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简析高中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社会”单元1“信息社会特征”内容与教学建议 |
范文 | 徐强 ● 课程标准分析 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包括“信息系统概念及其特征”“信息系统组成与应用”“信息安全与信息社会责任”三部分。 對于本模块的总体要求,《课标》提出:“本模块是针对信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强调利用信息系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提升学生信息安全和社会责任意识而设置的必修模块。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人、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信息系统在社会中的作用,合理使用信息系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理解信息安全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能安全、守法地应用信息系统。” 具体来说,《课标》提出的内容要求共有8条,明确指向“信息系统特征”的条目是:“2.1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们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影响,描述信息社会的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但是仔细分析其余条目内容之后,就会发现,从《课标》条目所指向的目标性质和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来说,与前述条目存在密切关联的还有其他三个条目,分别是:“2.6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合理使用信息系统,负责任地发布、使用与传播信息,自觉遵守信息社会中的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2.7认识到信息系统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熟悉信息系统安全防范的常用技术方法,养成规范的信息系统操作习惯,梳理信息安全意识。”“2.8通过搭建小型信息系统的综合活动,体验信息系统的工作过程,认识信息系统在社会应用中的优势及局限性。”以上四个条目的目标,都指向了思想意识层面的课程教学目标,从学科核心素养来说,重点都在于“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两个方面。 从《课标》的学业要求来看,主要要求学生能“描述信息社会的特征,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认识信息系统在社会应用中的优势及局限性,能够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规范”。 总体而言,《课标》的内容条目呈现顺序的思路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从知识分类角度分析,其编排顺序大致为:先学习概念性知识,然后学习具体的程序性知识,最后再回归学习概念性知识。而对于概念性知识,常见的教学思路主要有两种:一是如《课标》所呈现的,概念性知识独立于程序性知识,大体上是“理论—实践”的顺序;二是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融合,在学习技术、技能、原理的过程中形成相关的概念性知识。因此,本文所论述的载体——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中图”)和教育科学出版社(以下简称“教科”)教材,大体上就体现出了这两种思路。 ● 课程标准与教材结合分析 由于不同类型的知识学习思路不同,人教-中图版教材和教科版教材在内容编排顺序上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首先,仅以《课标》内容条目2.1作为出发点,用上页表1对两个版本教材加以直观对比。 从容量来看,人教-中图版教材明显超过教科版教材,前者教材页数达到了30页,而后者只有7页。 根据第一部分对《课标》的分析,将“信息系统与社会”整个模块贯通考察,把“信息意识”“信息社会责任”两个部分融合起来,人教-中图版教材与教科版教材就有可比性了,两者页码分别有60页、44页。以三级目录为例,两种教材对比如表2所示。 从两个版本教材章节安排的比较中可以看到,人教-中图版比较严格地按照《课标》内容条目的顺序编排教材内容,将“信息社会特征”“信息安全与信息社会责任”单独成章,将《课标》条目2.2~2.5组合成了两章内容,其呈现的顺序也与《课标》条目顺序基本一致;而教科版教材则对《课标》条目顺序做出了大幅度的调整,将“2.1信息社会发展、特征的内容”与“2.6信息社会中的道德准则法律法规”合并,独立成模块2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课标》条目2.2~2.5对应第一到第三单元内容;第四章则单独对应《课标》条目“2.7”的内容。 从学习组织形式来说,教科版教材并没有完全按照项目式学习要求给出项目式学习的框架,而是设计了相对独立的活动任务,然后展开对应的知识内容的教学。人教-中图版教材则是完全按照项目式学习的模式,设定了“项目目标”“项目准备”“项目过程”“项目总结”等环节,具体教学时,则以“思考活动”“项目实施”小栏目将项目过程串联起来。 ● 教学建议 1.教学时间分配 根据《课标》内容的设定,教科版与人教-中图版对整个必修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的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都是按照2个学分、36个课时的标准进行的。从海南省实际教学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学校都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将技术的6个学分平均分给“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两个学科。这样处理的结果,也就意味着,信息技术必修两个模块分别只有1.5个学分,对应只有27个学时。按照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必然导致教学时间不够。