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教师心理幸福感现状分析及其提升对策 |
范文 | 岳蕾?梁慧珍 〔摘要〕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教育界对于教师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专业素养和培养模式方面,对教师个人潜能的实现和自身的积极品质关注较少。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以邯郸市多所中学的初中教师为例展开研究,旨在探讨初中教师心理幸福感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以期促进初中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和教师个人潜能的实现。 〔关键词〕初中教师;心理幸福感;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4-0016-04 20世纪50年代,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思潮逐渐引起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不同于主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的积极方面,如积极的价值观、幸福、成就与健康等[1]。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拓展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视野,同时也使心理学的研究焦点逐渐由负面消极的病态心理转向人类自身的优秀品质,引导心理学在促进人类幸福、健康、社会繁荣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教师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担当着学生的指导者、启发者和课堂节奏的调节者等重要角色。当前,教育领域对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专业素养、培养模式等传统的研究视角,对教师心理健康、个人潜能、幸福感的研究相对较少。从相关的文献计量学资料中可以发现,近年来我国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关注度较低,研究数量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关注教师幸福感的相关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于职业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两个取向,而对于教师心理幸福感的研究为数不多。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还应关注教师个人潜能的实现,幸福感不仅与职业环境、职业成就息息相关,教师自身的积极品质与情感也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幸福感。 一、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幸福感概述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自首倡者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思想以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关注这一新兴领域。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心理学帮助人们走向幸福、健康成长这一使命[2]。尽管研究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取向,但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这一说法获得了心理学家们的普遍认同[3]。 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不足之处的补充。就研究对象而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正常环境下的普通人,其目的在于帮助普通人发掘潜力、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研究内容着眼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组织系统。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也体现出其灵活性和包容性,除了沿用实验研究、实证研究等心理学一贯的研究方法之外,还采用人文主义、哲学思辨的一些研究方法。 (二)心理幸福感的内涵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是指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积极情绪状态,是需要、意识、情感、意志等因素与外界的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西方对于幸福感的研究通常有两种取向,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 well-being,简称 PWB)。主观幸福感以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是指个体从自己所定的标准出发,整体评估自己的生活质量以及在此期间的情绪体验。心理幸福感是基于实现论的哲学传统提出的,实现论认为主观的快乐并不完全等同于幸福,幸福并不只是情感上的体验,还应包括个人潜能的实现。也就是说,人格、个人潜能的实现、对外界环境的掌控等其他因素,都会对幸福感产生影响。因此,持心理幸福感观点的人士认为主观幸福并非真正的幸福,幸福不仅包括快乐的体验,更包括个体个人潜能的实现。 (三)心理幸福感的测量工具——瑞夫(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 心理幸福感的测量工具主要有“瑞夫心理幸福感量表”。瑞夫从实现论引申并探索了幸福感问题。她认为幸福不能等于快乐,幸福感应该定义为“努力表现完美的真实的潜力”。即心理幸福感与真实的、潜在的自我存在着关联,它是机能的充分发挥,而不仅仅是欲望的满足。因此,瑞夫等人根据人的发展理论建立了幸福感的多维模型,用以区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并提出心理幸福感的六个维度:自主性、自我接纳、个人成长、生活目标、积极关系、环境掌控。根据这六个维度,瑞夫制定了心理幸福感量表,该量表在美国已得到广泛应用,经检验,信度、效度均良好[4]。 二、中学教师心理幸福感的现状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河北省邯郸市区多所中学的初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在校的专职教师,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主要针对邯郸市第十一中、邯郸市第二十三中、汉光中学和滏河中学等学校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 150 份,收回有效问卷共 119 份,其中男教师50份,女教师69份,有效回收率达79.3%。