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
范文 | 李文显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是一种专门性的交际语言。高水平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 工具性与交际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两种特性得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1.教学语言应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应该说,每门课程都有严密的结构体系,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靠讲授的科学性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具备严密的科学性。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在教学语言的准确、规范、精炼和逻辑性、系统性上。要求用词恰当、简洁明快、干净利索。 2.教学语言应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教学过程应始终体现教育性,这是一条客观规律。教书育人是教学工作的灵魂,强调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要将“传道”与“授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鲜明地反映先进思想和高尚的情操,能以思想充实的语言武装学生的头脑,陶冶学生的心灵。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目,都可用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帮助他们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烛之武虽然对郑伯早不用己心存怨怼之心,但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却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力说秦伯罢兵。据此,教育学生要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恰当地用富有教育性的语言,把思想教育巧妙地渗透在知识教育之中。 二、简明性与丰富性相结合 1.明白晓畅,言简意赅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言简意丰”。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杰作《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明确提出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法国大作家伏尔泰有一句名言:“乏味的艺术就是把话说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要力求简明得体、干净利索、中心突出、切中要害。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凝练自己的语言,用最经济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把每句话的意思讲明白,让学生能听懂教师每句话的含义。这是对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无论是解释词句、分析课文,或是向学生提出问题,都要让学生能准确无误地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 第二,教师语言要口语化。教师讲课时,应把教案上的书面语言化为通俗易懂的口语,使学生获得一个个印象清晰的概念。教学语言应该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巧妙结合。 第三,教学语言要“少而精”。教師的语言精当,画龙点睛,学生就能抓住要领。教学时教师语言简练、精当,则可腾出更多时间来让学生读书、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四,适当地选用一些文言词语。我国古代文言文,文辞简练,内涵丰富,如果在课堂上适当地选用,如用一些有生气、表现力强的成语、典故等,也可以收到以简驭繁、辞约意丰的效果。 总之,教师在注意课堂语言简明性的同时,也要讲究语言的丰富生动,庄谐交错,句式多变,使人感受到语言的感染力。真正做到简而不陋,丰而不芜,各得其宜,各尽其妙,使简明性与丰富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生动形象,感情充沛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形象生动的文学作品,它本身就是用形象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另外一些不属于文学作品的课文,也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有一定特色、一定典范性的文章,它们的语言也是生动形象的。讲这样的课文,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准确地传情达意,使学生通过似乎看得见、摸得着的语言的描绘,在脑海里重现场景,感知故事,认识人物,思考问题。 3.节奏和谐,娓娓动人 语文课的教学语言要因人而异、年级有别。有的要娓娓动听地叙述,有的要豪情满怀地抒发,有的要分条款地说明,有的要严密雄辩地论证,有的要亲切友善地激励,有的要热情洋溢地吸引,有的要用浅近的口语开启心扉,有的要以高雅的词句引起联想,有的要连连设问,有的要层层剖析等等。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讲课声音高低有致,速度快慢适当,语言具有音乐美。动听的语言能促使大脑兴奋,学生始终处于最佳思维状态。教学语言声音的高低,应视教学内容而定。语调亦应随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而变化,或舒缓徐慢;或气势磅礴。学生的思想感情就会随之而起伏。 三、目的性与针对性相和谐 教师上课,主要是传授知识。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具有目的性,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既要从整体着手,有计划、有步骤地讲清“是什么”“为什么”,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又要注意控制,应始终围绕教学目的,始终为教学目的服务。 当然,更要注意教学语言的针对性。平时说话要看对象、分场合,讲课更应因材施讲,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述方式。同时,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班级,甚至个体的学生,都要注意选择深浅适度、明白易懂,便于理解接受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针对性地提出启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伴以生动形象的课件,讲述学生感兴趣的故事等,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讲课时,教师要注意语言与自己的身份、年龄、性别相吻合。否则,一味地模仿,生硬地套用,不但会使自己的语言失去原有的特色,甚至反而显得不伦不类,令人啼笑皆非。就教材而言,一个作家有一个作家的风格,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的特色,教师若能把教学语言和课文本身的风格保持一致,那无疑会使学生更加体会到文章的特点,使我们的教学充满着纷繁富丽的色彩。 因此,目的性的语言要以适切性为出发点,适切性的语言又要受到目的性的限制,二者的融合,才能加强语文教学的表达效果。 四、与学生的接受心理相结合 从接受对象学生的角度看,教师的语言应具备如下特性: 1.启发性 所谓启发性,就是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去探求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 教师的语言要富于启发性和含蓄性。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而不是代替学生去掌握知识。所以,必须注意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和含蓄性。启发和含蓄,就是不要把问题说尽说全,而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优秀教师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善于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去感受和理解新的知识,给学生指出坦途,使他们经过自己的必要的努力找到升堂入室之门,因而他们的语言总带有启发性。这样的语言,不仅给予学生以知识,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学会独立地去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 2.激励性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来源于教师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以及对学生的赤诚之爱。 3.趣味性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教师通过语言的情趣来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与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均可引入课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总之,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应表现为严肃而不死板,庄重而不呆滞,活泼而不轻率;幽默而不油滑,亲切而不低俗,明白而不浅陋;既有分寸感,又有灵活性。艺术的语言能使学生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无尽变化之中体味“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感。 [作者通联:广西上思县上思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