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该原谅欺负我的同学吗? |
范文 | 陈杨丽 〔摘要〕作为学校中一个常见又不可忽视的问题,欺负行为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着,在我国中小学也不例外。相关研究表明,欺负行为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从长远来看,还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经常被人欺负,学生容易产生抑郁、孤独等情绪,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而且有可能转为欺负者,形成恶性循环。及时发现并对被欺负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1]。本案例采用沙盘疗法和归因疗法,对一位被欺负的学生进行干预,减轻其被欺负后的心理状态,并逐步促进自我认识,改变对这件事的归因方式,帮助该生适应当下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校园欺凌;沙盘疗法;归因疗法;辅导个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6-0051-03 一、一般资料 刘某,男,14岁,就读于某初中一年级,身材较小,无重大躯体性疾病。刘某为家中独子,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刘某上小学后才到父母身边,之前一直由乡下的奶奶抚养,刘某父母平时工作较忙,几乎没有时间陪伴或和刘某交流,刘某晚上一个人在家的情況时有发生。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主诉:近一个月来情绪非常低落,经常感觉害怕,害怕班级中的三个男生打我,很想反抗,可是打不过他们,之前一直忍着,现在忍不下去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个人陈述:这三个男生是班里老师和同学公认的“坏学生”,刚升入初一军训的时候他们打过我几次,之后很长时间没打过我,慢慢地以为他们放过我了。直到一个月前,好几次下午放学后,他们三个人中的两个人趁班级快没人的时候就会把门堵住不让我出去,另一个男生就开始打我,有一次还被其中一个人扇了一巴掌,感觉非常愤怒,但是又没办法反抗。每次被他们打完,我都没办法安心上课和学习,有时候下午放学他们没打我,但是在操场看见他们就非常害怕,趁着他们没走就跑回家。放学回家路上也会担心他们突然冒出来打自己,晚上睡觉前想起来就很伤心,偷偷躲被窝里哭,有时睡着后会做噩梦突然惊醒。 三、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的反映 咨询师观察:该生个子比较瘦小,面目清秀,语言表达断断续续,说话声音较小,边说边流泪哭泣,提起被同学打这件事情情绪波动较大,有时都说不出话来。因为是主动来访,该生对咨询师比较信任,自知力完整,对自己的情绪现状也有一定的认识。 班主任和老师反映:刘某上课发言积极,成绩中等,性格活泼,和班级大多数同学关系良好,也深受班主任喜爱,但是有时也大大咧咧,得罪同学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该生还加入了学校学生会。 四、评估和鉴别 (一)心理状态的评估 精神状态:情绪不稳定,压抑、愤怒、想哭、害怕,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身体状态:做梦,睡眠不好。 社会功能状况:正常学习生活受到一定影响。 (二)初步判断 一般心理问题。 五、问题原因分析 生理原因:刘某正处于青春期,认知和情感飞速发展,情感体验增加;个子比较瘦小。 心理原因:由于父母工作原因,得到的陪伴较少,安全感不足;性格有冲动的一面,人际交往技巧有待提升。 社会原因:最近一月断断续续受到班级同学的身体欺负,暂时没有告诉老师和家长,班级学生因为害怕被打也采取旁观态度,得到的社会支持较少。 六、咨询目标的确立 近期目标: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周围环境,学会征求老师、家长和同学的支持;使他明白自己的反应是正常现象,缓解害怕、痛苦等负向情绪。 长期目标:完善个性,解决心理问题,实现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提升。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本案例主要采用沙盘疗法和归因疗法。 沙盘疗法,是指在辅导者的陪伴下,来访者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在盛有细沙的特制箱子里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疗法。沙盘游戏呈现为一种心理治疗的创造和象征形式,在所营造的自由和保护的空间气氛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在富有创意的意象中。各种沙盘意象,反映了沙盘游戏者内心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2]。归因疗法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是指在心理治疗或咨询实践中,通过引导来访者对其症状产生原因的知觉来控制和消除其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方法,它是由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发展来的。Weiner等学者提出了归因的原因源、稳定性和控制源三个维度,之后有学者从整体性、特殊性和普遍性维度进行了补充。本咨询案例针对中学心理咨询中常见的被同学欺负的现象,结合归因的六个维度,主要采用归因疗法对来访者被欺负后的心理适应进行心理干预,取到了一定的效果。 八、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心理诊断阶段、心理咨询阶段、结束巩固阶段。 (一)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及心理诊断阶段 第一次见面时,求助者情绪比较激动,表现得比较悲伤,说话断断续续,说着说着开始流泪,咨询师以目光注视、点头及递纸巾等表现对来访的理解和关注。并鼓励来访者把内心的痛苦宣泄出来,适当缓解当下的情绪。