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成长必修课:我决定?我负责 |
范文 | 张越 黄晓莉 【活动理念】 学会承担责任是小学生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五、六年级的小学生,生活上习惯依赖父母、老师或者长辈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加上家庭教育中较为普遍的替代性抚养方式,让一部分小学生在面对选择时,很难有自己的主见,也无法决定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在出现问题和遭遇挫折后,往往束手无策、逃避责任,或期待别人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本节课引入了一个真实故事,选择了一个较小的切入口,即“为自己的决定负責,是学会承担责任的第一步”,旨在通过萨提亚雕塑、讲故事、心理剧演绎、空椅子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做负责任的决定,并为自己的决定负起责任。 【活动目标】 1.了解自我责任意识,认识到对自己负责是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基础。 2.培养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为自己做决定的意识以及为自己的决定担责任的能力。 3.在活动体验中学会合理做决定和勇敢担当。 【活动过程】 一、团体暖身阶段:选择未知,初识责任 1.热身游戏:神秘的盒子 教师取出A和B两种盒子,说明游戏规则: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神秘的盒子,盒子里装着一些可以吃的不明之物,现在你必须选择其中一个,你可以选择A,也可以选择B。但是你一旦做出了选择,在组长打开盒子后,你必须品尝里边的东西。准备好你的手牌,当我说“请选择”,你们就亮出手牌,一旦选好就不能改变。 2.学生做出选择,品尝盒子里的食物,分别为柠檬和巧克力。教师提问:你选择的是哪个盒子?什么感觉?有什么想说的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活动情况,进行适时点拨与评价。) 3.小结: 每天,我们都在为自己做各种决定,小到早餐吃什么,大到两年以后上哪所中学。(出示:做负责任的决定)任何一个决定都会产生一个结果,而我们必须对这个结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就好比刚才的游戏当中,你的选择将决定着你吃到的是酸酸的柠檬,还是美味的巧克力。(出示:为决定担责任)这节课,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对自己负责。 团体暖身阶段评析: 热身活动是教师引导学生由丰富感受迅速聚焦到课题本身的过程,非常考验教师的理论功底。此环节的重点是充分引导学生,让他们充分感受做出选择后的情绪体验。同时,教师应当充分认可学生做出选择时的考量,不管是后悔还是庆幸当初的选择,都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即便是后悔,也能让自己拥有不寻常的体验,获得“吃一堑长一智”的智慧,让自己可以更加负责地做好下次抉择。 其他可能性:可以采用两难故事的方式,例如,一个盒子里是甜的,甜度非常高;一个盒子里是酸的,但是酸得刚刚好。学生可能大部分选择甜的,少数选择酸的。这种方式让学生们的决定更加有据可依,同时也让他们懂得:有时候,生活就是要学会接纳和承担选择带来的意外与惊喜。 二、团体转换阶段:角色扮演,为自己做决定 1.我们为什么要对自己负责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剧本,这是发生在班里的一个真实故事,剧本就在绿色信封内,请大家一起来演一演。 剧情:班里有一位同学叫东东,平时行为缺乏自制力,学习能力也很弱,上课睡大觉,下课捉蚂蚱,还扮鬼脸吓唬女生。同学们都避之不及,没有一个学习小组愿意接纳他,班主任只好为他招募同桌。班长西西不但成绩优异,而且擅长管理,前不久还被评为区里的“最美少年” 。班主任找到了西西,询问他愿不愿意跟东东做同桌,她思前想后,为自己做出了决定…… 2.角色扮演要求 (1)组长组织大家阅读剧本,讨论角色分配。 (2)设计剧中人物最后“定格”的姿态动作。 (3)扮演“西西心里话”的同学站在西西的身后为他配上“心里话”,说话时右臂搭在西西的肩上。 我们来请一位同学示范一下,请你摆出一个姿式,把手搭在这位同学的肩上,然后帮他说出他此刻内心的想法:这时,我想…… 3.学生分小组演练 哪个小组已经准备好了?请上来展示。学生介绍自己扮演的角色,教师给他们贴上角色牌——东东、西西、旁白、心里话。 西西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还有哪位同学愿意上来替西西说出他内心的想法? 预设学生可能有如下观点: (1)和东东做同桌,肯定没有好日子过。况且爸爸妈妈也不会同意。可不能因为他影响自己的学习呀! (2)虽然我很担心自己能不帮到东东,但是班主任既然来找我,肯定是因为很信任我,也希望我能做好班长。我不能让她失望,要么我先答应下来试试看。 (3)东东这样下去可不行,身为班长,我可不能坐视不管。再说了,我的成绩一直都很好,也很有自制力,我想我有能力管理好自己,同时也会正面影响东东。 (4)班主任说我是班长,应当成为班里同学的表率,应当负起这份责任,我还是做他的同桌吧。最好的学习就是教会他人,也许我还能从中学会如何与同学交往、如何管理班级呢!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适时回应和点拨: (1)你决定做东东的同桌,除了想要尽班长的责任外,还有别的原因吗? (2)对你自己而言,这个决定会不会给你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你觉得你有能力带动东东吗?这是你内心真实的想法吗? 教师提炼归纳出“为自己做决定”的具体操作方法:充分沟通,冷静思考,分析判断,遵从内心……(请学生写在卡纸上,贴在黑板上。) 4.小结:西西经过认真考虑后自己做出的决定,无论是否选择帮助东东,都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这是她为自己做出的负责任的决定。在生活当中,我们要学会为自己做决定,而且要为自己做负责任的决定,所以,在冲动之下不要轻易决定,更不要人云亦云盲目听从他人的建议,否则,我们可能会为自己的错误决定买单。 团体转换阶段评析: 转换阶段是问题提出的关键阶段,在案例呈现的过程中用到了萨提亚雕塑技术,这种设计更加直观和形象,有利于学生对案例进行更深刻的分析和判断。活动中用到的例子来源于学生中的真实故事,细细品来,更像是“小马过河”的真人版,在心理学上叫作“趋-避冲突”,指面对目标,个体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这一目标可以满足个体的某些需求,但同时又会构成某些威胁,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使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过不过河”(帮不帮东东),这个决定本身是没有是非对错的,需要由学生自己来决断;“河水深不深”,也需要自己去体验;“过河”也许会给自己带来舒适区以外的冲击,但也许会让自己收获应对湍急河流的成长力,甚至收获河对岸美好的景致。 此案例活动让学生们懂得,任何一个决定都会产生结果,而且做决定的人要承担这样的结果,所以在做决定之前,要更加慎重、理性。当人们能预期决定可能对自己未来产生的影响后,就会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 其他可能性:此环节一上来直接将重点放在了如何做负责任的决定上,有些操之过急。若先放在“为自己的决定负责的重要性”上更为妥当,会对整个课程起到提纲挈领和顺利过渡的作用,也为之后“如何做负责任的决定”做好铺垫。可以尝试增加一个分享活动,让学生分享曾经做过哪些让自己遗憾或庆幸的决定,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引发了什么样的后果?例如,现在羡慕他人的才艺和特长,遗憾自己小时候没有学才艺。由此,让学生真实感受做决定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有了自己做决定的意识和能力,才会为以后怎么做出负责任的决定打下基础,进而感悟到对自己负责的重要性。之后再引出东东和西西的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做负责任的决定的方法。 三、团体工作阶段:活动体验 ,为决定担责任 1.后来西西真的成了东东的同桌,结果如何?自从有了西西这位同桌,东东上课就不再睡觉了,他觉得有事儿可做了。一会儿抢走西西的荧光笔,一会儿偷看西西的日记,为此西西很是烦恼。每天她一回家,就开始向爸爸妈妈抱怨,她抱怨东东影响了她的学习,拖了她的后腿;抱怨老师派给她的这份特殊的差事,让她忽略了自己的学习;抱怨同学们为什么都这么自私,光顾着自己。总之,曾经那个积极向上的西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烦躁、抱怨的西西。西西有能力为自己做决定,但是,她该如何为自己的决定承担后续责任呢? 2.如果你就是西西,面对这样的问题和烦恼,你会怎么做? 各小组讨论,集众人的智慧,最后推选出一位发言人,这位发言人综合组内的意见,在全班分享。 3.教师根据各组的发言,梳理出西西的两大类解决办法: 一是她思前想后,发现成为东东的同桌后,自己的习惯和成绩也受到了影响,于是主动找到班主任,坦承自己能力有限,确实无法帮到东东,同时给班主任和东东分别写了一封信,详细记录了在做东东同桌后,自己与东东的改变以及自己所做的努力,并针对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二是她先做了情绪的调整,回顾了与东东做同桌的这段时间,自己因为做了小老师,在一些知识上的记忆更加深刻,跟任课老师沟通也很频繁,甚至配合班主任制定了培养东东学习习惯的计划。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东东的习惯还没有彻底改变,时不时地干扰自己,但自己的成绩并未受到影响,反而提高了效率,提升了抗干扰能力。她决定先跟东东说出自己的烦恼,让东东感受到自己为了帮助他所做的努力,同时她约上东东一起去跟班主任沟通,及时调整并优化更有效的学习计划。 