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考查小说“必备知识”聚焦阅读“关键能力”
范文

    孙志煌

    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历年的高考文学类阅读考查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文学类文本阅读从2012年到2016年所选的考查文本均为小说,2017年全国卷Ⅰ文学类文本《天嚣》也是小说,主要考查的是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层级。这一题型命题重点在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小说文体特征的“必备知识”方面,同时注重考查对考生审美鉴赏和思维提升等“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覆盖。

    2017年全国卷Ⅰ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特点突出,与2016年全国卷相比有传承也有发展。

    一、文本选择凸显“核心价值”

    文本类型是微型小说,突出微型小说人物关系简单、形象突出,情节集中、设置突转,主旨蕴藉、留有空白的特点。小说聚焦“渴”这一事件,围绕“渴”——求“解渴”——“解渴”设置情节,人物只有基地队员与“蒙族青年”的关系,反映人物即基地队员遇到恶劣天气的困境,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恶劣,衬托出他们敬业奉献的人生境界,讴歌了“蒙汉一家亲”“民族大团结精神”,突出了选文的“核心价值”的引领,符合“一核四体四翼”的要求。

    二、突出考查小说“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1.设题变化较大:2017年设题包括3道小题,一道选择题,两道选择题,赋分14分,与2016年高考相比,设题与分值都有变化。2.设题角度多样且呈难度递增趋势:较2016年,设题减少一题,兼顾考题多样。第1题考查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四个选项设置从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形象、细节表现手法、作品的主题,难度逐层加大;第二题考查谋篇布局的艺术对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的作用;第三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情节结构、表现手法和内涵主旨。3.考查重点具有延续性:命题围绕文本的基本阅读能力展开,突出考查基于理解和感悟为基础的审美鉴赏能力,涉及全文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突出文体特征,不刻意出新,较为全面地覆盖了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要求,实现了高考评价体系在“必备知识”基础上对考生审美鉴赏和思维提升等“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全覆盖。

    三、考查能力要求恰当

    本次小说文本考查的能力要求是符合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导向语文学科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也是吻合《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要求——注重审美体验,分析艺术表现力,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更是准确地把握了小说文本的文体特征——即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叙事的新巧,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潜蕴。

    面对这些命题特点,我们需要从小说文本的文体特征出发,确定小说教学内容,讲透小说阅读的“必备知识”,聚焦小说阅读的“关键能力”,才能提高小说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小说的文体特征是什么?倪文尖教授认为“虚构和叙述是小说本质特征”,叙述,就是讲故事的方式,可以说没有叙述,就没有小说。小说叙述学认为,小说是作者通过叙述者向读者讲述故事的一种文学体裁。因此,小说教学内容需要关注到作者、文本、读者这一组关系。传统的教学内容往往习惯从文章学角度确定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环境、结构等一般性内容,但是往往忽略作者和读者等教学内容。这样的文本解读的方式显然是不够准确。我们需要从的视角解读小说,确定教学内容,聚焦小说阅读的“关键能力”,才能提高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从小说文本入手,紧扣情节的突转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作品的审美价值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提出过“突变”和“对转”。突变就是突然打破常规的平衡状态。对转就是事情向相反方向变化。情节功能就是通过“突变”和“对转”即“突转”来探索人物内心潜在的情感和深层的奥秘。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老师认为,情节的突转功能有,第一是将人物打出常规,第二是暴露人物第二(深层)心态,第三是造成人物之间的情感错位;人与人的情感有了错位,人物就有了个性,错位的幅度越大,情节就越生动,人物就越有个性,审美价值越高。因此,只有紧扣情节的突转,才能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挖掘作品的审美价值,这是小说阅读教学应该讲透的“必备知识”。

    以2017年全国Ⅰ卷《天嚣》为例,分析情节是如何完成“突转”。小说情节平衡状态是人物试验队科研工作者处于“渴”和期待被救援的常规状态,此时出现一个求救的人打破了平衡状态,人物出现了两难的情感错位——救,自身可能承担风险;不救,可能是良心的折磨,最终人物打出常规,选择冒着危险救了求救者,把门打开,求救者获救了。此时,进入一种新的平衡状态——试验队科研工作者和求救者都处于屋子内等待救援,此时又出现求救者拿出西瓜打破了平衡状态,人物科研工作者解“渴”了。这样,小说完成了两次“突转”,人物试验队科研工作者处于危险境界帮助他人,蒙古族“求救者”感激他人的施救,拿出西瓜解“渴”,雙方同时“获救”;小说的主题揭示出一个深具审美价值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讴歌了“蒙汉一家亲”“民族大团结精神”。这样的分析,就是通过把握情节“突转”,准确把握人物形象,进一步揭示小说主题。

    二、从作者、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入手。关注作者的叙述技巧,分析艺术效果的达成

    小说是作者运用了叙述技巧的产物,好的小说一定要有好的叙述技巧。小说阅读教学时,教小说的叙述技巧,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运用这些技巧创作小说,而是凭借这些叙述技巧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欣赏小说的艺术。同时,完整的小说作品的完成是读者介入的结果,读者也是小说的构成要素,艺术效果的达成就在于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了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另一面连接着作者,形成了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作品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因此,小说艺术效果的达成,作者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叙述技巧,还要兼颐读者的感受。

    以2017年全国Ⅰ卷《天嚣》为例,作者运用的“限知”叙述视角,以“他”为叙述对象,向读者讲述了科研工作者渴望水分(渴望救援),到绝望,到门外弱者渴望救援,最终到西瓜解渴,双方获救的故事。限知视角,作者与作品人物所知道的情况是一致的,又是第三人称的叙述,这样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信;“渴”——求“解渴”——“解渴”,文章脉络清晰,这样让读者觉得情节集中紧凑;文章开头作者就营造一种恶劣危险环境,让读者有如身临其境之感,中间的叙述节奏采用场景方式,让读者详细地了解“渴”的状况以及解渴的过程,结尾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作结,让读者觉得小说具有神秘氛围;这时出现了与“真实”相反的“虚构”,读者觉得“蒙古族”小伙子是怎么样过来的,路上经历了什么困难呢?此时让读者觉得有想象思考的空间,这种思考,会迫使读者回过头来探索前文的内容在哪里悄悄做了铺垫。当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达到了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的艺术效果。解读小说,关注到作者、作品与读者关系,就能体会作者运用艺术手法的效果是如何让读者准确把握意图。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