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谈“香菱学诗”与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
范文

    徐地仁 熊辉

    新课改带来了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实施方略等,语文教与学如何才能应时顺变,轻巧地实现华丽的转身?读《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一段故事,不无启发。

    红楼诸钗中,居于副册之首的香菱,作为苏州阊门地区一望族乡宦之家的独生女儿,本可拥有相对美满幸福的人生,但偏偏“有命无运”,五岁即遭拐卖,受尽磨难,最终被呆霸王薛蟠强买回来作妾,玉落泥中,惹人叹怜。

    在作品中,曹雪芹是不愿意让香菱这样的《红楼梦》“开卷之第一个女子”,在阿呆薛蟠的身边沉埋掉的,于是在第四十八回特意让香菱“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从而一举脱“俗”成“雅”,跻身大观园诸艳的行列。香菱之所以能够实现个人品位从“俗”到“雅”的提升,完全得力于“学诗”这样的行为追求,而这折射到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之上,就典型地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所阐述的語文核心素养的构建问题。

    一、巧妙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是新课标中提出的新概念,它体现着一定目标导向下学习项目的有机组合。“‘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新课标明确界定了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基础、整合相关学习元素而达于引导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之终极目标的设计原则。以此观照香菱学诗过程中的有关环节,我们发现其间很好地贯彻了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原则。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正面叙写师徒授受学艺的文段,历来为读者所津津乐道。香菱成就自我的刻苦勤奋,黛玉玉成就他人的循循诱导,抑或是双方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教与学的事理等,都留给人不尽的品读滋味。考量黛玉、香菱之间因“学诗”而维系在一起的教学活动,我们会看到一个基于既定学习目标而设的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个任务群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这其实就是新课标中必修课程第5个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的设计旨归,并且其下所设的一些具体的“学习目标与内容”,诸如阅读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了解诗歌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等,都在香菱学诗的情节中得到体现。

    且来梳理一下曹雪芹笔下的这段师徒情分。香菱学诗的目标指向非常明确,那就是“教给我作诗”,这一点在她请求宝钗与黛玉时都说得很清楚。以此为核心,黛玉为她合理地设计了从读到赏到写的学习任务群。首先是阅读,阅读什么呢?老师的指导作用在这里充分地发挥了出来。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中,明确要求“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并要求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一点上,黛玉做得很到位。“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这就不唯帮助香菱选定了阅读书目,而且制定了怎么读的计划,兼顾了数量、序列、层级、点面等因素,并且特别注意了效度。黛玉开列的这份书单是基于香菱学“作诗”的具体目标,而否定了陆放翁那些“浅近的”诗的作用之后出具的,充分地考虑了学习的针对性、有效性。

    阅读之后便是引导欣赏,这便有了那段师徒“讨论”诗之“滋味”的情节。香菱将黛玉画了“红圈”的王维的五言律通读精读之后来换杜律,黛玉不失时机地引导她谈谈“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从而诱发出香菱对王维诗歌中写景用词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有关“无理”与“有理”的艺术魅力的独特感悟,并顺此及时地辅之以陶渊明的诗作,让香菱于比较阅读中进一步感受到艺术创新的巧妙之处。从这里可以看出,香菱在黛玉的引领下,不仅做到了读而理解、读出发现,而且获得了审美能力的巨大提升,为走向创作做好了准备。当然学会欣赏,取得一定的审美能力,并不代表就能够写作,写作能力还须在写作的具体实践中练就,这也是新课标中对“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予以“写作”上硬性规定的原因所在。香菱在黛玉的评价激发下前后所写的三首《咏月》,从“措词不雅”,到“过于穿凿”,再到“新巧有意趣”,显示了从读到赏到写的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这极好地展现了“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的效度,值得我们好好揣摩。

    二、灵活组织语文学习活动

    香菱学诗的过程,典型地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理念。这一学习活动的起点是“教给我作诗”,显示出“我要学”的主动性,由此出发,从读到写的核心环节,几乎都是在自主、独立的学习状态下完成的。唯其如此,她的那种辗转反侧、寤寐以求的形象特征才分外地鲜明动人。当然,香菱学诗所拥有的巨大自主性,绝不等同于那种自我封闭状态下的闭门苦钻,而是在黛玉等人的引导下,呈现出新课标所要求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情态。

    香菱阅读旧诗的活动其实早在这次学诗之前就已自主进行着了,正如她拜黛玉为师时听了有关律诗的一些规范后所说的那样,“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而且不光是私下看,还在看中形成了一定的鉴赏能力:“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虽然这种读与赏因其处于个人自发的状态下而不免着上一层混沌直观的色调,但无论如何,它为香菱进一步学诗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到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时,得益于黛玉的指导,她的阅读鉴赏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这从她谈自己的阅读体会的话语中可以明显感受到。

