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生命教育活动课的评价探索
范文

    宋辉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教育发展战略要求重视生命教育。当前,生命教育正在全国各地深入推进。其中,生命教育活动课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实施方式和途径,在实践中广泛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课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评价:目标设置的适合度、过程设计的合理度、学生主体的参与度、问题情境的价值度、教师课堂的指导度、生命教育特点的体现度。

    〔关键词〕生命教育;活动课;评价探索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5-0032-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的教育发展战略要求“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见,在国家层面,生命教育受到了战略性的重视。尤其是近些年,国内的生命教育已经不仅仅处于观念引进、理论建构、学校探索的时期,更是在相当多的区域实现了整体推进,在相当多的基层学校里得到了蓬勃开展,与本区域、本学校的实际相结合创生出了各具特色的生命教育模式。

    当前,生命教育的开展大致有三种方式和途径:一是将生命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的办学思想、课程实施、教师培训等方面;二是将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团队活动、德育活动结合起来,以活动的形式来推进;三是落实到课堂上,开设校本生命教育活动课。生命教育活动课的开设,是生命教育深入落实的重要形式。那么,如何正确把握生命教育活动课的方向和目标呢?如何在实践中提高生命教育活动课的质量呢?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建立生命教育活动课的评价体系。在多年一线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逐渐积累形成了初步的评价体系,分别从目标设置的适合度、过程设计的合理度、学生主体的参与度、问题情境的价值度、教師课堂的指导度、生命教育特点的体现度等方面对生命教育活动课的实施进行评价。

    一、目标设置的适合度

    教育的实施需要实现其相应的功能。总体来说,生命教育的总目标是为了生命的成长与幸福。具体来说,针对某一堂生命教育活动课,还应有其相应的课堂目标。课堂目标制定得是否合适,直接决定教育目标能否达成。课堂目标的标准,有以下三个衡量维度:第一,课堂目标的指导方向是否正确,即是否符合时代的发展方向,是否符合生命教育的总目标,是否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第二,课堂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即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否是学生关注的热点或者焦点问题;第三,课堂目标的难度设置是否合适,即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层次和认知特点,与难度相应的观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二、过程设计的合理度

    生命教育活动课的实施过程大致包括这样的五个环节:创设情境、参与活动、体验感受、获得经验(技能)、升华情感。在活动课的组织形式上,可以借鉴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其中,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明确指出,应以活动为主,采取多种形式 。生命教育活动课也可以这样来实施:小学生以游戏活动为主,初中生以活动体验为主,高中生以设计活动情景体验为主。

    一堂成功的生命教育活动课的设计应该注意以下五方面:一是注重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要关注环节间“情”“理”两条线索的内在联系;二是注重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受,而不是“过教案、走流程”;三是注重各环节的方式和形式的多样化,尽可能丰富、深入、亲切、有吸引力;四是注重学生的感悟要建立在感受的基础上,而不仅仅是“谁都明白的道理的陈述”或者是“不走心的应景的表演”;五是注重环节的开放性,能够使学生切实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剖析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尤其是困惑的、错误的想法和做法,才能产生心灵的震撼,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学生主体的参与度

    生命教育的课堂是焕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作为主体,在其中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了生命教育课堂的质量和效果。在这里,学生的参与程度主要是指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人,投入课堂的程度。“因此,判断一种教育活动是否合理,基本的尺度是看它有没有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有没有使每个身处教育中的生命都焕发了生命的活力,有没有使其生命的能量通过这样的教育得到了增殖、提升和扩展。”学生参与的程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参与的态度

    即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全情投入。学生应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生命教育活动课。在实践中,有的生命教育活动课上,学生嘻嘻哈哈,像是看热闹的过客;有的课堂上,学生只是在配合老师,敷衍了事、蜻蜓点水般走完各个环节;还有的课堂上,学生闷头看书、写作业……这样的态度,显然不符合生命教育活动课的参与要求,课堂的效果也就相去甚远。

    (二)参与的广度

    即是否是全体学生参与、是否全程参与。这个要求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要求是一样的,不因为是生命教育活动课,就可以降低要求。生命教育活动课的基本宗旨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和帮助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时刻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情况以及参与的全程性。如果仅仅是部分学生的某个环节的参与,即使课堂效果再好,也不能称其为一堂好课。

    (三)参与的深度

    即学生身体、智力、情感的投入程度。参与的深度决定了学生的收获。浅尝辄止,学生只能有肤浅的收获。学生深度参与,包括身体、智力、情感全面投入,才能使课堂实现预想的目标。在现实中,有些课堂看似热热闹闹,设计的各个环节学生都参与了,有些课堂采用声光电等先进的多媒体进行教学,还有些课堂把学生感动得哭哭啼啼,泪眼婆娑……但是,这些现象都不能充分说明学生的参与就很有深度了,这些现象也不能作为学生深度参与的充分证据。因为,更重要的不仅在于有感动,还在于有感悟。

