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鉴赏古诗词遣词造句题的解题技巧 |
范文 | 黄银秀 【摘要】古代诗词历来注重遣词造句,高考中鉴赏古诗词遣词造句的题型经常出现,笔者主张从五个“统一”角度去考虑。 【关键词】古诗词;遣词造句;解题技巧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是杜甫注重诗词炼字的生动写照。“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等炼字炼句的佳话千古流传。炼字的根本是炼意,即努力选择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句。因而,鉴赏古诗词离不开揣摩字句。高考中鉴赏古诗词遣词造句的题型经常出现,那么,这种题型的答题技巧是什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统一”角度考虑。 一、意境的统一。如: 汾上惊秋 苏頲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若将末句“不可闻”改成“最先闻”,效果如何?为什么? 本诗意境特点是苍凉慷慨,广阔高远,正因此,“秋声不可闻”才能体现“惊”字,若是“最先闻”,哪里还有“惊”这一情感。 【参考答案】不好。本诗用“不可闻”直接否定,它与全诗苍凉慷慨的意境和高亢劲健的风格相符。若改成“最先闻”,与全诗意境不符。 二、风格的统一。如: 宿甘露寺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诗家评说,诗中“放入”二字最显气魄,你是否同意此说?为什么? 全诗充分体现了豪放的风格。“放入”二字使“银山”具有动感,含主动之意,使“大江”这一抒情形象奔放豪迈,有了飞动峥嵘的气势、营造出了阔大雄壮的场面。也衬托出作者有主动迎接大江之意,显出其开阔的胸襟。 【参考答案】同意。它既写出了一望无际的江面,风水相激、波澜翻卷、云气浩荡的景色,也将“望见”这个很平常的动作化为拥抱大江这一壮举,使得“银山”具有了动感,充满力度,用这一壮阔之景衬托出了作者开阔的胸襟。 三、辞格的统一。如: 秋山 杨万里 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此诗中的“掩“字历来为人称道,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全诗勾勒了一幅秋景图,作者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出变了颜色的乌桕、小枫两棵树。尤其是小枫,说它变颜色是因为“偷天酒”,喝醉了又不好意思,便请“孤松”替它遮掩“醉容”,“小枫”就好比是一个顽皮可爱的小孩,害羞之状跃然纸上。 【参考答案】“掩”用了拟人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枫与孤松红绿掩映之美。 四、句式的统一。如: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北宋诗评家胡仔在谈到此诗说:唐初诗人沈佺期“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句,脱胎于东晋王羲之的“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他认为李白“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你是否同意胡仔对李白诗句的评价?请简要说明。 李诗显然比沈、王二人的要好。修辞没有人为的痕迹,此外,对仗也更工整。 【参考答案】同意。李诗化用了前人诗句,却显得更工整流畅。诗人以“鸟度”对“人行”,以“明镜”喻清溪,以群山比“屏风”,比喻清新。你看,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倒映在清溪之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五、情感的统一。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这时候心情愉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的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