高的教学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后习题的特点,引领学生熟读精思、品词析句,以使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得到提升,实现阅读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责编 刘宇帆)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