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没错,是春天 |
范文 | 夏萍萍
入春不久,一天晚上忽然降温。幼儿园里那棵高大的香樟树一夜之间落了很多叶子。第二天,下楼做操的幼儿被眼前的情景所吸引,禁不住欢呼起来。苏苏捡起一片红色的香樟树叶问:“老师,大树落叶子了,秋天到了吗?”其他幼儿纷纷附和:“秋天到了吗?” 一、树叶落了,现在是秋天吗 以前,面对幼儿如此提问,我可能会自然而然地回应:“现在是春天,香樟树是常绿树,一年四季都会落叶子。”但此刻,话到嘴边又咽下了,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教育契机。 1.对季节的误会从何而来 (1)惊喜:小班下学期的幼儿已经可以迁移季节方面的经验 上学期秋天,幼儿进行过“你好,秋叶”的主题活动,所以印象深刻,一看到满地落叶就联想到了秋天。当时,小班幼儿刚入园不久,几乎没有有关季节的经验,所以我给予了较多的引导,和他们共同观察秋天最典型的落叶现象。但今天幼儿的表现让我惊喜,我看到小班下学期的幼儿已经有了初步的自主观察能力。正因为他们迁移了之前关于秋天落叶的经验,所以才有了这个关于季节的美丽误会。 (2)思考:季节主题活动中教师的惯性思维 季节主题活动在幼儿园十分常见。以往在开展该类主题活动时,教师会有一些惯性思维,比如,先和幼儿聊一聊现在是什么季节,周围有什么变化,然后自然而然地带幼儿去观察、发现大自然的变化,接着用各种方法多通道地丰富幼儿的经验,最后让幼儿表达表现。其实这种“先认识季节名称,再丰富季节现象,最后表达表现”的课程实施方式是成人基于“知识逻辑”设计的。那么,这一次面对幼儿的问题,我是言简意赅地告诉幼儿答案,顺着我自己的惯性思维走,还是换一种方式让幼儿自己寻找答案呢? (3)期待:季节主题活动中的新尝试 从幼儿认知发展的逻辑来说,幼儿认识上位概念比较困难,认识具体现象比较容易。所以,让幼儿先观察各种各样的季节现象,然后归纳季节特征,最后形成整体认识,给季节命名,更符合幼儿的“心理逻辑”。是否可以在小班下学期让幼儿用这样的方式自主建构关于季节的经验呢?虽然小班幼儿已能调动经验提出问题,但他们能自己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吗?此时我并没有把握。 2.香樟树下找到新契机 不直接告诉幼儿答案,让小班幼儿自己建构关于春天的经验,这个不同于常规做法的新思路让我十分兴奋。但是我不确定小班幼儿是否具备自主建构的能力,也不知怎样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支持。第二天,我又带着幼儿从香樟树下经过,并且有意识地多停留一会儿,想看看他们会不会有新发现。 (1)新叶子在树上“拍照” 幼儿像前天那样兴奋地捡着叶子。忽然,一个幼儿大声喊道:“看,我这片叶子最红,全部都是红色的!”“落叶从哪里来的呢?”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幼儿抬头寻找,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他们敏锐地观察到掉在地上的都是红叶子,而树上的大多是绿叶子。佑佑说:“红叶子是长老了才掉下来的,就像人老了会掉头发。绿叶子是新长出来的。”菲菲的说法更有趣:“看,绿叶子在树上拍照,红叶子在地上睡觉。” 回到活动室后,幼儿记录了各自的发现。我反复端详着菲菲的表征作品(见图),她用“拍照”“睡覺”两个词把“新叶”和“落叶”的不同状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其实,幼儿通过这次观察,已经微微感受到了春天万物生长、万象更新的气息。 (2)从落叶里找春天 幼儿发现地上有落叶,但树上还有嫩嫩的新叶子长出来,这再次说明幼儿有一定的观察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发展目标中提到,小班幼儿“喜欢接触大自然”“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我是否可以尝试引导幼儿从香樟树叶着手,迁移小班上学期找落叶的经验,仔细观察秋天落叶和现在落叶的不同,从而发现不同季节的明显特征呢?我跃跃欲试,很想看看接下来在这一课程实施思路下,幼儿有怎样的探索和发现。 3.