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瑞夫心理幸福感量表。該量表共包含84个项目,分6个维度,每个维度14个题目,采用六点计分法,其中个别题目采用倒计分。研究表明,瑞夫心理幸福感量表的各个维度都与心理幸福感具有显著相关,其内部一致性较好。 (三)研究程序 主试与所要调查的学校取得联系,了解大致情况,然后前往有关学校请求帮助,向被试说明研究目的及用途,并告知填写方式,之后约定时间,将问卷统一回收。对所发放的问卷进行整理并对有效问卷进行编码,录入数据,并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研究结果 1.初中教师心理幸福感的总体特点 由表1对初中教师心理幸福感及各个维度的描述统计量可以看出,初中教师心理幸福感总分为344.95分,平均每题得分4.11分,各维度的题均分也都在中数3.5以上,说明邯郸市初中教师的心理幸福感总体水平较高。 2.性别对初中教师心理幸福感的影响 由表2的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初中教师心理幸福感在生活目标这一维度以及总分上有显著差异,男教师得分均高于女教师。 3.职称对初中教师心理幸福感的影响 根据表3的结果可知,不同职称的初中教师在自主性、积极关系、生活目标、自我接纳这五个维度上差异显著。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中学高级教师在自主性这一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中学一级、二级教师;在积极关系方面,中学一级教师得分明显高于除高级教师以外的其他职称教师;在生活目标这一维度上,中学高级教师明显优于一级、二级及其他职称的教师群体;自我接纳方面,中学二级教师显著优于中学高级、一级教师。 4.科目对初中教师心理幸福感的影响 表4显示,不同科目的初中教师在心理幸福感的环境掌控、积极关系、自我接纳这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的结果进一步说明:在环境掌控维度,政、史、物、化科目的教师显著优于音、体、美等其他科目教师;语、数、外科目教师的积极关系得分显著低于其他科目;自我接纳方面语、数、外科目的教师明显高于音、体、美等其他科目教师,与政、史、物、化科目教师相比并无显著差异。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教师心理幸福感提升策略 (一)明确教师职责,保持乐观心态 明确教师职责,完成教师任务。注重精神幸福,把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结合起来,将个人幸福融入教育事业之中,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体会快乐,把个人的幸福与教师的事业统一起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日常工作,在工作中不仅要认真负责,更要有广阔的胸襟和洒脱的人生态度,学会客观理智地看问题,从繁忙琐碎的日常工作中寻找快乐,发现快乐,体验愉快的情绪,营造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增强专业素养,合理规划职业 要有构建职业规划的意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目标。要善于客观全面地自我分析,制定符合自己发展要求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将自己的职业生涯置于合理的思考与规划之上。注重提升个人专业素养,根据个人需求来制定专属自己的提升方案,合理利用学校资源,并积极寻求平台,为自身创设机会,最大可能地满足自身的专业发展需求。此外,学校也应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与平台,为教师专业技能发展扫除障碍,增添活力。 (三)提高教师待遇,给予社会支持 关注教师生活水平、切实提高初中教师的待遇,多给予教师关怀、理解与支持。目前,社会对教师群体的要求普遍较高,给教师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与负担。教师工作虽不平凡,但是教师是平凡的人,因此,社会应对教师职业给予正确的认知和信任,使教师具有高度的自尊感,并能从中获取成就感。要对教师建立合理的期望,同时,社会应形成积极的价值导向,逐渐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四)提升管理理念,改革考评机制 建立公平合理的考评机制,避免片面评价教师工作。多角度出发对教师工作进行考察,力求形成客观合理的全方位评价体系;确立人本化、民主化的管理目标,切实保障教师各项权利。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为教师展示自己提供充分的机会,给予教师科研的自由、自主学习的自由,满足教师个人价值的增值需求,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充分保障教师的各项基本权利,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教师能在工作的过程中享受幸福。同时也要认识到教师作为普通的个体也有自身的多种需要,应努力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为教师分忧,使教师能安心工作,免受其他不必要因素的困扰。 四、结语 随着各国对教育事业的关注程度不断加深,教师问题也不断引起人们的广泛思考。积极心理学使教育研究者在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的同时逐渐将目光转向教师的个人优秀品质。教师的幸福感不仅仅是主观的积极情绪体验,还包括实现个人潜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等重要课题。切实关注教师的心理幸福感,并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只有了解教师的心理幸福感现状及其成因,才能深入地了解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为教师群体营造良好的心理空间,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 注:本文获第七届“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二等奖。 參考文献 [1]黄静茹. 中国积极心理学研究发展现状[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78-83. [3]苗元江,余嘉元. 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81-87. [4]曹瑞,李芳,张海霞. 从主观幸福感到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05):68-70. [9]王秀希,张丽娟,王冰,秦仕彬. Ryff的心理幸福感量表在中学教师中的试用研究[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2):26-27+31.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大连,116000) 编辑/丁 尧 终校/王 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