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小学生校园欺凌行为成因及应对措施 |
范文 | 侯雪娇 〔摘要〕近年来,校园欺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对校园欺凌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阐述了欺凌行为的研究现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校园欺凌行为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以促进中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校园欺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6-0036-03 随着电影《少年的你》的上映,“校园欺凌”再次进入大众的视野,成为热点话题。近年来,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各大网络平台上随时可见关于校园欺凌的暴力事件,数量之多令人触目惊心。校园欺凌是指在学生之间一方从肢体或言语上有意伤害另一方身体或心理的一种攻击、暴力行为[1]。校园欺凌会严重阻碍中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降低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概率,有效预防校园欺凌行为,促进中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受到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先回顾以往关于校园欺凌的相关研究,再分析和总结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应对措施。 一、关于校园欺凌的相关研究回顾 近年来,学者们对欺凌者人格特质进行了大量研究。例如,与非欺凌者相比,欺凌者更容易冲动,更加外倾,精神质也更高[2]。还有研究者对江苏省四个地区的776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数据显示,37.1%的学生曾遭遇过校园欺凌,校园欺凌与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呈正相关,与严谨性和外向性呈负相关。此外,校园欺凌现象在性别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与女生相比,男生更容易卷入欺凌中,研究者认为可能是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冲动,具有更强健的体魄等[3]。以上研究是从个人层面对校园欺凌进行探讨。此外,学者们也从群体角度探讨了群体规范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发现班级规范能预测欺凌行为[4]。 二、影响校园欺凌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隨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平台、社交软件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丰富了中小学生的业余生活。与此同时,一些暴力影片、游戏等不良文化的传播也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不良文化的渗透,中小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容易习得欺凌行为。此外,道德沦丧、诚信缺失、恃强凌弱、潜规则盛行等不良社会风气容易侵蚀中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导致部分学生不遵守校园规章制度,扰乱学校秩序。这些都会为欺凌行为的发生埋下隐患。 (二)学校因素 首先,不良校风会导致欺凌行为的产生。德育是五育的核心,然而,一些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略思想道德教育,对欺凌行为不重视,仅当作是学生之间的打打闹闹,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欺凌行为疯狂滋长,不利于中小学生形成正确三观。 其次,一些学校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当欺凌行为发生时,学校无法依据明确的规章制度处置学生,会让学生产生即使欺凌其他同学,学校也不会追究的错误意识,因此不能从根源上真正杜绝校园欺凌行为。另外,教师对学生的区别对待及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法制教育力度、校园网络环境等都是影响欺凌行为产生的潜在因素。 (三)家庭因素 校园欺凌行为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5]。首先,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是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例如,有些家庭采取放纵型教养方式,溺爱孩子,对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无条件满足,这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蛮横、霸道、自私、唯我独尊等人格特征。其次,家庭结构与校园欺凌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来说,家庭结构完整,父母恩爱,家庭氛围和谐,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反之,在单亲家庭、留守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由于在家庭中得不到充分的关爱和呵护,容易形成冷漠的性格。另外,父母只注重智育,而忽略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些都会为不良行为的产生埋下隐患。除此之外,家庭经济水平、父母受教育程度等都是影响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因素。 (四)同伴因素 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消极旁观者往往也是导致欺凌行为产生的因素。有学者将旁观者分为积极旁观者和消极旁观者,前者是指采取积极手段制止欺凌行为的人,后者则是指采取消极手段(例如漠视、冷眼旁观)对待实施欺凌行为的人[6-7]。