    黛玉是深知学习过程中“讲究讨论”的重要意义的,所以于香菱前来换杜律的时候,便及时地安排了一场表达、交流、探讨的学习活动。这场活动起先只是在师徒二人之间展开,其后宝玉、探春也加入了进来。交流探讨的主题也由师徒交流阅读王维五言律所领略的“滋味”,发展到大家共话学诗作诗的经验体会。整个学习活动中,黛玉作为老师,共对香菱进行过三次引导。第一次是引导鼓励她大胆地讲出自己的阅读心得,这是这场学习活动的发端。第二次是引导她将所感受到的关于“无理”与“有理”的“诗的好处”具体展开来讲一讲。“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这一引很重要,避免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只是停留在笼统迷蒙、似懂非懂的学习状态之中。正是在这一引的带动下,香菱具体地举例阐述了她对王维五言律中遣词造句、状物写景妙处的领悟。特别是赏析“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二句时,香菱更是联系了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了独到的理解发现,而这正契合了新课标中打通“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的精神。黛玉的第三次引导,是在听了香菱深入交流阅读心得后、发现她的阅读鉴赏能力已有大幅提升的基础上发出的,这便顺势利导,进一步拓开了香菱的眼界,让她对艺术创新的奥妙有所感悟。此次交流探究活动,随着宝玉、探春的加入而被导向深入。宝玉“会心处不在多”“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的论说,虽是针对香菱的阅读感受而发的,其实也是掺入了他自己的学习体会,讲出了一条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重要的规律。此次交流探讨,极大地启发鼓舞了香菱,正是得力于众人特别是宝玉的激励,香菱才勇敢地迈出了作诗的第一步。香菱写诗的过程虽然更多地体现了她个人创作中日思夜想、揣摩拿捏的刻苦努力,但还是糅合了表达、交流、探究的活动环节。这其间一直有众人的身影存在,特别是黛玉、宝钗二人,更是发挥了点拨指引的关键作用。

    三、逐步构建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标明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同时指出语文核心素养由“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纵观香菱学诗的过程,我们不能不叹赏,这其实是对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逐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精彩演绎。

    首先语言的建构与运用,需要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通过“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香菱拜師学诗前私下进行的自学活动,已经让她掌握了旧诗平仄、对仗上的一些规律,只是对规则在实际运用中的变化情况还不太清楚,经黛玉一番讲解后,她疑惑顿释,恍然明白“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接着在黛玉进一步的开解下,她不仅深入地理解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的诗歌要领,而且弄清楚了学诗入格的正确路数。其后通过潜心阅读领会王摩诘的五言律,并与黛玉等展开交流探讨,由积累而至于梳理、整合,从而对旧诗的语言文字特点与运用规律有了较深入的理解把握。

    其次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这一点在香菱身上也得到充分的体现。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跟黛玉交流所领略的滋味:“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了。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很明显,这里谈王维诗句中写景用字的妙处,基本还停留于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层面之上,包括接下去所讲的对“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中的“白”“青”与“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中的“馀”“上”等字妙处的理解,莫不如此。但发展到香菱动笔尝试诗歌创作时,情形便有了大的跃升。香菱的第一首《咏月》被黛玉评断为“措辞不雅”,这里面虽然涉及到积累不足的问题,但更多的还是表现在思维上“被他缚住了”。可见其失之于太过直观,完全跟着直觉思维走,撒不开去。香菱的第二首《咏月》虽仍未得到黛玉的认可,但毕竟还是获得了“自然算难为他了”的肯定。由此而论,第二首诗比之于第一首,那种就着事物硬写的拘执得到突破,已经能够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从而联想比附,发散开去。到第三首诗时,香菱的思维已经完全摆脱直觉的影子,呈现出了一定的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的思维品质特点。确实,香菱的第三首诗,由有形的、可见的想到无形的、不可见的,由具象而抽象、由实而虚以虚写实,因物及人及情及理,由己及他及自然、人事,思维的深度广度厚度得到充分展示,达到了较高的境界,无怪乎众人要对其创造性思维的成果给以“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的高度肯定。

    当然,正如新课标所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这就决定了香菱学诗所体现出来的对核心素养四方面的打造也不是孤立地进行下去的,而是彼此渗透、交互促进的。香菱学作旧诗,其行为领域本身就属于对传统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方面,而其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提升,正如前文所言,更是伴生于阅读、写作等学习活动推进中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逐步趋高之间的。可见,把香菱学诗视为一次系统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之成功样板,是绝对不过分的。

    事实上,香菱由这次学诗活动出发,经过持之以恒的刻苦努力,其语文素养已达到置之大观园诸钗中而不逊色的地步。《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写大观园众姐妹给宝玉、宝琴、平儿、岫烟四人过生日,席间进行“射覆”游戏,宝钗与宝玉对上点子,宝钗覆“宝”,宝玉射“钗”,并以旧诗句“敲断玉钗红烛冷”为据,认为自己射着了。湘云却不答应,认为宝玉这是在用“时事”,并且“‘宝玉二字并无出处,不过是春联上或有之,诗书纪载并无”。香菱于是随口念出岑嘉州五言律句“此乡多宝玉”并李义山七言绝句之句“宝钗无日不生尘”,告诉湘云“他两个名字都原来在唐诗上”,说得湘云无语,只好认罚。学识能够折服博学多才的湘云,香菱才识素养之提升,由此可见一斑。

    香菱学诗,“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不仅实现了个人素养的质的飞升,而且也为我们如何引领学生构建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借鉴。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课题“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各学科核心素养校本化构建及互融共生研究”(课题立项编号:D/2016/02/275)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通联:徐地仁,江苏兴化中学;熊辉,江苏兴化中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