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化直接批评为普遍议论
范文

    孙绍振

    读懂魏徵的文章,要回到历史语境中去,设想自己是魏徵,要批评皇帝。这是有风险的,怎样才能安全地达到目的,其奥妙都在谨慎的姿态和委婉的措辞之中。

    一

    皇帝的最高目标是永葆江山,传之万世,自知非一人之智可以胜任,故亦重用贤臣,利用其智慧,接受其建言献策,甚至允许其面折廷诤。唐太宗在这方面,可能是最开明的。接受正直臣下的顶撞并非罕见,但皇帝毕竟是天子,代表着上天的意志牧民,拥有绝对的对臣下生杀予夺的权力。唐太宗很开明,很信任魏徵,对魏徵可谓从善如流。最特别的是,魏徵本来出自他的政敌李建成门下,曾建议建成早杀世民,李建成被消灭以后,太宗问魏徵为何挑拨兄弟骨肉,魏徵坦言,建成如听我的,则今日胜者就不是你了。太宗奇其正直,不计前嫌,委其巡视山东。山东是建成影响很大的地盘,建成败后,与其有干系者全被拘捕,难免扩大化了。据《资治通鉴》载,魏徵所至,尽皆开释。人告魏徵袒建成余党。太宗不但没有责罚魏徵,反而对其赏赐有加。太宗心里明白,在那人心惶惶之际,魏徵不畏嫌疑,为他扩大群众基础,很是明智、正直。魏徵受到重用,先后陈谏二百余事,深受太宗敬重,成为历史上敢于犯颜直谏的贤相。魏徵卒后,太宗思念不已,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然而在封建体制下,君臣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宦海沉浮,祸福互倚。太宗之于魏徵,君臣相得,世传美谈。可皇帝也是人,也有非理性的七情六欲,很难避免一时之喜怒哀乐,这对于臣下,就是生死攸关的风险了。英明伟大如唐太宗,免不了有时也情绪失控,错杀正直的臣下(虽然后来后悔了)。故古有“伴君如伴虎”之谚言。

    值得一提的是,《新唐书·魏徵传》载:魏徵病重,太宗准备将公主下嫁其子叔玉。魏徵病逝,太宗痛哭,为之“罢朝五日……徵亡,帝思不已,登凌烟阁观画像,赋诗悼痛”。有人妒忌,纷纷揭魏徵的短。说他举荐杜正伦、侯君集出任宰相,结果杜正伦以罪黜、侯君集坐逆诛,说他结党营私。最为恶毒的是,说他把自己对太宗的诤谏话语拿给史官褚遂良,要载入史册。历代有为君王,其理想都是功在千秋,名垂青史。有碍于自己大智雄才的史料进入史书,影响自己的历史声誉,这就触犯了太宗的龙颜。一怒之下,太宗就把魏徵的墓碑毁了,公主下嫁的事也就黄了。其实,魏徵是很谨慎的,他的许多深刻的谏言并不敢收入自己的文集,而是散见于他人的《贞观政要》中。

    英明如唐太宗毕竟还是人,在涉及自尊和历史地位的关头,免不了情绪一下子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此事幸亏发生在魏徵逝后,如在生前,则后果不堪设想。进入了这样的历史语境,理解了唐太宗和魏徵关系的复杂性,才能充分理解魏徵此文之字里行间的曲笔。

    二

    唐太宗初期励精图治,后来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苑囿。魏徵此文的目的就是批评他,要他不忘初心,进行深刻的、系统的反思。这事风险颇大。即使太宗能够理解,也要防止政敌的谗害。以魏徵的出身地位,他没有诸葛亮那样皇帝“亚父”的名分,可以在《出师表》中反反复复地教训皇帝,不应该那样,应该这样。也不敢像苏东坡那样天真烂漫,批评皇帝推行的新政,作《上神宗皇帝书》不过瘾,又来个《再上神宗皇帝书》,语言完全是率性的:“今日之政,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若力行不已,则乱亡随之。”

    故本文言尽深峻之思,而语极婉曲之功。不能直接批评,就绕个弯子:以德义治国作为文章的序曲。在当时政坛,这是人所共知的儒家的老生常谈。从德义这个最没有异议的内容开始,太宗没有可能反感,于是占据互相认同的、不可动摇的大前提,但这样的开头也可能太老套,太宗毫无感觉。故文章一开头,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法,用的是战国以来散文传统的类比推理。此文类比的特点是,以感性经验作为前提。不是一般的感性,而是日常经验。树木、河流,这是人所共知的,毋庸置疑的。魏徵的喻义深度在于“思”,不着痕迹地衍生到树木和河流的“长”“远”,与享国之“安”关联。关键在由类比而引出推理,木之长在根,流之远在源,安之本在“积”德。

    关键在于“积”。“积”字一出,德治的老生常谈就有了新的内涵。在外延上则针对的是唐太宗早期励精图治,后期逐渐骄奢,这一切可以意会,不可言传。魏徵不从反面批评,而从正面说,他只点出了三个字——“长”“远”“安”。實际上就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长治久安。隐性的意思就是说,长治的“长”,久安的“安”,条件是“德义”的“积”,即要“长”而“远”地持久累进。

    正面说过了,分量还不够,接着从反面说: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其失落就是不言而喻的了。魏徵善于作一正一反立论,作为此文之文脉,一以贯之。