与秋天落叶比较后的新发现 受经验的局限,小班幼儿进行对比观察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不加任何引导,他们很难自发地去比较秋天和春天的落叶。所以,此时我应该给幼儿一些支架,引导幼儿调动经验,比较秋天和当下这个季节的种种不同。于是,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去年秋天我们也观察过落叶,那时候的落叶和现在的一样吗?秋天树上也会长出新叶子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幼儿强烈的探究兴趣。 在上学期秋天找落叶的时候,我有意识地留存了幼儿的活动照片、幼儿的表征作品和主题海报,当时主要是用于帮助幼儿梳理和分享经验,以及作为课程评价的一部分。现在这些资料恰好可以用来唤醒幼儿的记忆,成为他们对比观察的“证据”。在这些图片的帮助下,幼儿回想起上学期秋天捡拾落叶、观察落叶、用积木捣出“叶汁”的种种趣事,并开始饶有兴趣地在幼儿园里寻找和对比,陆陆续续有了一些发现。 ●发现一:落叶种类变少了 幼儿记得上学期在幼儿园里以及在绿博园秋游时找到了很多不同种类、形状的落叶,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观察和记录,对落叶进行分类,还把这些落叶展示在主题海报上(见图)。而现在虽然幼儿园里其他树有时也会落下几片叶子,但香樟树的落叶最多。“为什么秋天好多树都落叶子,而现在只有香樟树落叶子呢?”这是幼儿的第一个发现。 ●发现二:落叶里的“叶汁”变多了 上学期秋天,幼儿玩过找叶脉、撕叶脉的游戏,龙龙无意间发现用鹅卵石敲打树叶能分离出叶脉,十分有趣,好多幼儿都模仿着用鹅卵石、小积木去敲一敲、捣一捣,发现秋天的叶子是干干的、脆脆的,一使劲就会被捣碎。他们当时也捡到过香樟树叶,在用小积木捣时捣出了一点点咖啡色液体,他们将其称作“叶汁”。现在他们用以前的方法捣香樟树叶,也捣出了“叶汁”(见图)。但是,与上学期秋天的照片一对比,他们发现现在的“叶汁”比以前多,而且叶子不容易被捣破。“为什么秋天的叶子干干的,现在的叶子有很多‘叶汁呢?”这是幼儿的第二个发现。 ●发现三:叶子落了,但大树不是光秃秃的 上学期秋天,幼儿观察到幼儿园里的紫薇树、水杉树、柿子树、樱桃树都是光秃秃的,那现在呢?于是,我带幼儿拿着那时拍的照片在幼儿园里找一找不同。幼儿发现秋天时樱桃树光秃秃的,而现在樱桃树“开满了花”“花像白白的蝴蝶”。从我们班活动室二楼窗户望出去,可以看见一棵大树,这棵大树从上学期秋天拍摄的照片上看是灰灰的,而现在它的树叶挤挤地抱在一起,看上去颜色亮亮的(见图)。“为什么秋天树上的叶子会掉光,而现在树上又有叶子又有花呢?”这是幼儿的第三个发现。 ●发现四:叶子落了,天气变暖和了 幼儿通过看图片回忆自己上学期刚开始捡落叶时,“穿的衣服还不多”,慢慢地,天气越来越冷,“穿得也越来越多”,到后来还下雪了,“要穿厚厚的衣服,戴手套戴帽子”。那现在呢?午后散步时幼儿也感觉到了气温的变化:“我们穿得越来越少了”“风吹在脸上没有那么冷了”“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为什么秋天越来越冷,现在却越来越暖和呢?”这是幼儿的第四个发现(见圖)。 在春天落叶和秋天落叶的对比中,幼儿有以上四个新发现,他们惊叹“现在的落叶变了”,得出“现在不是秋天”的答案,由此,幼儿通过观察初步建立了“现在不是秋天”的经验。在解决“现在是秋天吗”这个真问题后,幼儿提出了新的疑问:现在到底是什么“天”? 二、不是秋天,现在到底是什么“天” 幼儿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经常会从爸爸妈妈那里、广播电视里听到“春天”这个词,一些幼儿还能掰着手指说“春夏秋冬”。但是,幼儿关于季节的回答很多时候只是对成人的附和,他们并不清楚与“春天”这个词相联系的“季节”特征。所以,我认为重要的不是让幼儿知道季节这个名词,而是让他们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丰富和整合经验,自然而然地发现一个新季节的到来,而这个季节的名字是“春天”。 1.幼儿和爸爸妈妈找到的“春天” 课程的建构和实施需要家庭的支持。这次我并不是通过发调查表让幼儿去了解有关春天的间接经验,而是请家长周末带孩子找一找春天的变化,并共同商量带一样最能体现春天特征的实物来幼儿园。