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文本细读在矛盾之处 |
范文 | 尚耀武 孙绍振教授在研究文本细读过程中多次指出:文本的阅读方法与观念是紧密联系的,阅读与欣赏要从矛盾入手,要运用联系的方法。王崧舟在“谈文本细读”中也指出,文本细读要学会寻找文本“缝隙”,这里的文本“缝隙”也就是指文本的矛盾之处。肖培东老师非常善于抓住文本的矛盾之处,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把阅读焦点锁定在这“矛盾之处”,并对此进行慢慢咀嚼。 师:“住那儿多年了”,哪个词?“多年”,长时间地住在破败不堪的地方。还有一个地方很有特点。你來说。 生:“那儿”。 师:为什么? 生:因为那是一个荒僻的小胡同,还有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还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师:他为什么说“那儿”啊?本来我们回答……老王说“那儿”却不说什么,你来说。 生:老王说“那儿”就不说“家”。 “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儿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从言语表达的形式上看,这两句话是由问与答两个部分组合而成的。但从前后的逻辑关系上看,问与答之间明显是相互矛盾的。杨绛问那儿是不是他的家,老王最合乎逻辑的回答应该是“那儿是我的家”或者是“那儿不是我的家”。但老王的回答却是“我住那儿多年了”。细细体会,老王之所以用“那儿”而不用“家”是因为在老王的心目中那个破破落落的地方无法支撑起一个家的概念。所以,他没有也不能正面回答杨绛先生的问题,而用一句看似矛盾的答语来掩饰内心的失落与无奈,其言语之间流露出的是老王内心无言的酸楚。 在教学过程中,肖培东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答非所问”的矛盾之处,并在积极探究矛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度理解,进而体悟作者更深层次的写作意图,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也构建了学生的丰富的精神世界,理解了社会。 [作者通联: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