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放飞想象舞动情思 |
范文 | 洪永海 章师亚 [摘要]《短诗三首》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现代诗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学这篇课文,要根据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课堂上,教师应通过联系所学、学习字词、想象画面、体会情感、迁移仿写、课外链接等途径,使学生走进诗歌的内核,和作者进行思想、情感的碰撞。这样的课堂,具有语文味、诗歌味和课程味。 [关键词]现代诗歌;教学设计;想象;仿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4-0007-03 [设计理念] 本文所选的三首短诗,充满了画面感,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四年级的学生对现代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理解本文的字面意思并不困难,因此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激活他们的想象,体会作者融进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获得诗的灵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诗歌,积累运用。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歌表达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联系所学。导入新课 1.出示单元学习提示:“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引出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 [点评单元学习提示是学习整个单元课文的总领和总纲。总领、总纲掌握了,课文学什么甚至怎么学就容易把握了。] 2.诗歌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以前已经学过。还能记起来上个学期学过的诗歌吗?谁能背一背? 3.指名背诵,教师点评。 (1)学生背诵《秋晚的江上》。 (点评预设:“谢谢你,你的背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瑰丽的秋江晚景图。”) (2)学生背诵《花牛图》。 (点评预设:“一头可爱俏皮、悠闲自在的花牛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4.你们不仅有好的记性,更有一双美丽的眼睛。这两首诗歌把一幅幅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和美的享受。今天,我们要再学习三首诗歌。同样,我们也要带着一双美丽的眼睛来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 [点评开课环节用已学过的诗歌导入,温故而知新。教师简洁的点评,对诗歌的画面以及情感进行概括,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学习字词。读通读顺 1.请大家自由朗读三首短诗,对难读的词句做上标记。 2.請大家说说难读的诗句,并请同学帮助解决。 预设难读句子:“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3.指名读诗歌,每个学生一首。教师从正确、通顺两个方面进行评价。重点落实“永不漫灭”“藤萝”“膝上”“波涛”等词语的读音和字形。 4.教师示范书写“繁”“膝”两个字,提醒学生注意间架结构和笔画顺序。学生练习两次。 [点评 字词学习是语文学习的根,不能忽视;字词学习既有认读的任务,也有认写的任务,不可偏废。] 5.刚才我们读了这三首诗歌,同学们都能够把诗歌读得正确、通顺了,值得表扬。 6.说说这三首诗的题目与我们平时学的诗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 7.介绍冰心及《繁星》。 冰心是一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繁星》收录了她用三言两语描绘所见所感的短诗,总共有164首。这些小诗晶莹清丽、轻柔俊逸,赞美了母爱、童真、自然。课文所选的三首诗都来自《繁星》,分别是第七十一、一百三十一和一百五十九首。 8.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三首诗歌。 [点评现代诗歌虽然以率直的情境陈述,表达明晰,易于理解,但要真正领会诗歌的情感,就要对作者及写作背景进行了解。] 三、想象画面。读出韵味 1.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表现很不错。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想试一试,请你们来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2.教师范读三首小诗,让学生简单评一评,激发学生读好诗歌的欲望。 [点评教师范读太有必要,不仅能够给学生以直观的朗读指导,更能让教师自己体会到朗读的“甘苦”,是亲力亲为之举。] 3.俗话说,没有节律就不成为诗歌。你们觉得要怎样才能读出诗歌的节律和韵味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 4.指名朗读,并根据每首诗的特点进行朗读指导。 (1)朗读《繁星(七一)》。 ①破折号的朗读要稍做延长。 ②引导学生发现字数相同的“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三个短语。它们的句式相同,朗读的节奏也应相同。 ③一边读,一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在月光照耀下的园子,油亮茂密的藤萝下,传来阵阵昆虫的呜叫。母亲坐在椅子上,我坐在母亲的膝盖上。一幅幽静、美好的画面) [点评边读边想象,既是朗读训练,又是形象思维的训练。] ④指导学生读出节奏,“中”“下”“上”处应停顿并稍加延长,以体会画面的幽静与舒适。学生在想象画面中,不断展开朗读训练。 (2)朗读《繁星(一三一)》。 ①引导学生发现“光”“香”“响”的韵脚都是“ang"。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②你发现这三句话表达上有什么特点?(都是问句) 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哪一颗星没有光?”星星有光吗?(有光,有亮光) “哪一朵花没有香?”花儿有香吗?(有香,有清香)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有响,有清响) 这些问句比较特别,明知故问,是反问句。反问句,要读出上扬的语气。 [点评不仅有读,还有读法的指导,有助于朗读效果的保证。] ④此时此刻,作者的眼睛里、鼻子里、耳朵里都是大海。作者在海边看着、闻着、听着、想着,久久不忍离去,思绪万千,回味无穷。一边想象一边朗读,你仿佛就到了广阔无垠的大海边,看到了星光,闻到了花香,听到了清响。 ⑤学生读诗。 (3)朗读《繁星(一五九)》。 ①引导学生发现“了”“里”的反复句子,了解同字成韵,读出韵味。 ②引导体会“风雨来了”和“躲到巢里”“躲到怀里”的不同,读出句子感情的强弱。 ③反复读句子,读出一呼一应。 [点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整个朗读环节通过“看着诗句想”“提问引发想”“对比画面想”等方式,让学生想象画面,领略情景交融、妙不可言的意境美。以此指引朗读,学生自然就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和情感。] 5.比较感知现代诗歌的特点。 (1)出示古诗《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2)小组比较讨论这三首诗与古诗的异同,说说现代诗歌的特点。 教师相机概括:“现代诗意思好懂;诗句长短比较自由,没有规定的字数;读起来有节奏,朗朗上口;蕴含丰富的想象和情感。” 7.齐读三首诗歌。 [点评这一环节借势发力,通过与古诗的比较学习,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表达特点。] 四、体会情感,诵读诗歌 刚才,我们在脑海里想象了一幅幅画面,有光、有香、有声,有静的、有动的。下面,让我们带着美丽的眼睛再次走进这些画面中,去发现诗歌更多的秘密。 1.出示《繁星(七一)》。 “永不漫灭”是什么意思?作者回忆了什么? (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1)在这些景物中,你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用下面句式说一说(出示):“我坐在母亲的膝上,看着__,听着__,想着__。” [点评“说”是理解,“说”是表达,“说”是想象,“说”更是情感的升华。] (3)这些场景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 (在“月明的园中”,在“藤萝的叶下”,在“母亲的膝上”,“我”看到了母亲的音容笑貌。这是个和蔼慈祥、关爱孩子的母亲,母亲对“我”的爱在每个场合,印象深刻,难以磨灭。这样的母爱也感动着千万个读者) 2.出示《繁星(一三一)》。 (1)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首诗。 [点评此处的范读,不只是指路,让学生知道课文该怎么读,更有情愫的表达、情感的引领和思维的培育。] (2)你都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会同时出现? (是大海给了作者无限的遐想和写作的灵感) (3)“波涛的清响”怎么会到作者的思潮里?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示课外资料: 冰心三四岁时,父亲奉命到山东烟台创办海军军官学校,幼小的冰心也随全家来到了滨海城市——烟台,直到她十一才离开。烟台的大海开阔了诗人深沉博大的胸怀,启发了诗人丰富奇妙的想象。烟台的大海使诗人明白了祖国备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历史,熔铸了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也使诗人了解渔民的苦难,培养了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深情。诗人与大海的这段情缘,成为她日后创作的重要题材。诗人曾说:“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这首诗就是诗人唱给大海的一支颂歌。 (4)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与赞美,情真意切。 3.出示《繁星(一五九)》。 (1)“天上的风雨”指的是什么? (大自然的刮风下雨,凄风冷雨,暴风骤雨) (2)联系上句诗,说说作者心中的“风雨”指什么。 (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碰到挫折、苦难、烦心事等,它们引发作者内心的波澜) (3)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 出示: 当我__的时候,母亲啊!我只躲到你的怀抱。 [点评此处练说与《繁星(七一)》的“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4)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之情) [点评诗歌是一种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体裁。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来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情感。这里,教师采用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作者生活背景、领悟词语内涵等方式,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在心中明晰作者的情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五、回味生活。迁移仿写 1.让我们也来当当小诗人。 简单的场景、细小的故事,让我们天天都在享受这母爱,我们也来写一首小小的诗。 出示: 这些事—— 久久不能忘怀: ——的——, ——的——, ——的——。 2.教师巡视,相机评价。 3.朗读仿写,让学生分享自己写作的诗歌。 [点评 学以致用。虽然诗歌写作是表达的难点,但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况且教师给予了表达的格式,自然化难为易了。] 六、课外链接,丰富积累 1.读读下面的诗歌,说说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妈妈的笑声 妈妈的笑声, 就像天边的彩虹, 它使我想起, 洁白的云朵。 媽妈的笑声, 总是悠悠忽忽的, 使我担心彩虹会消失。 咦? 妈妈又笑了, 是不是彩虹照到我心中? 2.课后阅读现代诗集《繁星·春水》,摘抄喜欢的诗歌,准备参加班级赛诗会。 [点评拓展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向,是统编教材重要的课程理念与思想。语文,没有阅读量的打底,绝不可能有质的飞跃。] 总评 这个设计有浓浓的“三味”。 1语文味。这是贯穿课堂始终的特点。如,课文的学习,不忘字词、语句、标点、朗读、表达;任务的承载,有读,有说,有写,有思;流程的安排,从吸收积累到倾吐表达,从课堂生成到课外延伸…… 2.诗歌味。课文体裁就是诗歌,学诗歌的课哪能没有诗歌味?但有的学诗歌的课,就真的少了诗歌味。诗歌味在哪里?在画面里,在情感里,在韵味里,在节奏里。也就是说,有的课没有关注诗歌的画面、情感、韵味和节奏。这个设计不但关注了,而且有比较好的表达途径。 3.课程味。这主要体现在“联系所学,导入新课”和“课外链接,丰富积累”这两个环节上。“联系所学”是旧知,“课外链接”是新知,新、旧贯通,融于一课,便是课程的味道。特别是“课外链接”的设计,使得课的外延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扩大了,当然课程体系也就建立起来了。 (责编:韦雄)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