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语文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
范文 | 【摘要】本文通过语文新课程改革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反思,倡导语文教师在改革中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担当,并能正确理解,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努力创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反思 合作学习 教学模式 当前,中学语文新课改呼声不断、高潮迭起。但我常常问自己,语文教学的改革会不会在一片喧嚣过后,重归的沉寂,让我们又面对社会的多重指责?让我们一边高喊“少差慢费”,一面手持教鞭不知所措。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深切地感觉到:我们必须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才能进一步推动语文新课改深入和发展。 思考之一:语文新课改中,我们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需要什么? 新课改的呼声席卷了整个语文教学界,但认真地听一听,到处走一走,认真看一看,也许,我们会发现许多我们不想看、不愿看、却不能不看的东西,语文新课改真正改掉了什么?除了轰轰烈烈的口号与标语,除了形式与方法,实质呢? 但我们却无法指责我们辛苦了年年月月日日的高中语文教师。看着他们布满血丝的双眼,粉笔灰染白的双鬓,疲惫不堪的身躯,……我们还能忍心责备什么呢? 当一个人的意识不能知道未来的变革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时,他们对变革产生的抵触与对立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也许他们能做的就是“不变”,以此不变应你万变。 所以,语文新课改首先要改变的是一个认识的问题,必须让教师真正意识到改的必要性,教师真正意识到非改不可了,也许改变才真的开始。 那么,作为站在新课改前沿的语文教师到底需要什么呢? 第一,在新课改中,一个语文教师需要学习并拥有先进科学的理念,要有坚持不懈的决心,更需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新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合作、生存、做人;从以前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索、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上则改变了过去的选拔功能为主的方式,建立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元评价的体系。这些新理念必然冲击着旧有的传统观念,而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如果不能深入领会这些理念,必然在新课改中无法立足。因为我们知道“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一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的摇篮。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教师必须要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洗涤掉旧的观念,代之以全新的理念,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融入到新课改的潮流中。 当然,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甚至会遇到较大的阻力。但只要我们拥有先进的理念、坚定的决心、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我们就能一直走在新课改的前列。 第二,在新课改中,每位教师都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给自己准确定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致力于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过去教师的“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习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变“要你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于是,有些教师感到了困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样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困守着传统教法不放手,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这一类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很显然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必然会遭到淘汰。另一种是既然学生是主体,那么他们必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是配角,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被淡化,整个课堂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就象一盘散沙,达不到预期教学目标,看似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其实根本没有真正实现新课改的精神。 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呢?我们认为,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积极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在课堂教学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把教学中各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进而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把学生反馈的信息加工、评价,使学生在积极高效的课堂互动中掌握知识,受到熏陶。换句话说,只有在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彰显之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思考之二:什么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新课程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小组合作就成了最时髦的学习方式,几乎每位教师都用过,但是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解。 1.将小组合作等同于小组讨论。在教学中一遇到问题,教师便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这样的小组讨论由于缺乏明确目标,所取得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2.合作学习是学生的合作,教师只是需要在合作学习结束后听取小组的汇报即可,在这种观点指导下的语文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或在一侧冷眼旁观,或在各小组间游走。殊不知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下,教师的主体作用被淡化掉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只沦为一种形式,根本谈不上多大的学习效果。 3.什么问题都需要合作学习,没有合作交流,就不是课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课堂上不论问题是否需要,合作学习的方式都要采用,仿佛不“合作”一下,就不热闹,就不叫转变观念。其实这种简单的表面化的合作,学生很难有实实在在的体验和感悟,更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4.合作学习就是一种意见交流,没有明确分工,没有效率意识。没有分工就谈不上合作,没有效率,合作就没有意义。这种意见交流却常常可见,在这样的所谓“合作学习”中,很多学生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呢? 《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这样解说:“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教师主导下,群体合作,研究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中有效的合作学习应具备以下特征:“小组成员应该是有差异性,有明确的目标,小组成员的学习要相互依赖,教师充当监控者和学习资源的角色,强调个体责任,自我评价,变化合作学习时间”。这些话为我们勾勒出合作学习的面貌:一、合作学习中要有明确的合作目标。二、合作学习中要制定差异性目标,分工要明确。三、合作学习中,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合作性,要能使小组成员共同提高。四、合作学习中,讨论的时间要有度,要有效率意识。五、合作学习中,交流的方式、学习的结果要及时反馈。六、老师在合作学习中充分监控者和学习资源的角色,要适时引导,做好宏观把握和微观细节调控的工作。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大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深入思考、积极尝试,那么我们课堂教学中沉闷的气氛会一扫而光,学生必然会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那么我们也一定能品尝到合作学习给我们带来的甜蜜。 思考之三:新课程改革中,应该力求构建开放的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获得进步。 《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统一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因此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建立起一种与之适应的开放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教是为了不教”,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所以在当前高中学校的师生由于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的情况下,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旧的教学模式,创建一种开放的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那么,这种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首先,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实践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利条件,要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态度的主动性、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学习心理的独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大胆讨论,公开陈述,让学生在开放和谐的气氛中成长。 其次,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能够使师生在课堂上形成思维上的共振。思维共振是指课堂教学中双方思维处处呼应,时时合拍,步调一致,达成共识。思维共振不仅发生在师生之间,还可以发生在学生之间,这种共振产生后能引起师生共同的大脑皮层兴奋,思维活跃。从而启迪智慧,激发灵感,进行创造性学习,给学生的智力生活带来丰富的色彩。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要达到思维共振,我们的教师必须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者和实践者,必须深入了解教材,熟悉学生的思维实际,精心设计好教学思路,恰到好处地在关键之处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诱发出这种思维共振,产生绚丽的智慧火花。 再次,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能使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情感高度一致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话同我讲的的话产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心弦对准音调”。因此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这种共鸣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收获高层次的情感体验。至于如何达到这种情感共鸣,于漪老师说的好:“教师要以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 最后,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能使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双方活动达到同步互动,默契协调,在共同合作下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因此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这两个积极性的调动配合,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好效果。 以上几个方面只是我们在语文新课改中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其实我一直在想,当新课改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当鲜活的课堂成为一种时尚,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阅读成为一种对话,表达成为一种渴望,也许我们才能真正抛弃心头重负,尽情享受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与收获。 ★作者简介:杜剑晖,安徽省来安中学教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