来访者情绪稍微平复下来时,咨询师进行了摄入性谈话,明确求助者真实的心理状态,确定为一般心理问题,与来访者商讨了咨询目标与方法。 (二)正式咨询阶段 正式咨询阶段包括两部分,第一环节为利用沙具帮助来访者缓解内心的害怕、无助等情绪,第二环节为运用归因疗法帮助来访者改变引起情绪反应的归因方式。 第一环节 (1)让来访者从沙盘室的沙具中挑选一个沙具代表自己,挑选三个具代表欺负自己的同学,闭眼回想过去发生的事件,评估当下自己的害怕程度,满分是100分,来访者进行评估后为80分,并且说的时候身体有些颤抖,说明来访者当下内心是相当恐惧的。 (2)咨询师询问来访者,欺负他的三个人中是否三个一直一起欺负自己,来访者说不是,说其中有一个同学有的时候没有参与,而且还有几次给自己通风报信,咨询师让来访者把代表这个同学的沙具移开,再让来访者评估当下内心的恐惧,这个时候下降到75分。 (3)咨询师询问,现实生活中谁可以帮助自己呢?来访者说有老师、家长和警察,咨询师进行回应:那他们会和你站在一起,是这个意思吗?来访者点头,并找出代表老师、家长和警察的沙具,放在代表他自己沙具的一侧。这个时候再请来访者评估内心的恐惧,下降到60分。 (4)因为来访者之前提到说自己被打的时候,班里的同学因为害怕被打也不会帮助自己,咨询师进行积极关注后询问:如果班里的大部分同学在你和欺负你的同学之间选择,你认为他们会选择你还是欺负你的同学?来访者说他们会选择支持我。咨询师让来访者把代表同学的沙盘找出来,虽然站在中间,看似保持中立,但是眼睛是望向来访者一边的,这个时候再让来访者对内心的恐惧程度进行评估,下降到40分。此时来访者的情绪相对平和了很多。 之后来访者又一次来访,相比第一次,这次来访者说话的声音大了很多,情绪比较稳定,说自己向家长和老师求助,老师已经介入,欺负自己的同学已经向自己道歉,并且保证不再欺负自己了,这一星期确实没有再欺负自己,反而会来找自己玩或者主动帮助自己,但是自己的内心好像并不是很乐意和他们玩,比较恨他们,会想:凭什么他们想欺负就欺负我,欺负完了道歉我就要原谅他们吗? 第二阶段 采用归因疗法对来访者进行咨询,帮助来访者处理是否要原谅欺负自己同学这一困惑。 (1)咨询师向来访者介绍了归因疗法,了解归因疗法的内容以及自己现在之所以不想原谅欺负自己的同学,是因为自己对这件事情的归因,改变自己对这件事情的归因,可以扭转自己对欺负自己同学的态度。 (2)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让来访者对自己被打这件事情填写归因调查表,分别从原因源、稳定性、整体性、控制性、普遍性、有意性这六个维度进行评估。 可以看到来访者对自己被欺负这件事的归因比较绝对化,正是这种绝对化归因让来访者对欺负他的人心怀怨恨,不愿意原谅他们。 (3)咨询师引导来访者对自己的归因进行调整。 具体过程如下: 从原因源维度,引导来访者促进自我认识,反思自己的言行可能带给他人的感受;从稳定性维度引导来访者改变认为这件事情还会持续发生的认知;从整体性维度引导来访者全面看待这件事情对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看清这件事情对自己的影响远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大;从控制性维度引导来访者看到其实自己可以采用一些措施,比如告诉老师等来避免这件事情的发生;从普遍性维度引导来访者看到类似事情并不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从有意性维度引导来访者看到欺负自己的同学的内在动机特点[2]。 (4)引导来访者重新对这件事情进行归因,结果发現,来访者各维度的得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比如从原因源维度的得分看出,来访者开始考虑到这个事件中自己的原因;从控制性维度的得分看出,来访者开始认为自己可以控制这件事情,对这件事情的控制感增加。 (5)询问来访者当下对欺负自己的同学的感受,虽然还是心有怨气,但是全面看待之后,愿意尝试原谅他们。 九、咨询反馈 该生为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印象中该生乐观、开朗,有时也比较幽默。最开始的咨访关系建立比较顺利,学生对咨询师比较信任,进展也比较顺利。咨询师在了解完基本情况后选择先处理他的情绪,运用沙盘,但是又不同于做沙盘治疗,通过引导学生看到自己身边资源的方式来达到增强该生内心力量的目的,当看到来访者内心的恐惧从最开始的80分下降到40分的时候,我非常欣喜,为学生的成长高兴。 咨询中,老师和家长的介入给了该生很大的力量,第二次咨询,来访者的声音比第一次洪亮了很多,眼神中也有了些许光亮,也能很真实地表达欺负自己的同学道歉后内心的困惑:要不要原谅他们?而进行归因的调整后,咨询师和来访者达成一致:不要求自己一定要马上原谅他们,需要一段时间来尝试原谅他们,为他们已经向自己道歉,并且在积极想修复和自己的关系,也为自己能够和班级同学友好相处,更为自己要学习宽容,一切向前看。 西方医学界有句名言:宽恕伤害自己的人,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有多么宽宏大度,而主要是为了自己的生活;如果一个人选择将仇恨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他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尝试原谅不想原谅的人吧,为了他人,更是为了自己。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规划 2014 年度课题“中学生归因方式、宽恕与心理健康在人际伤害情境中的结构关系”(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CG14-47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文新.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J].心理学报,2002,34(4):387-394. [2]胡胜利. 归因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干预研究之概观[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2):461-464. [3]高晶晶.归因的前因、后果研究以及对教育的启示[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3(2):39-43.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海沧中学,厦门,361026)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