师生分角色演绎,教师扮演班主任,每小组选出两名代表分别扮演西西和东东。结束后,教师询问扮演者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和心得,总结出“为决定担责任”的方法:接纳结果,分析原因,寻求帮助,用心应对。 团体工作阶段评析: 此工作阶段案例的选择,涉及了班主任、东东等很多人际关系的因素,是以帮忙为主题的社会化责任事件,这让个体承担选择的后果变得不纯粹,可能会受到班主任、父母、被帮助者等意见的干扰,因此会有多种不同的情况以至于当事人难以取舍。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最好选取切合小学五年级学生实际,并且能由个人行为决定的实例更为妥当。例如,学生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怕麻烦、想偷懒,希望让长辈代替自己做。 此案例解决方法的分类很巧妙。在实际生活中,选择帮助别人,本身就是一件需要担责任的决定,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出现抱怨情绪也是正常的,后续的课程导向应定位在如何积极负责地处理问题,而不能倡导必须让当事人一帮到底,否则就犯了“道德绑架”的大忌。因此,在此阶段,教师要特别指出: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有时,所做决定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可能会让我们产生退缩或者放弃的想法,这是正常的表现,无论后续是继续坚持还是及时止损,只要我们用心思考过努力过,而不是坐着不动或者一味抱怨别人,就是为决定负责的体现。 四、团体结束阶段:情境体验,实践运用 1.阅读任务卡上的问题情境,讨论:面对这样的情境,你该如何做决定,又该如何对自己负责?小组讨论,把内心的想法讲述给组员听。 2.出示情境题,运用空椅子技术,小组内选出两位发言人,以“我想对你说……”心灵独白的方式讲述自己的决定与行动,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做简要回应。 场景一: 上课铃响了,小雨背着书包走进教室。老师问他:“你的作文本怎么又忘带了呢?”小雨回忆了一下,原来是昨晚妈妈检查了她的作业以后,忘了把作文本放回书包了,小雨想……(必须承担的自我责任) 场景二: 小雨做了班长,还是学校的大队长,每天忙学习、忙工作,没有喘息之机。最近,学校要举行辩论赛,小雨觉得这正是她大展身手的好机会,她想……(趋避冲突的自我责任) 3.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我们的一生中,每天都在做出各种大大小小的决定,每一个决定的背后,必然会有一系列的后果,因此,在做决定时要慎重、理性。做好决定后,以负责任的态度接受和面对决定带来的后果。做负责任的决定,为决定负责。当我们的决定造成了不好的后果時,我们在接纳的同时还要冷静地分析原因,而后用心应对,坦然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我们可以改变的,让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这就叫作“为自己负责”。有一种成长,就叫作“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团体结束阶段评析: 结束阶段侧重迁移和应用,通过“必须承担的自我责任”和“趋避冲突的自我责任”两个真实场景的拓展,让学生将所学在课堂中直接应用,学会为自己负责。课程最后的总结是提纲挈领的点睛之笔,发人深思。 【整体评析】 从课程理念来说,关于自我责任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师往往从勇于承担错误入手,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品质,而本堂课,选择了一个新颖、巧妙的切入口——“学会为自己做决定是担责的第一步”。现在的很多孩子,不是不愿认错,就是认错后还会犯错,关键问题就在于他们在做决定的时候,是否有责任意识。所以,本课契合目前小学生的普遍成长需求。在设计思路上,遵循“承担责任有‘心法—主动承担我责任—乐于成长不逃避—用心应对做弥补”的课程路径,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关于责任的主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也有涉及,因此,在心理课程的实际操作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多体验和感悟,及时汇总学生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东西,避免过多的宣讲和说教。 (作者单位:1.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局教科所,宁波,315800;2.浙江省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宁波,315800) 编辑/于 洪 终校/梅 婷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