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巧用“辩证法”,彰显思辨魅力 |
范文 | 程必荣 当今,高考作文命题最大的热点就是思辨性。一篇好的议论文,绝不能宣传片面的、孤立的、绝对化的观点,这就必须辨证地分析。辩证分析是议论文析理应贯彻的一项重要原则。因为事物是纷繁芜杂的,我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不能简单化,那么,说理论证就要辩证,就要看到事物的各个侧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分析事物的矛盾,从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合乎事理的评价。 考生要想使自己的议论文脱颖而出,就必须具备过硬的理性思辨能力,只有“思辨性”地分析出既“一致”又“背离”的辩证关系而写出的文章,也才更加靠近本然的逻辑指向,更加具有穿透纸背的思维含量。然而,不少考生写论述文不会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抓住问题的某一侧面,极力夸大或缩小,以偏概全,陷入极端,从而得出片面性、绝对化的结论。 议论文的本质是表达思想,那么,议论文的魅力就是思辨的魅力。考生要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就要掌握化难为易的方法,这其中巧妙运用辩证思维最为关键,因为行云流水般的行文背后都一定有严密有度的思维逻辑。 如何巧用“辩证法”,彰显思辨魅力呢? 1.两面兼顾,巧用“全面的观点”阐述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也就是说,一个问题总有两个方面,甚至几个方面。说理议论时如果只说一面,而忘记了另一面,就会犯说理片面的毛病。因此,为了防止“一根筋”,我们可以运用“‘全面的观点两面兼顾”的方法,当然,注意事物的两面并非平分秋色,而是有所侧重,有所突出,并善于转化,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请看2019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择而听之》节选: 只听取读者的意见,你的作品会失去属于自己的味道;一味的坚持自己的想法,也可能会使读者无法理解。所以对待“读者”,我将选择的去倾听他们的声音。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誓言在耳边回绕。如果我是创造生活的作家,我自己的生活会成就一本我自己的作品,如果我只听取读者的呼声,那么这部作品中还能找到属我自己的印记吗?如果所有作家都只听取读者的呼声,那么在这个社会也只需要有裁缝匠便足矣了,不需要思考,只需要去无所谓的满足他人的意见,那么你也会在一部作品上看到的也是一排针角和缝合线。 作为作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很正常,但也要学会适当的,有选择性地去倾听读者的意见。可以去听取对自己有益呼声,而不是那些刻意挑刺,恶意嘲讽的声音。有些读者一些刻意的,甚至是无理取闹的声音,这些大可以置之不理,因为这对自己的写作没有丝毫的帮助,反而会陷入自我怀疑的境地。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完全不听取读者的意见时,也会使自己陷入封闭的空间,犹如在没有出口的迷宫中徘徊,使自己的写作水平难以有所突破。过于坚持,那是固执;有时不愿改变,那是守旧,一意孤行,可能成就满足了自己,但无人理解,最终会被掩埋于这个社会之下。 对待声音,择而听之为之上策。 这是一篇理性思辨的好文章。作者开篇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对待“读者”,我将有选择的去倾听他们的声音。而后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述:一是要想满足每一个读者的呼声,显然是不可能的;二是完全不听取读者的意见,会使自己陷入封闭的空间。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择而听之为上策”。文章能够“两面兼顾”辨证地阐述“作者”“作品”“读者”三者的关系,全面客观地看问题,避免了片面性,避免了走极端,从而具有了极强的说服力。 再看2019年高考天津卷满分作文《“望远”与“赶路”》)节选: 现在的青年人没有人生目标的极少极少。但真正能把个人的奋斗与国家复兴联系起来的并不是很多。好像谁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就是不开化,谁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谁就成了老古董。于是,考个好大学,选个好专业,找个好工作,月薪一万多,娶漂亮老婆便成了很多七尺男儿的梦想。奋斗奋斗,为个人的发达、为生活的舒适而奋斗便成了人生目标的全部。 当然,这样的目标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取向的权利,只要不违法不违规,谁也不能干涉或指指点点。而且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根本目的,就是能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但问题的关键是,樱桃好吃树难栽,幸福不会从天降。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同样是等不来的,需要我们每个人脚踏实地地奋斗和拼搏。说得再明确一点儿,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取舍关系,而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关系。