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低段语用训练,不能脱离年段特征
范文

    李敏

    [摘要]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而言,语用训练应该聚焦在词语和短语上,紧扣学段教学的核心目标,开掘多维的语用训练,搭建扎实的语用平台,提升学生的语用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凸显学段语用训练的层次性;巧妙链接,凸显学段语用训练的生活性;分层设置,凸显学段语用训练的妥帖性。

    [关键词]语用训练;年段特征;循序渐进;巧妙链接;分层设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1-0056-02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开掘教材文本中蕴藏的鲜活可感的语境,组织学生在感知语言表达特点、辨析表达效果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而言,语用训练应该聚焦在词语和短语上。笔者以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树和喜鹊》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循序渐进,凸显学段语用训练的层次性

    【案例呈现】

    师:语文学习离不开扎扎实实的朗读,我请一位小朋友来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

    师:字正腔圆,通畅流利。老师发现了一个特殊的词语——一棵树。大家快找找,这段话中还有哪些这种类似的词语?

    生1:一只喜鹊、一个鸟窝。

    师:(出示天空映照下的草地图)快速地观察这幅图,谁来照着这个样子继续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生2:一片草地。

    生3:几片树叶。

    生4:三朵白云。

    师:真是一群活学活用的好孩子!有的时候,事物非常少,我们喜欢用“一”字来表示。其实,还有一个字非常重要,你们找到了吗?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齐答)只有!这里只有一棵树,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

    师:那我们这间教室里,可以怎样用“只有”来说呢?

    生5:教室里只有一位老师。

    生6:讲台上只剩下一支粉笔。

    【跟进反思】

    由于低年级学生认知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语言表达素养还没有真正形成。因此,从文本中开掘出契合低年级学生的语用训练资源往往是一件难事。为此,教师就需要蹲下身子,以学生的视角来解读文本、遴选资源。比如,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对数量词和“只有”两个训练点的关注,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此外,教师在引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时,巧妙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思维,并体现出鲜明的训练层次。第一层次:于语境中洞察寻找,以“一棵树”为范例,寻找语段中同种类型的短语,这本身就是让学生体认形式、了解结构的过程;第二层次:于图片中模仿训练,让学生在模仿过程中深化对这种语言形式的认知;第三层次,于生活中迁移类化,直接运用教室现有的资源,在习得言语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灵活运用。

    整个语用训练的过程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学段特点,毫不突兀,让学生在有序的语用训练中不断向着更好的语用层级进发。

    二、巧妙链接,凸显学段语用训练的生活性

    【案例呈现】

    师:树上只有一只喜鹊,因为少,就让人有了一种感觉——

    生1:很寂寞,很孤单。

    师:说说你在什么时候也有过这种感觉?

    生2:爸爸妈妈外出了,我只能一个人在家里,这时候就会很孤单。

    生3:生病了,体育课我只能一个人在教室里,真的很孤单。

    师:树孤单,喜鹊孤单——两个人物都孤单,我们就可以用上一个神奇的字?

    生4:也。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上了“也”字?

    生5:树和喜鹊都有了邻居,就用了“也”字。

    生6:它俩都很快乐时,用了“也”字。

    师:是啊!那什么时候才能用上这个“也”字呢?

    生7:前面与后面的内容一样时,就可以用“也”字。

    师:生活中你发现哪些地方是可以用“也”字的?

    生8:爸爸喜欢运用,我也喜欢运动。

    生9:小红考了一百分,我也考了一百分。

    【跟进反思】

    这一案例中,教师先后指导学生运用“孤单”和“也”字进行说话练习。纵观对比之下,这两个词语的运用指导,教师都巧妙地运用了鲜活的资源,将学生推向了更广阔的生活平台,但在链接生活的策略上义有所不同。

    第一个词语“孤单”,直接指向学生的内心情感。因为有了文本语境的浸润,学生对“孤单”的内涵已经有所体悟,教师直接链接生活,通过“你在什么时候也有过这种感觉”,迅速地将学生的思维从文本转移到生活中,以自身的内心感受为基点进行表达资源的快速搜寻,并借助语言的重新组建历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二个词语“也”的教学则完全不同,教师先紧扣课文中的语句,让学生在寻找和朗读的过程中,储备感性认知,为后面的实践模仿奠定基础;之后,教师借助于生活完全放手,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进行迁移转化,巧妙地化难为易,使得语用训练目标在关注生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落實。

    三、分层设置,凸显学段语用训练的妥帖性

    【案例呈现】

    师:后来,喜鹊和树木都多了,课文中又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词语:好多好多!谁来读读这个句子,怎么样才能让人觉得数量很多呢?

    (多个学生朗读,教师指导他们将重音放置在副词“好”字上)

    师:(出示教材中的插图)看了这幅图,我们还可以怎么说“好多好多”?

    生1:喜鹊有好多好多。

    生2:树木也有好多好多。

    师:你们把“好多好多”放在了后面,这是一种有趣的表达。那可以帮它们调整一下位置吗?

    生3:好多好多喜鹊。

    生4:好多好多树木。

    师:多到什么程度我们才可以用“好多好多”呢?

    (课件出示图片:公园里有两朵玫瑰开放了。有一个孩子看到这样的情境,就告诉妈妈:“公园里开了好多好多玫瑰。”你觉得可以吗?)

    生5:不行,只有两朵,虽然比一个增加了,但也不能算多,不能用“好多好多”来说。

    生6:一下子数不清的时候,才可以用“好多好多”。

    师:是啊!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经历一些现象,谁能在一个场景中用上“好多好多”来说一段话呢?

    生7:星期天,公园里好多好多的花开放了,来了好多好多的游客。这些花儿有好多好多的颜色,吸引了好多好多的蝴蝶!

    【跟进反思】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着力指导学生理解“好多好多”的运用特点和适用范畴,并积极运用这个词语进行说话练习。由于有了先前语用经验的支撑,教师对这一内容的指导就省略了从课文中寻找的环节,而是让学生在深入实践中直接链接生活,并在表达习惯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言语形式的调整,在变化中历练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之后,教师通过出示典型的运用错误,引导学生在对比辨析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好多好多”应该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学生认识到了“好多好多”词语的运用需要有一定的数量要求。借助文本语境和生活情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获得了发展。

    语文教学所关注的重点是文本的语言,教师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指导需要从鲜活的生活出发,尊重低年级学生的内在认知规律,在循序渐进中不断发展学生内在的表达能力。

    (责编 刘宇帆)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