比如,殿殿带来了五颜六色的小野花,苏苏带来了包裹着泥土的春笋,菲菲带来了几粒油菜籽,右右带来了漂亮的风筝……各种鲜活的实物让小班幼儿直观地感受到了春天,也在分享交流中丰富了经验(见图)。除了这些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来的“春天”实物,幼儿还能在哪里找到春天呢?接下来,我通过引导幼儿寻找和验证,让课程更有情趣。幼儿在好奇心驱动下,主体性和主动性也得到彰显。 2.幼儿寻找季节的“证据” 现在真的是春天吗?春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引导幼儿带着从爸爸妈妈那里得到的一些信息,一起去寻找大自然各种各样的变化,让这些现象成为命名季节的“证据”。 (1)幼儿园“寻春记” 我带领幼儿从最熟悉的幼儿园入手,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幼儿园里春天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成片的二月兰,绚丽的色彩给幼儿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幼儿还发现最近幼儿园大草坪上的滑梯不能玩了,因为要围挡起来让小草发芽长大。柿子树虽然还没长出叶子,但是能清楚地看到有一层毛茸茸的绿色。这些是他们自己找到的“春天”。 幼儿回来后画了自己的发现,但是仅凭这一次活动不足以支持幼儿建构春天的经验,并且有的幼儿发现得多,有的幼儿发现得少,看似丰富的个体经验不等于集体经验,于是我就带领幼儿去附近社区、公园继续寻找春天的“证据”。 (2)鼓楼公园“寻春记” 鼓楼公园步行即可到达,它地势较高,空间开阔,有大片草地,可弥补幼儿因幼儿园草坪被围挡而不能亲密接触小草的遗憾。于是,我把它作为寻找春天的第二个场地,幼儿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与幼儿园不同的更多的春天景色。 一进公园大门,幼儿就被蝴蝶花丰富的色彩所吸引,不禁赞叹起来:“这是五颜六色的春天!”这里的小草和幼儿园里的不一样,长得很茂盛,幼儿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全都扑到草地上,与小草亲密接触。豆豆说:“小草的味道像茶叶。”贝贝说:“像我妈妈的香手摸着我的小脸。”佑佑说:“躺在草地上很舒服,像睡在枕头上一样舒服。” 这里还有空旷的场地、没有被遮挡的阳光,幼儿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等多通道积累了更多的经验(见图)。他们在墙壁上、草地上、微风里、阳光下又发现了很多不一样的“春天”。萌萌说:“墙壁上阳光照到的地方暖暖的,没有照到的地方凉凉的。”仔仔说:“风吹在脸上,像暖宝宝一样。”平平说:“我闻到了空气里像芹菜一样的味道。” (3)情侣公园“寻春记” 幼儿带来了许多关于春天的绘本,殿殿带来的绘本上说春天是一位美丽的姑娘,戴着粉色花环,穿着粉色裙子。女孩子们认为春姑娘就像美丽的公主,会穿很漂亮的长裙子。令我诧异的是男孩子们也自动把春姑娘的形象和妈妈联系起来,他们说“春姑娘一定像我妈妈一样漂亮”。在几个女孩子的提议下,大家决定去鲜花最多的情侣公园寻找春姑娘。考虑到小班幼儿兴趣持续的时间短,以及为了充分发挥外出活动的价值,引导他们寻找更多春天的植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我事先按照绘本上的样子画出春姑娘穿长裙的形象,并把“长裙”处镂空。 幼儿在公园里兴致勃勃地给春姑娘寻找漂亮的裙子,事先剪好的春姑娘轮廓为他们创设了情境,提供了支架,婆婆纳、樱花、鬼脸花、郁金香等都成了纸上春姑娘的花裙子(见图)。观察、感知和体验的过程充满了乐趣,幼儿和大自然的联系又近了一步。 三、没错,现在就是春天 1.在表达表现中走近春天 经过三次寻春,尤其是给“春姑娘”寻找花裙子后,幼儿对五颜六色的鲜花兴趣浓厚,自发地从观察、欣赏进入表达、表现,我也支持幼儿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大自然和美的感受。幼儿在室外、室内绘画和创作时更加关注花朵的细节,关于花朵的丰富经验也促进了幼儿对春天整体经验的建构。 (1)我的班是“二月兰班” 幼儿园里二月兰开得十分耀眼,幼儿每天入园、离园、游戏、散步时总要驻足欣赏。“二月兰的花瓣像花边帽子,花蕊是几个黄色的小圆点。”“小小、紫紫的花从很远的地方看过去就像紫色的云,软绵绵的。”在温暖的阳光下,幼儿带上工具,坐在二月兰旁边画点彩画,我和幼儿一起用点彩画作品组合成装饰帘(见图),用紫色纽扣和树枝创作出二月兰插花。那段时间,活动室里布置了各种二月兰作品,许多幼儿说我班是“二月兰班”。 (2)我给绣球树“拍照” 我班活动室在二楼,窗外有两棵绣球树,树冠与幼儿的视线一样高,幼儿每天都会站在窗边观察,看着树上的绣球花从“花宝宝”逐渐长成“花媽妈”,并尝试记录自己的发现:“绣球花妈妈有很多宝宝,宝宝们紧紧地靠在一起,抱成一个大大的花朵妈妈。”“绣球花小时候是绿色的,长大成了白色。”“绣球花有四个花瓣,花瓣有的地方白,有的地方还是绿的。”…… 小班幼儿有表达的愿望,但经验有限,因此,我更多地借助布料、色纸和颜料等材料支持幼儿创作(见图)。幼儿用包上泡沫膜的圆柱体小积木,盖印出圆圆的大团绣球花,装饰活动室;幼儿将深浅不同的颜料通过点彩、抹画的形式,在玻璃窗上表现绣球花,为玻璃窗做“绣球花腰带”。玻璃窗上的“绣球花”和窗外的绣球花虚实相应,幼儿感叹道:“我们不是在画画,是在给绣球花拍照!” 2.自主建构立体的经验 幼儿根据观察到的大自然的变化和收集到的林林总总的现象,推断出一个不同于秋天的新季节到来了,这个新季节的名字就是大家说的春天。他们自信地说:“没错,现在就是春天!” 在日常活动中,幼儿对春天景物的观察更加细致,艺术表达更加多样,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在之后的一次散步中,幼儿边走边聊自己的发现,你一言我一语,脱口而出的童言稚语俨然就是一首儿童诗。回去后我赶紧记下这些充满童趣的语言(见图),念给幼儿听,他们主动要求再念几遍。 四、反思 1.回归儿童立场,打破惯性思维模式 在幼儿园季节主题活动中,教师往往会假设幼儿自己没有能力发现季节现象,所以习惯于引导在先,让幼儿在教师设定好的有关季节的框架中补充和丰富内容,认为幼儿无法通过整合各种现象,自主感知新季节的到来。但在这个课程故事中,小班下学期的幼儿在教师的引导、支持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归纳,发现春天的到来,其观察、推理、整合的能力得到了发展。这样的活动是一个整合幼儿经验、培养幼儿良好思维习惯的机会。 如果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能打破惯性思维模式,多反思和追问自己,尊重幼儿的需要和能力,就不难在一些自己习以为常的做法中找到帮助幼儿发展的契机。因此,教师需要站在儿童立场,打破“惯性思维模式”,回到现实问题上,回到儿童身上。 2.整合跨主题的资源,支持幼儿自主建构经验 主题之间的经验是连续和生长的。从小班上学期的秋天主题到下学期的春天主题,跨越了好几个主题,幼儿的经验并不连续。于是,教师回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幼儿的发展目标,将幼儿以往的经验和当下需要的经验建立联系,让比较上学期秋天的落叶和现在的落叶成为可能。在这种比较中,教师提供一些支架,支持幼儿通过观察、体验自主建构有关季节的经验。 当然,幼儿建构有关季节的经验并不是通过一个主题活动就能达成的,在接下来的夏天、秋天、冬天,以及来年的春夏秋冬,只要留心,教师就能发现幼儿对季节的新问题、新兴趣,找到支持幼儿发展的新路径,让幼儿建构螺旋上升的立体经验。这既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挑战,也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契机。 这段探索经历不仅促进了幼儿的成长,也让我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幼儿并非成人认为的那样“自然而然”便认识了不同的季节,我庆幸自己能发现并尊重幼儿已有的经验和能力,同时不断反思自己有没有错过幼儿的真问题。这以后,我一直把一片香樟树叶夹在书里,时刻提醒自己去不断认识幼儿、发现幼儿、支持幼儿。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