我国学者对五个省份的2434名中学生的一项调查发现,81.4%的中学生曾经是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旁观者[8]。在欺凌事件发生过程中,消极旁观者嘲笑、助威的行为会助长欺凌者嚣张的气焰,导致欺凌行为的再次发生。另外,责任分散也容易导致欺凌行为的反复出现。在校园欺凌事件中,他人在场使个体的责任感变弱,愧疚感降低。责任分散效应会对欺凌行为起到强化作用,导致欺凌行为的再次发生。 (五)中小学生自身因素 被欺凌者通常具有懦弱、胆小、内向的性格特征,他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懂得沟通技巧,不善于拒绝他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因此,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不满而成为被欺凌对象。而欺凌者的攻击性和支配欲较高,易冲动,有极强的报复心,容易把生活和学习中的不满转移和发泄到他人身上。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 三、应对措施 (一)完善相关政策,抵制不良文化 首先,国家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制定反欺凌的法律法规,保护青少年的幼小心灵,完善惩治措施,从根源上杜绝欺凌行为。其次,国家要加强文化建设,净化网络环境,对传播不良文化的行为严加惩治。 (二)开展教育活动,加强合作学习 从学校层面来看,首先,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普及法律知识[9]。例如,面向全体师生开展法律讲座,展示具有代表性的欺凌事件,大力宣传欺凌行为的危害,引起中小学生的重视。还可以开展情景剧表演活动,鼓励师生参与到活动中,通过表演引发学生思考。这样既丰富了中小学生的业余生活,又达到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关注学生的言行,一旦发现学生卷入到校园欺凌事件中,就要立刻采取措施,对欺凌者进行教育,对被欺凌者进行心理疏导[10]。另外,要加强校风建设,好的校风有利于学生积极行为的培养,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 其次,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对学生冷嘲热讽,尊重、热爱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在校期间,教师要多开展防范校园欺凌的主题班会,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帮互助,注重挖掘学生的优势,增强学生的心理归属感和集体意识。教师还要多与学生交流,尤其要重点关注班级中不爱与其他同学交流的学生,引导他们融入集体活动,帮助他们改善人际关系。 (三)重视家庭教育,打造“家校共同体” 首先,父母要積极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多与孩子进行互动,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其次,父母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注重品德教育,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此外,家长要和教师勤沟通,时刻关注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要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形成“家校共同体”,共同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为学生注入正能量,让学生做积极的旁观者 欺凌行为发生时,消极旁观者冷漠、嘲笑的行为会对欺凌行为产生强化作用。因此,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注入正能量,鼓励学生做弱势群体的保护者,关心和安慰被欺凌者,从而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概率。 (五)引导学生合理宣泄情绪,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宣泄不良情绪。青春期阶段的孩子自尊心、嫉妒心极强,有些学生遇到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与同学交往时很容易因为一些小事产生矛盾。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做有耐心的倾听者,引导学生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鼓励他们用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恢复心理平衡。 参考文献 [1]刘天娥,龚伦军. 当前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与对策[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140):80-83. [2]陈艳. 职高学生校园欺凌行为与人格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24):8-12. [3]周晨浩,昌晓莉,孙娇娇,王雨婷,袁林. 中小学校园欺凌与大五人格的关系研究[J]. 才智,2019(27):6-9. [4]曾欣然,汪 玥,丁俊浩,周 晖. 班级欺凌规范与欺凌行为:群体害怕与同辈压力的中介作用[J]. 心理学报,2019,51(8):935-944. [5]彭哲宽,丁潮雄,陈晓军,李丽萍. 我国中学生校园欺凌的流行特征与预防研究进展[J]. 伤害医学(电子版),2019,8(3):41-47. [6]向术溯. 旁观者:决定校园欺凌事件走向的关键群体[J]. 中小学德育,2019(10):42-45. [7]张荣荣,董莉.校园欺凌中旁观者行为的作用机智[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9,7(2):58-68. [8]宋雁慧. 关注校园暴力的旁观者[J]. 当代教育论坛,2014(3):24-29. [9]豆润梅,杨建龙. 校园欺凌中受欺凌学生的心理干预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2019(41):22-23. [10]吕晓琴.开发学生心理资本,有效应对校园欺凌[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6):13-16.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大连,116029) 编辑/于 洪 终校/纪 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