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与时俱进的高考议论文:从考场发论到公民说理 |
范文 | 刘婕 付鹏图 议论文,是高中写作和高考应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文体,在“文体不限”“自定文体”“明确文体”等开放式语境下,它也总是高中生的第一选择,这并非偶然。 一、为什么首选议论文:从文采风雅到逻辑理性 中国古代文学渊源久远,种类成就灿若星河,这是语文科的一笔遗产。于是长期以来,国人就形成了一种集体潜意识、一种观念的误区——语文学得好的标准就是“有才”,什么是“才”呢?就是才华横溢:知识渊博,文辞富赡,出口成章,吟风弄月。其标杆应该是李白、王勃、纪晓岚之类。 但这很容易导致一个认知的偏差,落实到语文老师和学生头上,文章写得好的标准也是大言炎炎,天花乱坠。做文章以文辞为审美焦点,华而不实。前些年,学生将各种作文题目,都写成以司马迁、屈原为写作素材的文字游戏,也能够凭借“文采”获得高分。写屈原则是“他纵身一跃,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写司马迁则是“面对刑罚,他微微一笑,毅然昂起了头”。这种文章,没有理性思维,没有分析、论证、判断、选择,没有负责任地表达的态度。这种文风,流弊无穷,急需矫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共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如果让李白参加我们今天的高考语文考试,他很难得到高分。这既不是他错了,也不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和考查的方向错了。高中语文教育的目的,绝不是培养和选拔“才子”,而是培育有语言实用能力、开阔知识视野、理性思维和表达习惯的当代社会公民。 多读文学作品可以熏陶审美情操,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启发创造力;它也可以健全人格与现代素质的培育,包括批判思维,理性思维,价值观的引领。但是无论在文学作品欣赏中,还是写作品位上,我们都需要研究新课标和高考真题,培养思辨理性的思想能力和写作习惯。 稍微观察高考这根指挥棒,特别是近三年的语文全国新课标卷,从“论述类”“实用类”阅读,到“任务型写作”,都明显淡化了“文学”色彩,增强了逻辑理性。 特别是近年来的“新材料作文”“任务型写作”,更是对考生的权衡选择、逻辑理性、价值判断提出了更具体的、更高的要求。以议论文行文,能够将自己的态度和思考明白有序、有理有据地充分表达出来,也更符合阅卷老师的心理预期和理解习惯。 二、重新定义议论文:从宏大说理到就事论事 传统议论文,有一种通病,就是针对某个宏大而空洞的话题作文,往往简单组織材料,贴着主题予以宣扬,不需要经由严肃思辨,即可完篇。举个例子,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往往就是以“诚信”为主题的作文),怎么写?很好写,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中国人自古都不乏诚信的楷模,曾子杀猪教孩子守信,尾生抱柱对恋人守信…… 这样的写作看似洋洋洒洒,其实并没有体现思考的力量。你看,我甚至可以举更多的例子说明,不诚实守信的现象自古至今都大有市场,如果有人敢出一个题目,谈谈不诚信的好处的话。在不提供具体讨论的语境的情况下,要么道理不证自明,要么以道德表态取代说理,考生普遍陷入了写作动力不足的窘境。 再来看一个作文题目:某领导“不让老实人吃亏”的表态,引发了你这样的联想和思考?那么学生就有了写作动力和指向,有更加具体的思考和务实的写作:老实人是哪些人,在各行各业有哪些表现?他们为什么会吃亏,他们在长期吃亏的环境中有什么话想说?又如何保证老实人不再吃亏,社会环境和决策者准备好了吗? 