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幸福课”对小学生积极情绪影响的探索 |
范文 | 沈苹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幸福课;积极情绪 两千多年前,孔子站在泗水河边感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相隔不到百年,柏拉图在古希腊的学院中提出: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教会年轻人从正确的事情中寻找愉悦。孔子和柏拉图这两位东西方哲学的重要奠基人不约而同地指出:教育应该是快乐的。当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是快乐的,是关注学生的潜能和优势的。然而,心理学诞生百年来,一直重点关注的却是问题的解决和补救,注重研究的是异常心理学。 直到20世纪末,时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马丁·塞里格曼才开始关注如何发挥人类的优势和能力。为了帮助人们扩大和建立积极情绪,他发起了到目前为止仍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积极心理学运动。 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近二十年来,国内外涌现出了各种形式的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课程,特别是哈佛大学的泰勒博士教授的“幸福课”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刮起了一阵“幸福风潮”。但这些课程大都是以讲授的形式在大学里开设,中小学非常罕有,特别是小学,基本没有。 基于这一背景,我尝试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引入小学校本心理课程,编制符合我校高年级学生的“幸福课”——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以讲授和活动为主要方式,帮助学生从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这五方面体验和获得积极情绪的小学校本心理课程。我通过一年的课程实践,使用问卷调查、访谈、个案观察等方法探讨“幸福课”对小学生积极情绪的影响, 以促进积极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江苏省无锡市新区某小学六年级的两个班级(皆为40人)为研究对象,选取开设“幸福课”的班级为实验班,所选学生基本情况和各方面素质与研究样本接近,未开设“幸福课”的另一个班级为对照班。 二、研究方法 (一)使用Watson编制的积极和消极情绪问卷(PANAS)在课程实施前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施测。 (二)运用访谈調查在课程结束后一周,对实验班40位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访谈。 (三)本研究的材料为自编校本心理教材《实小“幸福课”》。 1.教师教材 (1)课程简介。在小学阶段开设心理活动课的学校是少见的,绝大多数学生在六年的小学生涯中很可能从来都没有上过心理课,所以在“幸福课”伊始,我们用了两堂课来为学生介绍这门课程的独特魅力,明确课程的要求,并组建团队。 (2)积极优势。“积极优势”部分重点关注的是运用团体活动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并利用好自身特长,积极接纳自我。这两课的理论基础是积极心理学家彼得森和塞里格曼提出的“人类个人优势标准”。 (3)积极情绪。“积极情绪”部分重点关注的是运用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感受自己的各种情绪,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要学着发现并创造生活中的快乐。这两课的理论基础是弗雷德里克森提出的十种形式的积极情绪。 (4)积极关系。“积极关系”部分重点关注的是运用游戏和情景剧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这两课的理论基础是我国台湾心理学家黄丽莉的“人际和谐与冲突之动态模式”。 (5)积极应对。“积极应对”部分重点关注的是运用团体活动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习管理时间,有计划有条理地做事。这两课的理论基础是积极心理学家们对于“心理韧性”的研究。 (6)积极成长。“积极成长”部分重点关注的是创新地运用绘本为载体,以团体活动和游戏、视频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学会珍惜身边的一切,在追求目标的同时也能享受过程,并且提升小学生爱的能力。这四堂课的理论基础是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德斯和雷亚提出的“自我决定论”。 2.学生教材 除了教师使用的校本教材,学生每堂课也会有一张纸容量的“学生教材”。 (1)基本情况(姓名、日期、教师反馈、学生课前课后的心情指数)。基本情况一栏中,学生课前课后的心情指数是反映学生对这节课的评价的最直观的部分,教师反馈则是教师对该生在这节课的综合表现的打分,既可以让学生重视这节课,同时也便于老师在期末给这个学生打出合理的分数。这两部分都以星数来打分,一颗星表示合格,两颗星表示一般,三颗星表示满意。 (2)头脑风暴。头脑风暴一栏,是本课重点探讨的问题,需要学生思考,并要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这一版块每个小组要全员参与,要求:关于该主题的任何想法都要说出来,以量生质;相互启发,借鉴别人的想法;不要评价,不管是批评还是鼓励。 (3)重点摘记,用一两句话归纳写下本课重点。 (4)心有所悟。心有所悟一栏,每堂课会留3—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静静回想,把自己对本堂课的想法写下来。帕克·帕尔默认为,语言不是教学的唯一媒介,安静,让我们有机会反省我们的所见所闻。 (5)纸的背面是一些心理测试、电影推荐、心理漫画、心语心情等拓展性知识,根据每堂课的不同内容而分别补充。这些拓展性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使他们对这门课更有兴趣。 三、研究过程 “幸福课”共14课时,每两周一次课。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课程的特质,我们对所授课程的授课内容与授课方式均做出了突破与创新,采用了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头脑风暴)、活动游戏、当堂作业(感受体验)相结合的方式。 四、结果讨论 通过一年的 “幸福课”实践,以及问卷调查和面对面的访谈,结果均显示,实验班的积极情绪有显著的提高,而对照班则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开设以积极心理学为主要内容的“幸福课”,对提高小学生的积极情绪有着显著的作用。 “幸福课”既是一种环境因素——通过团体活动、游戏等方式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在无形中对学生个体进行了积极、正面的刺激,使他们不断体验积极的情绪,也是一种个体的认知因素——通过14堂课,使学生收获和接受了不少科学知识,产生了愉快的体验。