因此,如何从大单元教学的理念出发,将目标近似、性质相近的内容进行重组,就成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了。 建议适当压缩课时。以人教-中图版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建议为例,本章一共需要6课时,第一节占4课时,第二节占2课时。从以上实际教学情况分析,建议本章一共安排不超过3课时。如果以教科版教材为依据,在对内容进行充实的基础上,建议不超过2课时。 2.单元内容处理 鉴于上述关于教学时间的压缩建议,根据不同教材,可以有以下两种思路。 一是如人教-中图版教材处理的方式,将“信息社会特征”板块内容单独编排成章。其整册教材背后的思路是:认识信息社会—从信息社会引出信息系统这一特定概念—完成信息系统相关概念、功能、搭建调试等具体内容学习—回归到信息社会中的安全与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的学习。具体来说,以“1.1.4信息技术的社会应用”为例,教材中列举了7个情境(情境2~情境8),结合上文的“1.1.3信息技术的关键技术”,教师完全可以选择性地进行教学,将“1.1.3”中的“情境1”作为重点内容,将其中涉及的“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5种关键技术作为学生必须学习的信息技术关键内容,而其他7个情境所对应的内容,由于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快速地回顾、展望,完成相关内容的教学。如此处理,则可以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 二是借鉴教科版教材,将“信息社会特征”和“信息安全与信息社会责任”两个板块融合为一体进行教学。这种处理方式的背后考量,主要是由于两者的教学内容具有相似的性质,即都主要是思想意识层面的内容,缺少具体学科技术含量的可操作性内容;另一个考虑,也许是编者力图实现“从实践到理论”这样的学习内在逻辑顺序。 相对而言,对于信息社会特征这样的教学内容,笔者更倾向于教科版教材的处理方式,将性质相近的教学内容融合为一体,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但是,教科版教材对于信息社会特征这一关键知识点的处理,相对于人教-中图版教材来说,稍显单薄。建议参考后者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充实。同时,寻找学生生活中有机会接触却不理解其应用背后技术思想的案例,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学有所获。 3.教学模式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把握项目学习本质,以项目整合课堂教学”的要求。对这一要求的理解,关系着整个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质量。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解读这一要求。 首先,要“把握项目学习本质”。《课标》将项目学习界定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开展方案设计、新知学习、实践探索,具有创新特质的学习活动”。更为重要的是,《课标》指出:“项目学习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学习的本质,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能……开展项目学习时,要创设适合学生认知特征的活动情境……”综上所述,基于真实情境开展学习就是项目学习的核心含義,其背后体现的是关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保持甚至强化的学习理论要素。 其次,从理论上来说,不存在某一种教学模式适用于任何教学内容、学生和场景。从人教-中图版教材对信息社会特征这一部分的处理来看,依旧采用了项目式学习的模式,要求完成主题作品“智能化教学大楼”的方案设计与编排。但是从教材内容编排来看,完整阅读完第一章内容,一种明显的印象是:虽然教材用“智能化教学大楼”方案设计编排将整章内容串联起来,中间还添设了六处“项目实施”小栏目,但是其中大量的教学内容与项目主题没有明显的直接联系,项目式教学在这一具体的章中,显得有些牵强。反观教科版教材,由于没有按照项目式教学来编排内容,其教学内容是由一个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各自联系的部分构成,其目标指向非常清晰。按照这样的编排结构进行教学,实际上与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十分吻合。同时,因为没有项目式教学框架的制约,教师反而会拥有更多的自主余地。 因此,笔者建议,从教学模式的角度考虑,对于《课标》对应的信息社会特征的教学,不必硬性局限于项目式教学的框架,可以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因为本单元的内容定位在学生的体验层面,要尽量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学习经验展开学习。比如在“1.1.3信息技术的关键技术”部分,让学生结合自己家里的智能门锁,简单剖析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即可。 4.学业质量要求 《课标》中“学业要求”具体内容为:“学生能描述信息社会的特征,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对以上内容的理解,建议把握关键词,如“描述”“了解”。总体而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相对较低。从教材编排内容看,其中涉及大量的新技术以及对应的新概念。教学实施时,要准确把握教学的要求,防止将体验性内容升级为对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等。例如,人教-中图版教材中提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教学中要避免陷入导航的技术原理研究,重点关注其技术应用即可。 总体来说,对“信息社会特征”的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根据教学课时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调整内容,采用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模式,在达到学业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