但是这个作文题目对考生写作方向和任务要求仍然不够具体,再看第三则作文材料:某地小学生将倒地老人扶起后反而遭到讹诈,老人儿子将老人背到小学生家中索要医疗费,邻居纷纷作证指责老人不道德,派出所出警调查后对老人的儿子做出治安拘留处罚。此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那么针对这个事件的看法和思考,写作就会是非常具体而中肯的。写谁还敢扶?不大切合这个材料的最核心价值。这个材料既反映了一类现象,更突出了一大价值:邻居和派出所的作为担当,为好人好事保驾护航,弘扬了社会正气。更为稳妥的写作焦点是:谁来为善举保驾护航。通过追问和深挖会发现,这样的热心群众和派出所并不普遍,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如何改变、让这样的好群众和警察越来越多呢?写作的思考价值和实用价值就逐步凸显出来了。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在谈到“任务型”命题时说:“通过近乎真实写作情境的创设,给出了明确的写作任务,这在考场上要求考生有对象感、有针对性地写作,有利于纠正考场作文的(假大空)取向,包括近年来议论文体写作愈演愈烈的空思辨、伪思辨的玄虚现象。”这是任务型作文的优势,也是2015年以来“新材料作文”的共同着力方向,那种空洞议论文,没有市场了,在以前是“平庸”乃至于司空见惯的文章,放在新的衡量标准之下,有可能是不合写作要求,没有完成写作“任务”的“残次品”了。 从宏大议论到具体说理,这在2015年的全国卷“小陈举报老陈”、2016年的全国卷“一巴掌与一个吻(漫画)”,表现得非常明显。“材料”不再是写作的“由头”,思想的出发点,而是写作的对象,思考的落脚点、聚焦点。 “任务驱动型”这种命题从实质上否定了抽象的、空洞的、教条的思维方式的用武之地,而让具体思考、“就事论事”成为一种基本的说理姿态和素养。 三、拿准议论文的论点:“理”从何来 中国有句俗话,叫作“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讨论的对象事实不够具体和清晰,价值诉求不够统一的情况下,说理何其难也。上面内容为说理需要具体情境提供了思考。那么在有具体情境的情况下,“真理”就可以归一了吗?非也。法官有一句口头禅叫作“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法律,就是这个“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具有权威效力。但是如果换了一个时间呢,如果在另一片土地上呢?我们作文里面主张的“理”,是一种比法律更加超然一点的,基于公序良俗和普世价值的一种主张,但是不具有绝对神圣性。 2018年女排世锦赛中,塞尔维亚队为了避免与实力强大的巴西队交锋,在小组赛中输给了实力远不如自己的日本队,最终获得世锦赛冠军。中国女排仅获得季军。此前五次世锦赛,中国女排的成绩是2金3银。本来在小组赛中,已提前出线的中国队如果输给实力不如自己的荷兰队,就可以在半决赛中避开实力强劲的意大利队。但郎平带领的中国女排没有“选择对手”。 你对此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学生写“强者的风度”,写体育精神,“比金牌更金贵的”,这是一种“理”。写塞尔维亚“善于利用规则”“巧胜”(如田忌赛马)也是一种“理”。有很多老师甚至更认可和主张后一种“理”。严格依据文本,笔者试图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中国女排教练组是不知道“规则漏洞”,还是放弃了“合理利用规则”的选项,放弃的理由有几点?(不是不知道,是有所不为)利用规则漏洞的作为对排球运动可能有什么弊端和后续影响?(小聪明终究不值得赞美)如果塞尔维亚虽败犹荣,中国利用规则夺冠,这个材料出现在大考中的可能性有多大?(讲好中国故事,大国格局)——从优化立意的角度说,我更主张前一种立意。当然,在思想的自由市场上,你是对的,但不等于他是错的。各人的价值主张不一样,每个考生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理讲好。 