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文学“丑”形象的美育作用
范文

    周少飞

    【摘 要】文学作品在塑造美好文学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不少“丑”的文学形象。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这类“丑”形象的美育功能,深入挖掘其美学内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美育。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论述了如何利用这类形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关键词】“丑”形象 艺术美 美育

    文学作品在塑造美好文学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不少“丑”的文学形象。例如:《药》中的康大叔,《祝福》中的鲁四老爷,《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雷雨》中的周朴园,以及一些恶劣的令人恐怖的环境气氛等等。对于这类“丑”的形象,一些教师对其美育作用认识不足而容易忽视,分析时不够深入,达不到良好的美育效果。而不少学生对这类“丑”形象感受肤浅,有的甚至模仿其语言动作来取乐。其实,这类“丑”的形象与正面人物形象一样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也是一种供人们欣赏的艺术美,作家对这类“丑”的形象往往渗透着否定的评价,是反面的艺术典型。其美学意义是让人感知“丑”、认识“丑”,进而从内心产生憎恶感。这种对“丑”的憎恶,就是一种善的心理,即是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向往和追求。这就是美感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别林斯基说:“通过否定的方法来达到,有时甚至是更忠实地达到那些专门选取生活理想,一面作为写作对象的诗人所达到的同样的目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这类“丑”形象的美育功能,根据作品中“丑”形象的特点,把握不同的侧重点,深入挖掘其美学内涵,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美育。

    一、通过感知“丑”形象,唤起学生美好感情

    任何文学形象都是具体的、生动的、丰富的、完整的,因而是具有感染性的,成功的文学“丑”形象则会使读者感知然后恨之。例如,康大叔是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浑身黑色的人”、“眼光正像两把刀”、“满脸横肉”、“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其外表甚丑;那“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蛮横贪婪的语言、“这是包好。包好,包好!”的恬不知耻的吹嘘,实在令人作呕;再有那一只大手摊着,一只手撮着滴着血的鲜血馒头的野蛮动作实在叫人憎恶不已。学生对反动统治者爪牙的恨,亦即对夏瑜等革命者的同情、理解,对华老栓夫妇的愚昧而悲叹,这就是一种善心。引导学生感知分析的过程,就是唤起学生美好感情的过程,就是学生感情受到熏陶的过程,就是审美能力得以提高的过程。

    二、通过分析“丑”形象的意义,化丑为美

    成功的文学形象是典型化的形象,他们具有普遍性、鲜明性和概括性,即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具有高度的艺术美。作品中“丑”形象已不是一般生活中的“丑”了,而是生活中的典型,是具有美学意义的美。教师分析这类“丑”形象时,就要深入分析其典型意义,使学生将“丑”化为美感。例如对别里科夫形象的分析,首先可让学生了解人物产生的时代背景,即十九世纪末,沙皇统治摇摇欲坠,极力镇压人民所造成的阴沉郁闷气氛,其卫道者死守阵地,仇视一切新生事物,别里科夫正是这样的卫道者;其次,引导学生分析其滑稽的衣着、向往、心理,理解其顽固专横、因循守旧,害怕新生事物的性格特征。别里科夫这一典型正是即将灭亡的反动派统治阶级的本质特征的最具体生动的体现,故而成为一切因循守旧者的代名词,具有广泛的概括性,此形象就具有美学意义了,即化丑为美。通过分析,让学生对人物产生嘲笑和憎恨,激发学生对因循守旧者的鄙视和否定,对新生事物的赞美和歌颂,进而得到一种审美满足。鼓舞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紧跟历史脚步,顺应时代潮流,并能与阻挡历史车轮、开历史倒车的反动派作坚决斗争。这就是美学上合规律的真,是非常美的情操。

    三、通过分析矛盾冲突,体会美丑对比

    美丑对比是艺术的重要表现方式。通过对比,丑的更丑,美的更美。在分析丑的形象时,使学生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激烈冲突中唤起正义感,在强烈的道德震撼中激发其意志,提高其品格,这就会起到很好的道德教育作用。我们对周朴园的形象分析,就要理清作品展示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分析周朴园在各种矛盾冲突中種种心理变化和表现。在各种矛盾冲突中认识周朴园的自私、虚伪、凶残、狠毒等丑恶本质,感受到正是由于周朴园彻头彻尾的丑恶行径,才致使侍萍、大海等下层劳动者的肉体、心灵极端痛苦,悲惨生活显得更为悲惨。通过美与丑的矛盾冲突,学生一方面对周朴园的丑恶有了深刻认识。进而对资本家产生强烈的恨,另一方面对侍萍、大海等下层劳动人民产生怜悯和同情,懂得了旧社会的不合理。这种对弱者、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就是一种正义感,一种美好的心灵;在社会生活中,学生就会逐步养成美好情操,养成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美好品格。

    现实生活是美丑的统一体。人类在追求美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与“丑”进行斗争。对“丑”形象的批判、否定和鞭鞑就是审美。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丑”形象的美育作用,深入挖掘“丑”现象的艺术美,充分发挥其审美作用,对学生进行美育。

    ★作者单位:广东省化州市林尘中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5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