我们不能一頭扎进经营个人小窝的天地里而“两耳不闻窗外事”。毕竟,有国才有家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尤其是在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我们每一个青年人要切记,在低头赶路的时候,要时不时地抬头望望高远的苍穹。 本部分节选,作者对所论证的话题能较为辩证全面的阐释。比如,对现在青年人人生目标定位,作者认为“没有人生目标的极少极少,但真正能把个人的奋斗与国家复兴联系起来的并不多”,对这样的目标,作者并没有简单否定,而是先“让步”,明确其“无可厚非”,紧接着,用“但问题的关键是”转到论述的实质——家与国“不是非此即彼的取舍关系,而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关系”,从而水到渠成地给出“在低头赶路的时候,要时不时地抬头望望高远的苍穹”的建议。这样,两面兼顾,没有以偏概全,陷入极端,得出片面性、绝对化的结论,让辩证分析具有了极强的说服力。 2.左顾右盼,巧用“联系的观点”诠释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联系”,是相互区别的事物或要素之间的联系,它们是互为存在的前提。这联系,有直接、间接,有内部、外部等。我们写作时,为了防止说“过头话”,只对其中的部分联系进行分析后就简单地作出判断和评价,而应该运用“‘联系的观点左顾右盼”,应该横向联系(指空间上处于平列状态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深挖事件的本质,分析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进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为此,我们首先考虑从事件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用进行分析,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加以论述,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点。 请看2019年高考上海卷满分作文《风从东来,“味”自心起》节选: 中华上下五千年,作为东方文明大国,我们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艺术方面更是独具特色。正因如此,“中国味”一直是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有许多音乐人将诗词融入歌词,将中国乐器融入编曲之中,虽然他们成功地将中国元素与现代音乐完美融合,但是我认为这只是表象而已。真正的中国味应该包含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人的情怀气质,这不仅要从视听出发,更重要的是从情感、心灵的感受出发。 我所认可的中国味,是国歌响起时的庄严与感动,是春晚落幕时李谷一老师《难忘今宵》的不舍与欢乐,是巫漪丽老师黑白琴键间《梁祝》的婉转与悲叹。中国味从来不只是古筝的寥寥弦音或唐诗的吟吟几句,他是一种情感,是一种表达,是能让听众从内心感受到永久和绵长的中国味。 真正的“中国味”,是无论走多远走多久,都会忽然想起便感到坚定又自豪的文化力量。不同的国度造就不同的文化信仰,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缤纷世界也不同。无论寻味世界还是寻味中国,我们看新鲜事物的眼光永远的热情闪亮的,心里却依旧会为独特的“中国味”儿自豪。原来的我不愿意接受它的老旧无趣,现在的我更愿意相信,先把兴趣放在一边,试着去了解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不是倾听了西方音乐,接触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可能我对音乐的中国味就不会产生兴趣,更不会有意识地去寻味。 真正的中国味,就是风从东来,“味”自心起。 这篇文章阐述的是“什么是‘中国味”。作者没有片面地、孤立地进行分析,而是用左顾右盼、联系的观点进行诠释:中国味从来不只是古筝的寥寥弦音或唐诗的吟吟几句,他是一种情感,是一种表达,是能让听众从内心感受到永久和绵长的中国味。作者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加以论述,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点,很好地论证了什么是“中国味”这一主旨。这种用“‘联系的观点左顾右盼”分析问题,既切合命题要求,又很好地表达了自己对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味”的看法,这样,辩证分析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以说,作者的思辨能力在文中展示的淋漓尽致。 再看2015年高考湖南卷满分作文《智者若树》节选: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要先“舍”而后“得”,树的智慧在于舍得。如果大树吝啬自己甜美的果实,不肯分给鸟兽,那么它永远不能到达远方去看这世界。就像壁虎,如果在危急关头它不舍得自己的尾巴,便无法得到自由与新生。而沙砾,因为懂得放弃自己的棱角、舍弃暂时的光明,才得以于蚌壳中蜕变为珍珠。智慧的大树懂得舍弃,于是它的种子随飞禽、走兽们来到了世界各地。智者若树,懂得舍弃。 “呼山不来,我去就山”,树的智慧在于变通。然而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不知变通,只知愚蠢地一条胡同走到底。