    (四)参与的差异度

    即学生参与的个体差异,参与的均衡水平。虽然每一堂生命教育活动课都有相应的目标,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和节奏却不是每个学生都完全一样的,这是由生命教育的基本特点决定的,由参与主体的主客观差异所决定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生活、学习的背景和各自的经验、感悟的积累,不能简单、机械地要求达成一致,应该协调和处理好个体差异与集体目标的步调关系。

    四、问题情境的价值度

    设置问题情境是生命教育活动课的重要环节。情境的设置,使目标落实更加具体化,问题的设置,使目标落实更加严密化。要评价一堂生命教育活动课,就需要判断这个环节中的问题情境的价值。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生命教育活动课设置的问题和情境应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贴学生的思想脉搏

    符合这样要求的问题才能更深刻、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内动力和表达的愿望。这样的问题和情境在设置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特点,需要了解学生的关注点、敏感点,需要把握学生的困惑点和模糊点。

    (二)有困惑有冲突有矛盾

    问题和情境的设置是否包含着困惑、冲突和矛盾,是评价生命教育活动課成败与否的重要指标。没有困惑,就没有收获;没有冲突,就没有成长;没有矛盾,就没有进步。生命教育的总目标就是为了生命的更加美好、更加幸福、更加久远,而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探寻生命的价值,并且能够形成和运用正确的态度、方法来解决生命成长中的问题,才实现了生命教育活动课的意义。

    (三)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生命教育活动课中问题和情境的设置,还需要考虑是否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成功的问题和情境的设置能够取得“身临其境、以情动人”的效果。生命教育是用生命唤醒生命的教育,生命影响生命的课堂,是生命启迪生命的课堂,是生命丰富生命的课堂。“生命教育离不开学生的活动,但生命教育的活动不是认知活动,而是从学生面临的生命问题切入,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获得真知、真情、真感。” 可见,情感的体验必不可少。基于问题和情境而生发的真情实感,是学生成长的宝贵体验。

    (四)启发学生理性思考

    问题和情境创设得是否合适,还需要以能否启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来衡量。在实践中常见的师生“哭作一团”“场面感人”等课堂场景,往往是由于这个环节的缺失或者指导乏力等实施问题,而影响了课堂目标的实现。启发理性思考是一堂生命教育活动课价值的升华和凝聚,也是水到渠成的必然提升,更是教师功力的集中体现。学生由困惑到清晰、由不解到有解、由现象到本质的理性思考,往往需要教师对所提问题及时点拨、层层推进、步步引领,才能够达成。

    (五)影响学生行为变化

    学生的行为变化受课堂的时空所限,基本没有办法和条件在课堂上显现。但是,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并加以强化,提升学生改变行为的信心,从而将课堂的教育效果引向行为,落到实践。正如张文质先生说的那样:“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关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潜滋暗长、潜移默化,‘立竿见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是反教育的。”生命教育活动课的实际效果体现在水到渠成的自然而然,也可以体现在幡然觉醒的醍醐顿悟,但是,不能为追求课堂的成效而人为地拔高、作秀。

    五、教师课堂的指导度

    众所周知,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学堂,但是学习的效果和价值,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生命教育活动课堂上的教师应时刻明确自己的角色,寻找把握教育时机,适时适度点拨指导。教师指导的评价包括如下七个方面。

    (一)预设生成的把握

    教育的课堂需要预先的设计和计划,但是生命教育的课堂也必然是灵动的和生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对预设和生成的把握,能够体现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在实践中,很多的课堂生成,因其真实性、即时性,更是成为难得的教育时机。教师需要明确生命教育活动课主题的内在逻辑,随时观察判断学生对于预设目标的不同反馈,善于及时做出调整,才能使课堂进程与学生的情感起伏、感悟思考合拍。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处理好设计的严密性与生成的开放性的关系。设计的严密性与生成的开放性并不矛盾。设计得严密,才能更好地思考什么环节、什么问题上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什么环节、什么问题上学生更能有各自的主张和观点,从而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留出学生思考的时间、表达的时间,并认真总结、归纳学生的观点和看法。

    (二)课堂气氛的营造

    生命教育的课堂需要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好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效果的有力保障。一般来说,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学科背景和教学风格,例如,有的教师以严肃严谨著称,有的教师以生动幽默见长。但是,在生命教育的课堂上,不同学科背景、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都需要依据课堂目标、课堂主题、实施步骤来营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课堂效果的达成。

