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文本细读”的具体运用
范文

    杨昌盛

    文本细读,作为一个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最早是由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提出的。其实我们古人很早就知道这个道理。比如孔子读《易》的“韦编三绝”,汉唐的经学家注释经传,明清的评点家,在字里行间的浓墨重彩,乃至古代蒙学的背诵抄默,无一不是文本细读的具体应用。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提出了明确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一课程目标,直接决定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从而建构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半旧”一词出现了三次,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开篇黛玉看到贾府门前仆人的“列坐”,不可忽略。“列坐”之“列”,正是仆人秩序井然的表现,更是贾府管理严格的有力见证。

    再如:“出了垂花门,早有众小厮们拉过一辆翠幄青绸车,邢夫人携了黛玉,坐在上面,众婆子们放下车帘,方命小厮们抬起,拉至宽处,方驾上驯骡,亦出了西角门,往东过荣府正门,便入一黑油大门中,至仪门前方下来。众小厮退出,方打起车帘,邢夫人搀着黛玉的手,进入院中。”

    这一段文字讲究很多,也有排场,邢夫人携了黛玉,坐在上面。其实,这段路并不长,但是,作为贾母的外孙女的林黛玉首次登舅舅之门,坐车是一种气派,更是一种规矩。作者不厌其烦地一一陈述,如果读者细心体会,就会体味到一种雍容华贵的生活气息。

    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让他们去歇歇。”

    黛玉初到,由众婆子“扶”下轿;贾母出来,由两个人“搀着”;王熙凤出场,由一群媳妇丫鬟“围拥”而来;迎春三姊妹由下人“簇拥”而来。在文本里,使用“携”字,只有两个人,其一是作为长辈的王夫人对黛玉经常用“携”,其二就是平辈熙凤对黛玉也是用了“携”字。我们不妨就这一动词进行替换,稍作比较。如换上“拉”字,就显粗鲁,没有教养;换上“搭”字,黛玉年幼,弱不禁风,无关切之意;换上“扶”字,不合辈分,有失身份。唯有“携”字,既符合身份,又能体现出对黛玉的体恤、怜惜之情。第二次“携”发生在熙凤的对贾母的“误读”之后,马上自我检讨,“携”住黛玉,“携”字前,再加一个“忙”字,其见风使舵,八面玲珑,不着痕迹。

    《祝福》中虚词的运用也是令人叹为观止。文中“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如同三个特写镜头,反复出现,意在强调封建迷信与“祝福”活动对人们思想钳制的程度。“自然”“也”这两个虚词,点明了祝福活动的传承与延续,并为下文叙写祥林嫂的悲剧预设了环境氛围。再如文中“太太,我们见得多了: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闹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这是叙写祥林嫂被迫再嫁时的表现。其中四个“也”字,概括列举“回头人出嫁”时的种种反抗表现。从“面”的角度揭示封建礼教毒害妇女心灵的普遍性,“全”“还是”等词语则从范围或程度上折射祥林嫂“出格”的行为,从“点”的角度凸显封建礼教迫害祥林嫂心灵的深刻性。

    文本中,“我们的阿毛”出现了多次,除了表现母亲对儿子的疼爱以及慈母对亡子的深切思念,学生讨论后,发现“我们”二字表明祥林嫂心里有老六;“我们的阿毛”让祥林嫂成了女人,真正的为人妻、为人母,“母亲也胖,儿子也胖”,这就是生活幸福的真实写照,以至多年以后,柳妈跟她谈起老六,祥林嫂“笑了”,这是小说唯一直接写祥林嫂“笑了”,初到鲁镇,只是“笑影”,捐门槛后也只是“高兴似的”,唯有这里是“笑了”,可见她和老六有一段幸福的婚姻;“我们的阿毛”让祥林嫂真正享有了做人的权利,获得了做人的尊严。所有的这些幸福,在“我们的阿毛”一死,祥林嫂又回到无依无靠,人人欺之的境地。狼吃了“我们的阿毛”,更吃掉了祥林嫂一生的希望。

    关注量词。文中“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一堆”和“一部”這两处量词的运用,可见作者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从行文上看,“一堆”修饰的是《康熙字典》,“一部”修饰的是《近思录集注》《四书衬》。如果说“一部”还是写实的话,那么“一堆”与前面的“脱落”“松松”,后面的“未必完全”几个词语相呼应,形象的组成了一副破败、没落、陈旧的画面。众所周知,《康熙字典》是一部识文断字的工具书,而《近思录集注》、《四书衬》则是封建礼教的正统著作。作者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两个量词,并进行形象的对比,写出了前者的凌乱、残缺,后者的整洁、完整,从而深刻具体地刻画了人物那种不学无术、虚伪和正统的封建伪道士面目。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