就像许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变优秀,不顾孩子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地要求他们考好分数、读好大学。于是易中天先生批评道:龙,怪兽也;器,器材也;材,木材也。现在的家长让孩子成为怪兽、器材、木材,就是不成人。这么说也许过于绝对,但不可否认的是,只把“好分数好大学”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确实有些病态了。正如奥斯卡·王尔德所说,成为你自己,因为别的都有人做了。我们不必将自己禁锢在一条模仿他人的路上,而应绽放自己的芬芳,成为最好的自己。智慧的树虽然没有翅膀飞翔,没有脚奔跑,但它知道变通,同样到达了世界每一个角落。 这篇文章主要阐述的是“大树的智慧”。“大树的智慧”表現在哪里?在于“舍得”和“变通”。如何“舍得”和“变通”?作者由此运用“联系的观点”左顾右盼——大树与鸟兽的联系,壁虎与其尾巴的联系,砂砾与其棱角的联系,家长与孩子的联系,好分数与好大学的联系,进行分析说理,使文章的观点得到有力的支撑,因为世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注意分析大树和其它有关事物的联系,从而揭示出大树的本质——采用了正确的策略,体现了追梦途中的大智慧。可以说,作者的思辨能力在文中展示的淋漓尽致。 3.瞻前顾后,巧用“发展的观点”论证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不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是事物运动最本质的特征。议论文写作,为了防止变“近视眼”,应抓住这一最本质的特征,透彻分析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变化规律,纵向分析(指时间上前后相序并有某种隶属关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找到问题发展的脉络。既看现在,又看过去,推知未来。只有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发展中分析问题:回溯过往,探寻问题的根源;关注过程,看到事态的发展;展望未来,提出合理的建议。这样运用“‘发展的观点瞻前顾后”,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进而揭示事物之间内在发展的因果关系。 请看2019年高考北京卷满分作文《文明的韧性》节选: 不久前,一则题为“临高新盈镇邻里义建‘六尺巷”的媒体报道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岁月流转,邻里守望的情谊,依然在华夏大地流转。海南临高县新盈镇义建的这条“六尺巷”,是低保户罗春梅的邻居为了让罗春梅一家能够顺利通行,将院墙一再推倒挪后重建形成的:9年三改院墙,拓宽小巷,让出六尺,方便邻居。它与安徽省桐城市那条清朝留存下来的、如今已成为三星级景区的“六尺巷”,同样都演绎了邻里和谐相处的佳话。 当然,华夏文明的韧性,不仅体现在新旧“六尺巷”的交相辉映上,更多华夏儿女代际接力将其薪火相传。君不见,一位位像卢永根、马旭一样的老人淡泊名利,将毕生积蓄无私奉献?,君不见,一位位像其美多吉、张玉滚一样的年轻人扎根艰苦地区,将青春献给事业?君不见,一位位像王继才、钟扬一样的实干家,将生命留在了自己钟情的地方?君不见,南昌91岁高龄的魏木金老人18年义务清除小广告40万张、九江66岁的杨义屏老人10多年无偿献血超3.53万毫升,填平了平凡与伟大之间的鸿沟?君不见,退伍军人吕保民退伍不褪色,挺身面对持刀歹徒?……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中华文明的韧性便体现的愈加明显。如今,中华民族正信心百倍地走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更需要激发出中华文明的韧性。面对浩如烟海的一卷卷文明史,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华儿女一定不忘初心,将华夏文明传承到底,用华夏文明的韧性彻底征服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每一个事物都有过去、现在、未来,进行论述时,巧用发展的观点进行辨证分析,注意瞻前顾后,抚今追昔,上下求索,就能思接千载,观古今于须臾,从而增加认识的深度。作者巧用“辩证法”,以“发展的眼光”来论述“文明的韧性”。作者没有以静止不变的观点看待分析这一问题,而是用“华夏文明的韧性,不仅体现在新旧“六尺巷”的交相辉映上,更多华夏儿女代际接力将其薪火相传”这一递进复句,以时代的发展、推进,进行分析阐述。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回溯过往、关注现在的同时,还信心百倍地展望未来“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华儿女一定不忘初心,将华夏文明传承到底,用华夏文明的韧性彻底征服世界上的每一个人”,这样“瞻前顾后”以“发展的眼光”来论证文章的观点,字里行间,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灵光,让全文具有了不可辨驳的说服力。 再看2017年高考全国卷II满分作文《风流人物,自强之君》节选: 材料中的六句名句,浏览之余即让我为之一振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两句。我对这两句名句情有独钟,是因为这两句内在的精神力量时时让我热血沸腾。在我的生命中,使我奔涌的青春热血有了崇高的方向的是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自强者。