    (三)教学进度的调控

    生命教育的课堂不同于普通的学科课堂,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不是课堂的主要内容,简单地达成对观点的认同也不是课堂的主要目的,因为关涉不同学生的内心感悟和理性思考,以及面向未来的行为态度的改进,教学进度的把握就有了相当的难度,既需要教师根据课堂的环节设计和学生情感冲突、道德冲突、思考感悟等的现实情况来及时判断,又需要关照整体和个体的步调差异,进而适时适度调控,尤其是需要关注有些环节可能出现的学生情绪高涨甚至失控的状态。这些都是教师需要面对的挑战。

    (四)学生差异的尊重

    尊重生命,包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对待学生差异的态度,可以作为教师教育观的判断依据之一。教师应该做到既面向全体,又尊重个体差异,也就是各美其美,美美共赏。“学校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富有个性、有血有肉的人,这个人独有的思维方式、特长和智慧潜能得到保护和发掘,而没有因为教育让学生失去与他人进行区别的标志。”在生命教育活动课的课堂上,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认识水平、社会经验、性格情感、判断视角等多方面不同,学生对课堂的主题呈现出不同的反应,尤其是面对复杂的冲突和矛盾时,学生差异的分化就会更加明显,这才是生命教育的原点和生长点。

    (五)教学难点的化解

    每一堂生命教育活动课都需要面对冲突、解决问题、提升认识、影响行为。因此,像其他学科课堂一样,每一堂生命教育活动课也有其教学的难点,也需要教师注重对教学难点的拆分和化解。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堂,生命教育活动课的教学难点往往不是知识与技能,而是过程与方法或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与提升。教学难点的拆分化解,通常可以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师的适度指导、对活动的精准判断等来实现,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难点的层层深入和落到实处。要防止两种不当的难点处理方式:一是以学生的口号式、决心式等形式化的方式解决。二是以教师轻描淡写的告知、解说的方式一带而过。在这样的过程中,没有学生内心的矛盾和思想的斗争,没有学生的思考和感悟,这样的方式就是没有处理好活动课的难点。

    (六)关键(突发)事件的处理

    生命教育活动课的内容是丰富的、选题是广泛的、过程是开放的,因此,课堂中突发的事件、意料之外的观点和想法就很容易出现。这往往既是生命教育活动课的难点,又是该课的魅力,也是对教师自身思想修养、教育智慧的挑战和考验。如果教师处理得及时、恰当,课堂效果就会水到渠成,甚至锦上添花;如果处理不当,课堂效果必然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满盘皆输——让负面的思想或者情緒占了上风。这就不仅是课堂的失败,更是教师甚至学校都需要好好反思、亡羊补牢了。

    (七)功底风格的体现

    肖川教授说“生命教育需要教育者具有真诚的、亲切的、体恤的、欣赏的、乐观的、温暖的个性品质。”这是对从事生命教育教师的基本要求。对于生命教育的课堂,肖川教授说“生命教育的课堂是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因此,蕴含于教师内心的生命态度、人生感悟、教育积淀、教学风格、性格秉性等都不可避免、自然而然地渗透到课堂上,这些无形的教育资源,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和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这也就是肖川教授所说的“生命在场”。“生命在场就意味着承认与尊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六、生命教育特点的体现度

    生命教育是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的教育。因此,生命教育活动课自身的特点还可以从“知”“情”“理”“法”四个维度来衡量。“知”就是认知,即学生的生命认知。课堂上,需要了解并调整学生的生命认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认知。“情”就是情感,即学生的生命情感,包括真诚、乐观、友善、责任、同情、体恤、悲悯、亲密等,在课堂上,通过设置的情境、问题的启发、活动的参与等,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展现这些积极的情感。“理”就是理性,即学生的生命理性,理性是教育的结果,是人类在不断认识、追求、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生命教育活动课上,不仅要培养、帮助学生形成生命理性,而且要帮助学生将理性与责任、勇气、热情、正义等优秀的品德相结合,真正实现生命教育的意义。“法”就是法规意识、法治思维,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明确法律法规的地位和意义,让学生能够形成法规意识、法制思维,包括自觉、主动地运用法律法规处理和分析事情,尊重并维护自身以及他人生命的权利和尊严,了解法律法规在维护社会稳定、协调各方关系中的作用等。

    总之,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处理好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世界的关系,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 因此,生命教育活动课的课堂评价不应完全拘泥于课堂,拘泥于死板的条条框框,拘泥于形式和气氛,生命教育活动课的课堂效果也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甚至在课程结束之时也不一定有所体现,还应结合学校的文化、制度、环境等,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长沙:岳麓书社,2007.

    [2]冯建军.生命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J] .中国教育学刊,2010(1):35-38.

    [3]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肖川,李玉侠.生命化教育视野下的课堂教学[J].衡水学院学报,2011(2):105-109.

    [5]肖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J] .学术评论,2006(3):53-55.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石家庄,050011)

    编辑/卫 虹 终校/肖亦华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