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批评教育,需谨防扩大化
范文

    杨凤定

    ﹝关键词﹞批评教育;扩大化;方法

    批评教育是教师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教育方法。然而批评教育是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它就是一剂良药,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假如使用不当,将批评教育扩大化,它就会变成一把利剑,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心理,达不到批评教育应有的效果。

    作为学校的一名专职心理教师,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存在扩大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批评教育主体扩大化

    由于受场地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多名教师共用一间办公室,有的甚至一、二十名教师挤在一起办公。当当事教师将学生叫到办公室进行批评教育时,其他教师或出于职业习惯,或与该教师关系比较好,往往也会跟着一起批评这名学生,从“一对一”演变成“多对一”批评——多名教师批评教育一名学生。这往往造成被批评学生内心的反感。再加上其他老师帮忙批评教育时免不了对当事老师有赞美之词,说些“某老师工作这么辛苦,你们还给他添麻烦,你们太不应该了……”之类的话,使学生对这些老师产生误解。在调研时,有一名学生就曾这样不满地对笔者说:“一个老师批评我也就算了,其他老师帮什么腔,关他们什么事?他们无非是在拍这个老师的马屁……”

    二、批评教育范围扩大化

    有些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只要学生做错了一件事,就会把他以前的错误一一数落,随意扩大批评范围。如有一名女生,上课时不听老师讲课,玩手机,班主任知道后,对其展开批评教育。教育过程中,班主任不经意间又提起她早恋这件事,使这名被批评女生心里很愤怒:“上课玩手机跟早恋有什么关系?早恋这件事以前已经批评过我了,我也知道错了,并与该男生保持距离了,现在又把它提出来干什么?”导致学生心有怨怼,破罐破摔。

    三、批评教育次数扩大化

    学生有些事做得不好,我们做教师的只要批评教育一次足矣,因为学生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可是有些教师针对一件事对学生进行多次批评教育,有的甚至还当着家长的面再次批评教育,使学生自尊心受到损害。在调研时,有的教师解释为什么要不断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说:“是为了让学生长记性。”这反映出教师过于急躁,期望通过批评教育使学生马上改正。于是一次批评过后,如果发现学生还没有改正,就多次重复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造成批评教育次数扩大化。殊不知,他们这样做,反而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有些学生原来想改正也不改正了。

    那么,如何避免批评教育学生的“三个扩大化”呢?可采用以下的方法。

    (一)尽量不要在办公室当其他教师面批评教育学生

    为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使批评教育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批评教育学生宜在比较私密的场所单独进行。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即使教师批评教育学生的动机完全正确,也不能忽略被批评学生的接受方式。不论教师的批评如何正确无误,只要有第三者在场,便容易招致被批评学生的怨恨,他们会觉得自尊心受损,而且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实际上有些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也不希望其他教师插手,但碍于同事之谊,也只得听之任之。

    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最美女教师”秦老师学习。湖北省潜江市浩口第三小学代课女教师秦开美为救课堂上的52名学生,主动担当人质,换取学生的安全,事后被网友称为“最美女教师”。秦老师的先进事迹家喻户晓,值得我们学习。然而她还有一个细节更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她是一位细心的老师,即使批评学生,也不会把孩子带到办公室去。”(2014年6月17日《新京报》)

    有些老师要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考虑到办公室人员过多批评不方便,会与心理老师商量,在不影响心理咨询的情况下,借用心理咨询室,这也是一个好方法。

    另外,当一名教师迫不得已在办公室批评教育学生时,其他教师如果不是必须在办公室办公,可采用回避的方法,给当事教师创造批评教育的外在条件。如果实在走不开,那就做自己的事,不要“帮忙”。当然,如果当事老师邀请,那另当别论。

    (二)批评教育要就事论事,不要翻陈年老账

    心理学中有“光环效应”的概念。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的。由于它的作用,一个人的某个优点或缺点变成光圈被夸大,其他优点或缺点也就退隐到光圈背后被忽视了。

    为了避免产生光环效应,教师批评教育学生要一事对一事,不应翻旧账。不要因为学生做错了一件事,就把他以前的错误一一翻出来,这样会大大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总是抓着学生以前犯过的错误不放,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在大家面前永无“翻身”之日,进而自暴自弃。另外,动辄翻老账,还会让过去犯的错误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个挥之不去的沉重包袱。

    (三)尽量一次性批评教育,否则会产生超限效应

    所谓超限效应是指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引起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另外,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而再,再而三,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能有的教师会认为,我的动机是好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不要忘记。但动机好,不等于效果就一定好。社会心理学认为,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比较特殊,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呈正的线性关系。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见下图)。

    由此可见,过多的批评教育,即过强的动机强度,批评教育效果反而不好。另外,过滥的批评教育,还会让学生产生“免疫力”,从而使批评教育失去其应有的教育效果,严重的还会导致学生们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有些事情,学生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即使不批评,也会改正。另外,学生改正错误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教师要恰当使用批评教育,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佳。

    (作者单位:上海普陀区甘霖初级职业技术学校,上海,200065)

    编辑/张帆 终校/于 洪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3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