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三度渐进:高中生心理高危普查路径实践研究
范文

    陈宇燕

    

    

    〔摘要〕学校期望通过心理普查将潜在的心理高危学生识别出来,并对这类学生进行甄别、跟踪、控制和帮助,但实际普查中存在覆盖度、精准度、响应度三维度欠佳的现状。研究者基于对问题存续背后原因的探究,结合多年一线心理普查工作经验,摸索出了一套系统性应对策略:动态型多元筛查,提升普查覆盖度;融合型科学评估,提升普查精准度;聚焦型有效干预,提升普查响应度,并由此搭建了“三度渐进:高中生心理高危普查路径”。该普查路径运行以来,研究者所在学校心理普查学生参与率、高危学生转介率、高危学生持续就医率等指标均有明显提升。

    〔关键词〕心理普查;心理高危;高中生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浙江省各高中在新生入学之初纷纷开展新生心理普测,这俨然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常规动作。学校期望通过心理测量手段将潜在的严重心理问题学生识别出来,并对这类学生进行甄别、跟踪、控制和帮助,以期达到“早发现、早疏导、早预防”的目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覆盖度”欠佳—— 筛查存盲区

    大多学校在新生入学之初,采用标准化问卷开展心理筛查,该筛查方式科学高效,但同时存在盲区:如某生在新生筛查前已自行接受心理治疗,在测试当下因药物控制“症状似乎消失了”,或出于对心理疾病“污名化”的恐慌刻意隐瞒症状,该生测试结果极可能为正常,但存在后续治疗中断或失败的隐患。类似盲区现象在静态化单视角的筛查背景下层出不穷。

    (二)“精准度”欠佳——评估有误判

    若纯粹将测试报告作为最终评估结论易引发误判:如某校曾出现1个班10多位学生集体评估为抑郁样躯体症状(胸痛、背痛、腰腹痛以及呼吸困难)。该校专职心理教师在与学生面谈中澄清了真相,原来该班在心理筛查前经历了1000米长跑测试,躯体症状是由于长期不锻炼后突然剧烈运动引发的。这样的情况绝非个例,学生在心理测量中的表述时常让人误解,需要在面询评估中进一步澄清。

    (三)“响应度”欠佳——干预难跟进

    大多学校的心理普查工作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弊病,前期筛查轰轰烈烈,中期评估悄无声息,后期干预慌乱无措。主持筛查工作的心理专兼职教师面对庞杂的心理高危名单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班主任拿到本班心理高危名单后也是一头雾水,不知如何下手;心理高危学生因没有得到及时干预也可能导致心理疾患的加重。

    二、问题原因的分析

    (一)“狭”化筛查造成“覆盖度”欠佳

    “狭”化筛查具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狭”化时间轴,在高一新生入学这一静态时间点测量具有较大局限性,不符合学生心理动态发展的规律;“狭”化观察视角,心理筛查的信息和线索若只来源于学生本人视角,而屏蔽重要他者视角(被试身边重要他人的日常观察和总体印象),信息的客观性会受影响;“狭”化测试方法,主流标准化测试采用被试自陈的方式,还可有机结合绘画测试、行为观察法、动态晤谈法等。

    (二)“孤”化评估造成“精准度”欠佳

    “孤”化评估是一种孤立的评估方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孤”化地依赖测量报告结论,没有结合班主任、家长等重要他人的日常观察;“孤”化也体现在心理教师的单打独斗上,没有融合校内外教师团队和心理专家资源,针对前期心理筛查中掌握的信息群策群力做综合型评估;“孤”化还体现在评估形式上,没有将个案式和团体式两种互补型面谈模式做有机整合。

    (三)“僵”化干预造成“响应度”欠佳

    “僵”化干预实质是一种缺乏弹性的被动式干预,没有在第一时间对心理高危学生名单开展研究,根据心理高危的严重程度分解为若干等级并积极干预:比如针对中、重度心理危机学生及时转介至综合医院心理门诊或者心理专科医院;针对轻度心理危机学生可利用本校心理服务资源进行干预。

    三、解决问题的实践范例

    鉴于目前高中心理高危普查有效性欠佳的困境,研究者摸索了一套前期筛查具“覆盖度”,中期评估具“精准度”,后期干预具“响应度”的心理高危普查路径——三度渐进:高中生心理高危普查路径,详见图1。

    (一)提升覆盖度:动态型多元筛查策略

    动态型多元筛查策略主要解决针对“狭”化时间轴、“狭”化观察视角、“狭”化测试方法等造成的心理普查覆盖度欠佳现象,在普查时间轴中加入“动态”要素(春秋两季入学后、期中考试前后、重大事件发生后等节点动态式普查);在观察视角上加入“多元”要素(班主任视角、心理委员视角、科任教师视角、班级同学视角、家长视角等均为重要观察主体)。融合如上理念,动态型多元筛查策略下衍生的具体方法有动态心理测评法和动态生活观察法。

    动态心理测评法是指通过心理测试法对全校学生开展360度心理扫描,在测量中可融合自陈式和绘画式这两种形式(图2)。第一,自陈式,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組合式量表,这是当前最主流的心理疾病检查量表。通常通过学校机房统一施测。第二,绘画式——房树人投射测验(HTP)主要应用在一般心理问题、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相关问题的诊断上。房树人投射测验注重对潜在心理危机的评估,并且具有干预和治疗作用,弥补了问卷测验的诸多局限。

