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以垂径定理为例探究数学命题的教学设计
范文

    孙立萱

    

    【摘要】数学命题是数学学习的重点,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成为教学成功的关键.现以“垂径定理”的教学设计为例,整理归纳关于“数学命题”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数学命题;垂径定理;教学设计

    一、对数学命题的初步认识

    在数学中,用来表示数学判断的陈述句或符号的组合叫数学命题.数学中的命题教学,主要是指数学公理、定理、公式和法则的教学.

    对数学命题的教学,基本要求是:使学生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掌握命题的推理过程、证明思路及相应的数学方法;其中在讲解数学命题证明时,应着重分析证明的思路,并将证明思路的探索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充分感受命题及证明方法背后深藏的数学思想方法,以便学生可以利用所学命题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良好的教学设计是达到这些要求的有力保障[1]-[2].

    二、以“垂径定理”为例进行数学命题教学设计

    数学命题教学设计的重点主要是结论的发现过程和推导(证明)的思考過程,针对命题的教学要求,将“垂径定理”的教学设计分为引入、证明、应用三部分.

    (一)“引入”的设计

    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进课题.

    1.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所学的圆是否为轴对称图形;若是,对称轴在哪?

    组织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进行实验:沿着过圆心的任意一条直线对折,重复几次,得到结论:首先圆是个轴对称图形;其次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并且对称轴是各个直径所在的直线[3].

    2.接下来引导学生在自己准备的圆中作图:① 任意作一条不是直径的弦AB;② 作直径CD垂直弦AB垂足为E.让学生分析直径CD与弦AB之间的关系.发现结论:“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引出命题[4].

    (二)“证明过程”的设计

    1.对定理的结构进行分析

    教师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写出题设、结论.

    2.实验—观察—猜想:引导学生将上述圆形卡片沿直径CD对折,观察重合部分,发现对应的线段、弧完全重合,由此得出猜想:如图1所示,在⊙O中,CD是直径,AB是弦,CD垂直AB于E.那么AE=BE,AC=BC,AD=BD.

    3.证明:引导学生用“叠合法”证明此定理.

    4.向学生渗透证明过程中的“转化划归”的数学思想.

    5.结合图形用几何语言表述,教师板书出规范的简明的证明过程[4].

    (三)“应用”的设计

    学习数学命题定理的目的是应用:在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后,使用相应的定理来解决问题.所以在数学定理的学习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在“应用”方面的培养,其中“转化划归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

    例 如图2所示是一名同学从“日出”照片上抽象出来的画面,太阳与海平面交于A,B两点,测得“太阳”的半径是5 cm,AB=8 cm,若从目前太阳所处的位置到太阳完全跳出海面的时间为16 min,则太阳升起的速度为多少?

    解析 本题解决的关键是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利用垂径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接着运用勾股定理求出海平面到圆心的距离,进而求出太阳全部跳出海平面的距离.

    作与AB垂直的直径,交AB于点C,交⊙O于点D,连接OB.

    根据垂径定理可知BC=12AB=4 cm.

    在Rt△OBC中,OC=OB2-BC2=52-42=3 cm.

    所以DC=OD+OC=8 cm,

    则速度为8÷16=0.5 cm/min.

    我们要善于发现身边可用“垂径定理”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拱高问题、圆管问题、最短距离问题),然后建构数学模型,利用“转化划归”的数学思想进行解决[5].

    三、结 语

    数学命题的广泛应用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特征和数学的力量.在命题的发现中,不但要让学生参与学习,还要让他们在获取命题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数学的认识方式;在命题的证明中,首先要分清题设与结论,逐步体会到数学“言必有据”的推理特征,揭示证明中的数学思想与方法,重视书写格式与要求;在命题的运用中,感受到数学的工具性和功用性,初步感受到数学技术对人类的贡献[5].

    【参考文献】

    [1]潘瑞.基于数学命题教学下的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2]孙素珍.高中数学定理的教学设计[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3(10):18.

    [3]江治.垂径定理教学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4(15):190-191.

    [4]孙奇静.《垂径定理》教学设计与反思[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10):48-50.

    [5]徐章韬,陈林.数学命题的认识及其课堂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81-8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3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