    老生常谈的德义,从字面上有了新的深邃的内涵,从外延上有了潜在的所指。臣子上书,越是说得高明,越是滴水不漏,皇帝越可能产生被教训的感觉。显示自己比皇帝高明太多是危险的。魏徵马上反过来写一笔:“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既是意脉的曲折,也是心态的谨慎,以自贬增加安全系数:我是很愚昧的,都知道这个道理,“况于明哲乎”?不用我说,皇帝天资英纵,当然是了然于心的。这样,就把教训皇帝转化为歌颂皇帝。这个反问句用得很到位,比肯定句更肯定。皇帝来不及思考就不能不顺着他的思路看下去了。

    小心谨慎地诱导,正正反反地铺垫,铺垫得差不多了,就往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上靠拢了,要接触到皇帝的毛病了。这是关键,是核心,文章的功夫在于婉转推进。

    先是强调天子应该有“天一样的崇高”德义,才能“永保无疆”,美德不因时间、空间而改变。这个“永保无疆”,从内容来说,上承积德,下开不懈,递进为“居安思危”。也就是说,在太平盛世,在没有危机的时候考虑潜在的危机。“危”在哪里呢?“德”要长期一贯地“积”,这可不能正面直说,而是侧面说要“戒奢以俭”,隐性的意涵是提示:你已经忘记了积德之“积”的一贯性了。接着更进一步点明,即使最初德有所积,但是不够厚重,后果就是不能一贯。就如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与初心背道而驰。这个比喻与开头的江河比喻呼应,这在古文中属于“关锁”,在用词上与前面的对称,逻辑上严密一贯,结构上有机统一。

    字面上皆泛指,但都系实指,太宗当然心领神会。好在说得很婉转,回避直接点出所指。但是不点出所指,就不能完成文章批评皇帝的任务。还是要绕一下圈子。先把当国之神器之重,品德之高,积善之厚,作为为君崇高之道,“戒奢以俭”之道,这些都是共识,但要防止“情不胜其欲”。论点就更深化到了心理上,即使有心戒奢,也还有危险,那就是“情不胜其欲”,手握无限的权力,不能克制自发的情欲。这里就从泛论转向具体所指了。但是,说得太明白了,比较有风险,故引而不发。

    下面的任务是把论点再进一步发展下去,抓住积德的“积”加以分析。所有的君主(凡百元首)都知道要积德,初期都是谨慎小心地讲究德义,但“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原因在于,德是要“积”的,一时守德义不难,坚持到底则困难。这里没有一个字说到太宗,却恰恰指的是太宗“功成而德衰”。

    三

    原因已经找到了,批评意味足够太宗心领神会了。但是,文章还在往下写。写什么呢?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弥不有初,鲜克有终”呢?

    原因在于建国初期,面临深沉的内忧外患,形势紧张,成败未定,不能不“竭诚以待下”;一旦大志既得,帝業有成,外部的压力和内部的矛盾淡化了,这时“纵情以傲物”,就听不得批评了。这里所用句组结构,仍然是一正一反的对比。竭诚之德,可以团结远方外族为一体;对批评不尊重,则虽骨肉而分裂。权势、严刑可以压制人,但使人貌恭而心怨。民如水,帝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宜深慎”,这种不可见的危机,应该深沉思考,否则就如“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文章写到这里,才出了三句教训语,是比较严厉的,所谓居安思危的启动,“危”就危在“奔车朽索”。这说的是接受臣下批评的重要性,是为了引出自己的批评。

    魏徵的厉害之处在于,批评皇帝,但没有说到皇帝;自己提出批评,却没有提到自己,而是总结为人君者值得深思的十条准则。

    第一,欲望和自戒;第二,大兴土木和安人(不是安民,避李世民的讳);第三,追求高危和谦和;第四,游乐和限度(如古代君王狩猎,三驱为限);第五,指出原因,怠政忘初不能“慎始而敬终”。要慎始敬终,怎么办?第六,海纳百川;第七,虚心纳谏。不言而喻,本文就是一篇谏文,也就是说,要听我的。但是不能直说,只以一般的命题出现,泛泛而论可能发生的偏差,实际上这些偏差已经发生在太宗身上了。这是留有余地的,让太宗在逻辑空白中与自己的结论汇合。从这里可以看出:其一,魏徵戒惧谨慎,用心良苦;其二,委婉为文,用普泛的议论代替直接的批评。

    接下去,写的都是不能在积德上慎始敬终的结果:第八,谗邪惑乱;第九,暂喜而偏赏;第十,忽怒滥刑。在排列上,十思似乎没有严密的逻辑顺序和层次,但总体上是一种原因的追溯和后果的揭示。前因是已经发生的,后果则是推测的,是可能发生的。把已经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消极后果放在一起,有利于淡化批评的强度,使批评带着提醒的性质。

    最后,“总此十思,弘兹九德”,表明是正面总结:智者尽谋,勇者竭力,仁者播惠,信者效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天下太平。但是,文章的好处,还在于结尾回到太宗热衷的游乐上来。一时的节俭,换来的是未来更加尽情享受“豫游之乐”,而且“可以养松乔之寿”,也就是可以长命百岁,还不用“劳神苦思”,让下臣去发挥聪明才智,达到“垂拱”而治,享“无为大道”。

    魏徵推演出比太宗当前更高的享乐境界,虽然是空头支票,但是对于太宗来说,读来应该是心情愉快的。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