世界是一个万花筒,而不是黑白二元的。有的事件可以证明别人错了,而更多的事件中,每个人既能表明态度,更能阐述自己的种种理由,众多一家之言构成众说纷纭的合唱,事件逐渐清晰,逻辑逐渐紧密,角度更加全面,道理更加分明。这种议论文的写作训练和能力养成,是塑造学生公民素质的需要。 四、议论文中高频使用的论证方式:比喻类比是形象说理 如果有一天你和网友争论一个问题,陷入了僵局怎么办?邹忌讽齐王,用夫妻关系类比;孟子说梁惠王,以五十步笑百步类比,逻辑严丝合缝,形象鲜明有感染力。在议论文论证方法中,有人归纳四种,除了对比、引言、举例,另外就免不了“比喻论证”“类比论证”,严格说比喻是以物比物,是修辞学的范畴;而类比,才是逻辑吻合的联想比附。最典型的例子,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以大屋子和其中的几种东西,来比文化遗产,以前所谓“博喻”者,就更接近于“类比”。 一个学生在写作“中国女排不利用规则漏洞”材料时,第一段是这样写的: 虽然从未读过武侠小说,但我想那书中武功盖世的绝世英雄,大抵鲜有藏于暗处,暗中偷袭,抑或是使用技巧,攻敌弱点之辈。那些叱咤风云的高手,恐怕更希望来一场光明磊落的决斗,抛却任何技巧,却又酣畅淋漓,心服口服。 一个学生在一次写作有关“共享时代,还需独创”的材料时,开头是这样的—— 空地上新建了一座美麗的花园,人们在里面流连忘返。只是让大家扫兴的是花园中央是谁都无法进入的禁地。直到有一天一个人径直走进核心。人们都纷纷躁动起来,表述自己的不满。直到有人说这是个私家花园,进去的是花园的拥有者。 巧妙的类比,源于小作者的联想和想象,瞬间给作品添色,巧妙表明态度观点,增强了形象性趣味性,显出了机智灵巧。 当然,形象思维有时候会掩盖抽象思维、逻辑理性的不足。试举一例:儿子问爸爸,为什么结婚之后的情人节,你就不给妈妈买礼物啊?爸爸说,你见过钓上来的鱼还给喂食的吗?这就是一个不当类比,似是而非,是爸爸的一个诡辩术。 所以,类比论证会引入会心,启发思考,但是不可滥用,不可喧宾夺主,夺取了展开议论的核心环节。如果没有想到很好的经得起质疑的例子,就可以略过不用。 五、加工论据:从事实到道理 文章不写一句空,无论是传统议论文,还是任务型作文,展开思维过程中的材料联想,都会运用到举例论证。好的例子就好比一个好的“食材”,作者有没有大厨的手艺,最后的菜品质量,还是大相径庭的。议论文的事例交代不能拖沓,需要修剪。不能纯记叙,需要包含理性的逻辑,在交代事件核心之后,还要跟进,挖掘事件本身必然如此的逻辑,扣住议题;最好在此基础上再点题亮出自己的核心主张。这个三段论的过程,笔者也有两个很好的例子。 1.(承上一部分类比论证例子)只有拥有者才能进入禁区,这不是自私,是属于独有者的权利。人家让自己的花园部分开放,本已就是仁至义尽。能共享出去的,往往都是浮在最表面的东西,真正的秘密永远藏在独创者、独有者的心里。 现在你的面前有一块空地,你是愿意去别人的花园里浅尝辄止呢,还是愿意自己创造,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花园呢?(《独有核心独创未来》) 2.我的父亲在一家旅游企业工作,曾听他说景区的索道一般有小问题,本企业的工作人员还可以小修小补一下,但每次到了彻底维修阶段,只能请来外国专家检修,关键是人家还不给看他们是怎么修的。 洋人可不都是圣贤,一个小小的维修技术,他可为之工作大半辈子,就算给他钱也未必会卖给你,不是说他有多高尚,而是有些智慧的结晶,是不可以用钱来衡量的。 如今科技的竞争愈显白热化,我们虽然能分享得到发达的科技,但若没有独创的自有技术,终究只能当个配合者,跟随别人的脚步。(《创造核心科技》) 后面的举例论证,就是一个完美的示范。1.身边小事,生活中来,隐含逻辑,引入思考。2.就事论事,“虽然但是”“不是而是”,思辨说理。3.以小见大,匹配主题,切合论点,论证充分。 六、提炼论据中的干货:定量定性分析 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的属性具有质和量两个属性。