总之,积极情绪的提高对学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1.“幸福课”促进认知,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思想 在访谈中,85%的学生认为“幸福课”让他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开阔了眼界,促进了认知。弗雷德里克森认为,积极情绪能扩展思维,拓宽视野,而实践证明,“幸福课”能提升小学生的积极情绪。在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不仅能学到不少心理学上的知识,还能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幸福课”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向积极情绪的大门,开启了积极思维和积极认知,使学生能看到其他情况下看不见的可能性,从而将另一片广阔的天空呈现给了他们。 2.“幸福课”帮助学生形成了乐观的态度 在访谈中,80%的学生认为“幸福课”使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情,70%的学生承认上过“幸福课”后,他们更乐观了。而乐观这种积极情绪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使人相信结果会更好。有研究表明,在面对压力事件时,常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人更不易生病;而对于病人,那些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人更愿意接受医生的建议、配合治疗并进行锻炼。虽然我并没有对实验班学生一年内的生病情况做过统计,但在我每两周一次的课堂中,只有一人因手臂骨折缺课,其他学生没有因病请过假。更直观的表现在于实验班的学生为人更为热情,看见老师会非常亲热地打招呼。他们在行为处事时,也更为乐观,特别是临近毕业考试那段时间,其他班级几乎所有副科都已停止,一天都是语数英三门课连轴转,而实验班的“幸福课”一直上到模拟考试那一周,这是他们自己要求的,他们认为多上或者少上一堂课对毕业考试不会有太大影响,对未来很乐观。 3.“幸福课”令学生发生了好的改变 在访谈中,62.5%的学生认为“幸福课”使他们变得开朗,47.5%的学生觉得自己更有自信了,42.5%的学生承认“幸福课”使他们更放松了。“幸福课”给学生带来了许多愉悦的主观体驗,让他们觉得生活非常美好。美国著名积极心理学教授劳拉的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对于生活意义是一个很强的预测因子,激活积极情绪能提高生活意义的等级,积极情绪会增加个体对意义相关情境的敏感性,使个体倾向于感觉到生活是有意义的。实验班有个女生,平时在教师食堂吃饭时,我看到过她很多次,她从没和我打过招呼。在“幸福课”上了一半左右的时候,有一次在食堂吃饭时遇到她,她主动和我聊起课堂上的事,我才发现她是实验班的学生。以后每天中午吃饭,她都会主动向我问好,有时还会聊几句。她在“幸福课”结束后的访谈中提到,“幸福课”让她活泼开朗了许多,愿意主动和人说话了。 4.“幸福课”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个体的周围激起了良性循环 在访谈中,52.5%的学生在上过“幸福课”后更珍惜身边的一切,40%的学生觉得“幸福课”增进了和朋友间的友情,37.5%的学生觉得“幸福课”使他们更知道要爱自己的亲人。弗雷德里克森的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和信任相互依赖,随着积极情绪的增加,我们对他人的信任也在增加。在“幸福课”的影响下,学生拥有了更多的积极情绪,看到了自己与他人之间更多的交叠,会觉得自己与生活中那些重要的人之间更加亲密了。 五、启示 1.“幸福课”发挥了心理学科的应用价值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新进展,是一门能带给人幸福和力量的科学。但是积极心理学在很多教学一线的教师眼中是那么的高深、遥远,小学生更是从未听闻,“幸福课”则把这个神秘莫测的科学带到了我们寻常师生的身边,使积极心理学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一门可以在小学实践的学科,一门校本课程。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幸福课”正是科学有效地发挥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将其研究成果应用到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2.“幸福课”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关注人的积极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促进人的积极改变。在和小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可以发现,现在讨厌学习的学生很多,他们学习的动机是所谓的“溺水模式”,即学习者陷入一种痛苦的状态,产生强烈地想获得解脱的愿望。学习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意味着痛苦,他们被迫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有些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研究发现,学习的最佳状态应该是“沉浸体验”,即个体完全地沉浸于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在此状态中,学习者才能体验到学习真正的快乐,从而激发出自己百分百的潜力。“幸福课”能帮助学生缓解压力,鼓励他们去追求快乐而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教会他们如何享受学习的快乐,形成自身积极的心理品质。 3.“幸福课”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作为任课教师,我通过“幸福课”与学生建立了较为亲密的师生关系,学生能把我当作朋友,平时在校园里见面就会亲切地与我问好,愿意与我谈心,有事也愿意找我帮助、倾诉,我们的距离不再遥远。给他们上课的一年时间里,在班级学生对老师的认同度调查中,第一学期,我名列该班“最喜欢的老师”第二名,第二学期则上升为“最喜欢的老师”第一名。在“幸福课”的实践过程中,我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和理解,原本担心的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麻烦都没有出现,这与学生对这项工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幸福课”的开展中,一定要取得学生的认可和理解,让他们确实感到这门课程对他们是有益的。 注:本文为第七届“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来稿。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新区实验小学,无锡,214112)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