他们的自强不息已经与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强大紧紧联系在一起。 闻鸡起舞的祖逖之所以能留下这一段励志故事,就因为他的自强不息中包含了太多的爱国因子。这样的祖逖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并不是一朵孤独的浪花,“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他们的自强不息因凝聚着深厚的爱国情感而闪闪发光。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随着时代的发展,毛泽东这句豪情万丈的名句,不仅是他的强者写照,更是对中国现代史上无数爱国志士自强不息的一首赞歌。从建国之初一穷二白的现状到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从受制于人的通讯设施到现在的北斗卫星和“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正式运行……每一项巨大成就的背后都站着无数把国家强大、民族强盛作为己任的自强者。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当今的有志之士,更是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自强不息的内涵。 文章巧用“辨证法”,以“发展的眼光”来论述“以国为己任的自强不息者”。作者没有以静止不变的观点看待分析这一问题,而是用“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自古以来……当今……”这些具有鲜明的时间标志性词语,以时代的发展、推进,以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典型事例,回溯过往,关注现在,展望未来,进行分析阐述,这样以“发展的眼光”来论证文章的观点就具有了不可辨驳的说服力。 请看2017年高考全国卷I满分作文如何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彰显思辨魅力吧: 中国,成长中 一考生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刚下高铁时的“迷雾摇缀”,还是街头小黄车的错落有致?是满汉全席的惊艳,抑或对食品安全的蹙眉担忧?朋友,今天我不粉饰太平也不标榜荣耀,只为你呈现一个成长中的真实中国。 成长中的中国定是美丽与污染并存的。诚如你所见,满天黄沙飞扬,雾霾蔽日是真实的。但你要记得,黄沙雾霾覆不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掩不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柔美,挡不住“长河落日圆”的壮阔。我想让你知道,那些美妙的山河美景不会被空气污染涂抹掉灿烂的颜色,并且你不也看到了,那一排排可爱的共享单车正是我们为保护环境、开启低碳生活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所以啊,朋友,请欣赏那个辽阔壮美、刚柔相济的美丽中国,请在一定程度上宽容如今这个为了天更蓝而做出努力的成长中的中国。 成长中的中国定是发展与问题交织的,想必你在餐桌上已有所耳闻了。除空气污染外,食品安全是成长中的中国面临的又一难题。但你也应该知道,一次次问题的出现抹杀不掉中华美食的美味及其骨子里的文化,抹杀不掉“脍不厌细”与“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吃货精神。中华美食里含着太多太多文化,有对生活真谛的探寻,也有内心的大爱、乐观。我知道标榜美食和文化掩盖不掉如今食品安全真实存在的问题,但这些小小的问题不足以撼动中华美食的地位和中华文化的根基。所以呀,朋友,请品味那个让人类垂涎的美味中国,请相信这个为了让你吃得健康而不断发展的成长中的中国。 美丽与污染并存,发展与问题交织,这个在成长中摸爬滚打依然坚定向前的中国就如同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成长里少不了叛逆,少不了走走弯路,但更多的还是成长与日渐成熟。因此,希望你接纳这个孩子,我们一同接纳与守望,期盼她成长得更好。 佛语云,心有明珠便可照破万里山河;诗语云,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朋友,愿你带上一颗如明珠般澄澈的心,包容成长中的中国;愿你我共同见证成长后的成熟中国。 这是一篇被阅卷组专家评为满分的标杆作文。阅卷组给出的最大亮点是以“成长中的中国”为立足点进行辩证分析,即用发展和全面的观点看待中国:不仅要看到中国的成绩,也要看到中国的问题;不仅要看到当下之中国,更要看到未来之中国。请看标题就令人眼前一亮,当别人纷纷写“辉煌”“壮美”“科技”之中国时,一个“成长中”暗含辩证法的发展观点就赫然跃入阅卷老师的眼球,赢得了阅卷老师的注目。再看第2-3段,在发展中看问题,就要看到中国的两面性:美丽与污染并存;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依然是两面性:发展与问题交织。再看第4段,進一步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不过,不是当下之中国,而是将来之中国:成长成熟。可以说,作者运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分析“成长中的中国”的各个方面,没有出现“一根筋”,没有变成“近视眼”,而是极具思辨性,字里行间,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灵光。这样的思辨性作文,当然得到阅卷组专家的一致认可。 [作者通联:福州市闽清一中]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