质量互变规律,即从量变到质变,是说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事物,在其每次由一种性质变化到另一种性质的过程中,总是由微小的变化(即量变)慢慢积累开始,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事物由一个性质变化到另一个性质(即质变)。 所以,为了避免议论文中的泛泛讨论和庸俗辩证法思维。对讨论问题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的时候,我们要用数字说话,好比用实验室的量化记录分析问题。 讨论“迟到”,一个同学一个学期迟到一两次,这不成其为一个问题。一个学生每个星期迟到两次以上,你还能说他就是迟到而已吗?定量分析,是对具体问题更加负责任的态度。 讨论“中国游客”被国外景点提醒和提防的话题。有学生出于质朴的民族自尊心,这样写:“每个国家都有素质高的和素质低的,只能说中国游客中也有素质极差的,这与民族素质无关。”他就犯了庸俗辩证法的错误。客观理性地说,我们应该有勇气承认:这样的新闻比较“常见”,随地抽烟吐痰,大声嚷嚷等素质不高的游客同胞占比人数应该还相当之多。 又比如,三年前发生的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女研究生被老虎咬伤事件。如果不从细节计较,这个事件的讨论可能就是各打五十大板,游客轻视规则一时莽撞付出惨重代价,园方管理漏洞难辞其咎。但是如果根据深入报道发现,入园之前游客签署了情况告知书,进入猛兽区有醒目字眼提醒,进入虎园四围又有警示标语禁止下车,你怎么看?如果再加上私车停下来到开车门过程,监控大喇叭大声呵斥阻止女司机的行为,老虎袭击游客时,救援车冲过来驱赶猛虎,只是没有下车与老虎“肉搏”,那么事件的性质、责任,大家讨论的焦点,就转移到女性游客这边来了。 一个作文题,提供的材料,太空洞不行,太细枝末节也不行。其有限的文段透漏出的信息,运用的词语口吻,都是提示性地给事件定量定性的要素。 看下面的一個例子。 “撞死4人,赔不起,请各位帮帮我。”这是2018年7月10日四川中江小伙杨龙车祸后在轻松筹上发布的一则众筹20万的消息,在众筹发起的当晚,他就收到了超过2万元的筹款。随后,平台在用户提醒下发现了这个荒唐的众筹项目,便以“项目不符合申请条件”为由关闭了筹款通道,2万多的款项随后也退还给捐助者。但杨龙撞死人众筹丧葬费的事情在网上炸开了锅。 网友甲:“众人拾柴火焰高,这种事情帮帮也无妨!” 网友乙:“撞死人这种交通事故怎么能众筹,肇事者的责任不该让公众来买单。” 网友丙:“这种众筹申请都能通过,看来网络众筹平台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 网友丁:“难道没买车险么?这个时代保险意识不能缺啊!” 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其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则写作材料,和新闻事件的真相多有出入。我们写作的时候却只能够根据文本信息和倾向,合理揣摩,分析定性。“荒唐的众筹”“不符合申请条件”“撞死人众筹丧葬费”“怎么能”“这种都能通过”这个定性和倾向性比较明显。支持的语言是一个点缀:“帮帮也无妨”是一个很弱的声音和道理。 总而言之,无论中西,高考作文大都以议论文为主,因为这种文体最能考察一个人的思维水平和思想深度。议论文写作,就是培养学生讲道理的意识,让他们学会讲道理的本领,学会理性、辩证、具体、耐心地讲道理,学会与人分享自己的思想。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共信息的接受者,公共事务的参与者。我们需要锻炼负责任地思考、理性得体地表达,让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就现实的社会事务,表达具体的态度与意见,避免一切空洞、抽象、浮泛、大而化之的写作弊病。 [作者通联:刘婕,长江职业学院;付鹏图,武汉二中]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