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和”与“跟”的语法功能比较 |
范文 | 陶菁 在长时间的社会发展中,作为现代汉语基本词汇之一的“和”与“跟”以极高的频率出现在人们的书面语和口语中,然而虽然二者都可作为连词或者介词使用,但是同中有异,“和”偏向书面化,“跟”则更多用于口语中,尤其体现在北京话里。 一、“和”與“跟”的相同点 1.连词用法 “和、跟”作为现代口语里的词,用法大致相同,它们作为连词时,都起到了连接词语、短语还有句子的作用。例如: 啊,哎,我们这合儿,他们我们学生来,横他们都在家还可以,像我跟我们这个老伙计在这儿,就经常不开话匣子。(文件名:\当代\口语\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作者:王殿元) 二者作为连词,主要连接的是名词、动词、形容词,连接的动词或形容词往往作宾语,主语,定语,不常作谓语,虽然二者也乐意连接谓词性成分,但连接谓词性成分往往需要条件。 2.介词用法 “和、跟”这两词在句法功能和语法意义两方面并没有显著的区别,它们在充当连词时只能连接词或者短语,在充当介词时主要引介与事,都是典型的连介兼类词。 (1)介绍出动作的另一施动者,即在动作必须由甲、乙双方参加才能构成的情况下,“和、跟”用来介绍出动作的乙方,并表明在形成动作的过程中,甲方起了主导作用。 (2)介绍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和、跟”的意思有时候近于“向”,“对”。对,向(to),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 (3)表示共同参与的对象,协同,共同,只跟指人的名词组合(with),构成介宾短语做状语。 (4)介绍出比较的对象(as),“和”后面常跟有“一样”“相同”“相反”等词语。 二、“和、跟”的不同点 1.连词属性 一般说来,连词“和”与“跟”连接的事物都是并列的,平等的,但有差别。 (1)“和”用的很广泛,在口语和书面语里都很常见:“跟”带有方言色彩,他在北方话里用的最多。 (2)“和”可以连接各类实词和词组:“跟”只能连接名词成分。 2.介词属性 “跟”常用语口头语体,“和”属于通用体。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为了避免混淆,现在习惯上让“和”专做连词,“跟”专做介词(文艺作品里多用“跟特别是在同一句里,同一个词时,而时而作连词,时而作介词,就会产生歧义。例如: 张华和刘军和李明商量过这件事。 这句话可以有三种理解: a张华跟刘军和李明这两个人商量过这件事。 b张华和刘军两人跟李明商量过这件事。 c张华分别和刘军、李明商量过这件事。 如果把当介词用的“和”改为“跟”,并且把另一个“和”改为顿号,意思就明确了。例如: 张华和刘军、李明商量过这件事。 3.其他 (1)“和”的其他词性。 “和”除了作介词和连词之外,还可以做形容词和名词。例如: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家和万事兴。 C.2是1+1的和。 AB句是形容词性,c句是名词词性。 (2)“跟”的其他词性。 “跟”除了介词和连词,还有动词词性。“跟”在后面紧接着向同一个方向行动,不能单用,必须加趋向动词或在前后加介词短语(follow),常做谓语。例如: 老师说得太快了,我们跟不上。 同志们,跟我来。 你跟卡车,我跟拖拉机。 综上所述,“和、跟”同中有异,既有相似点,也有相异点,书面语体偏爱使用“和”,口语语境中更加青睐“跟”,虽然在平时使用时不甚注意,但若要规范现代汉语用法,还是需要仔细揣摩、仔细推敲。中国的传统习惯和规范的书面语言将会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具品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