    动态生活观察法主要采用他者视角,以被测者身边重要他人的行为观察协助综合评估,具体可通过动态观察和动态谈话两种形式来落实。动态观察式是指班主任、心理委员等通过与被测评者在朝夕相处中日常化无痕的观察,捕捉一些有价值的心理高危线索或信号;动态谈话式指班主任、心理委员等主动找被测学生了解生活、学习和心理动态,可通过积极关注、倾听、共情、具体化、尊重、自我暴露等晤谈技巧来掌握信息。动态生活观察法需要格外关注一事件二病三史:“一事件”,是指生活应激事件;“二病”,指严重的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三史”,指既往自杀史、家族自杀史、身体虐待史。在动态观察中,一旦发现两个及以上风险因素,就需提高对该生的关注度和警觉度,预防心理极端事件的发生。

    (二)提升精准度:融合型科学评估策略

    融合型科学评估策略是针对“孤”化师资资源和“孤”化评估模式发展而来的应对策略,在评估主体上融合校内外教师与心理专家资源,在评估模式上融合“一对一”个案式评估和“一对多”团队式评估。该策略在方法论层面体现为融师资评估法和融合模式评估法。

    融师资评估法,在心理高危评估中,不能仅凭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孤军奋战,师资层面可做资源融合,如融合本校德育条线师资甚至融合校外心理专家资源。具体操作思路如下:其一为合作式,以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为核心骨干,组建由德育分管校长牵头,德育室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共同参与的学校心理高危评估小组。该评估小组主要采用协同作战的工作模式,专兼职心理教师解读心理测量报告书,班主任等其他评估组成员从各自视角出发辅助研判,最终做综合性研判。其二为督导式,某些个案错综复杂实属棘手,仅凭校内心理高危评估小组的力量难以决策,在这种情况下可突破行业间壁垒,请教当地心理专家(比如大学心理教授、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等)开展线上线下案例研判和督导,以提高高危评估的精准度,这样的督导也能潜移默化提升本校师资的专业水平。

    融合模式评估法是指在评估模式上也可作多元融合,可以将“一对一”个案式心理评估和“一对多”团体式心理评估做有机融合。其一,个案式,心理教师主动邀约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语言交流、非言语的观察,评估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判定是否需要及如何进行心理干预。个案式评估主要目标是识别具有危险性(危害自己或他人)以及特别严重的精神疾病,故关注点可放在识别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或者躁狂抑郁双相障碍等重性精神疾病。其二,团体式,在心理筛查中发现的疑似心理问题学生,以每次7~8人组团的形式共同接受约谈,团体式的优势是“减少阻抗”“为心理约谈收集更多信息”以及形成“朋辈间的相互支持”。鉴于重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可能会产生不良“化学反应”,故团体心理评估在确定人员前需要初步评估,该模式对有自杀倾向者不适用。

    (三)提升响应度:聚焦型有效干预策略

    聚焦型有效干预策略是指针对“僵”化被动式干预衍生的应对性策略,根据学生心理高危的严重程度分解为若干等级,运用聚焦转介干预法和聚焦辅导干预法两种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

    聚焦转介干预法,针对前期评估为中重度心理危机的学生,需要及时转介,转介程序有如下两种:第一种为“定点式”,学校与本地具有较高声望的综合型医院心理门诊或者精神专科医院开展医教结合定点合作,医院为该校学生开辟“绿色转介通道”,该医院就确定为学校的定点式转介机构。转介后学生的诊断和治疗动向、学生在校表现等信息,在校方与院方保持合作式沟通。第二种为“多点式”,校方为家长提供多家值得信赖的综合型医院心理门诊、精神专科医院或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基本信息、精神科医生或心理专家信息、网络或电话预约方式的汇总清单,家长可按需自行选择。

    聚焦辅导干预法,针对有心理问题但程度上尚不至于需要医院系统式治疗的学生,干预重点宜放在校内心理辅导,可由专兼职心理教师开展专业式心理辅导或由班级心理委员开展同辈式心理辅导。具体而言,专业式心理辅导是指具有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校内专兼职心理教师针对一般或中度心理问题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主要通过沙盘游戏疗法、表达性艺术治疗、短期焦点解决治疗、认知领悟疗法等方式开展。相对而言,朋辈式心理辅导是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半专业式心理辅导,辅导主体为班级心理委员,他们在接受了系统化、结构化的心理学培训之后,能有效倾听、共情和陪伴,缓解个体的困扰。

    自“三度渐进:高中生心理高危普查路径”研究模型运行以来,一个快速高效的心理危机筛查通道正逐步构建,研究者所在的学校心理安全工作稳中有序。过去一年,校园极端事件发生0起;排查发现学生具有较强自杀倾向采取有效预防3例;发现学生有自残行为并采取有效干预12例;发现学生有心理疾病倾向约谈家长并转介医院28例,转介成功率90%。此外,被测学生覆盖率、高危学生转介率、高危学生持续就医率等指标都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嵐,刘翠翠,秦红霞.大学新生心理普查后不同形式的心理干预效果评价[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25(4):114-117.

    [2]严亮. 高校新生心理普查工作设置的几点讨论[J]. 现代交际,2011(7):185,184.

    [3]牛芃.三种心理调查量表在大学新生心理普查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研究,2009,38(4):452-455.

    [4]黄晓芳.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32):165-166.

    [5]傅莉.关于大学生“心理委员模式”心理互助机制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2010(3):27-28 .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第三中学,嘉兴,314001)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4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