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内化大赛元素,丰富人才培养方案内涵 |
范文 | 李震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依照教育部或各省教育厅颁布的专业教学标准组织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渐形成了以学校为主体、以课程为载体、以课业成绩为评价的实施办法。这种办法往往使技能大赛、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这些影响学校长远发展的重点工作游离于学校的工作主线之外,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笔者在汇总所在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意识到,消化吸收省级大赛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内化其精神实质,是跳出课程制约、丰富人才培养方案内涵的有效途径,也是将重点工作与学校各项工作有效融合的客观需求。 通过对河南省2019年大赛体系的研究,笔者试图从中提取更加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积极元素,并尝试在学校的课程体系、第二课堂体系、社团建设、全员德育、竞赛选手梯队建设中加以落实,努力构建支撑学校健康发展的教育“生态”,从而更加有效地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战略意图。 一、对省级大赛体系的理解 (一)省级大赛体系的构成 以2019年河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公布的技能大赛、技能大赛全员化(9项)、素质能力大赛(18项)、“文明风采”竞赛活动(8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赛(10项)等活动为依据,我们将河南省大赛体系中的重要元素按学科类型及工作安排的相近性原则细分为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艺术、信息技术、德育教育、全员化试点项目以及技能大赛等8个类别(如图1所示)。 (二)省级大赛体系对教学内容的引领 从结构上来看,省级大赛体系对教育部要求开齐开足的课程都有规划,如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艺术、德育、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历史等。从内容上来看,文化基础课与基础技能、技能大赛并重,对营造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竞赛氛围以及创建良性发展的竞赛环境至关重要;从赛项表现形式上来看,有赛技能的、有展才艺的、有培养素质的,而且说唱读写各种形式都有,照顾到了日常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实施多元性评价,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在构建立德树人的教育环境上,兼顾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为相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多抓手。 (三)省级大赛体系推动评价机制的改革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要淡化比赛的竞技目的,强调比赛的评价作用,以此实现大赛设立的“初心”,而消化与吸收省级大赛体系中的丰富内涵,将会成为推动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改革的有力推手。第一,吸取全员化竞赛的思想,将课程内容解构为知识点、技能点,并在教学中实施过程考核、卷面考核、全员竞赛考核为一体的综合评价方式,逐步实现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第二,比照省级大赛体系中技能大赛与全员化大赛针对不同的适用人群的原则,把教学内容按照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对接工作岗位需求这两个维度,分解为以知识点、技能点为载体的难易梯度指标,并采用分级考核、分层教学的方法,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第三,依照省级大赛体系,改造现有课程的组织与执行方式,把课程放在全员育人的环境中执行,逐步构建学校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的教育教学体系,并将其评价结果以“学分制”的形式进行综合考量。 二、省级大赛体系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 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分为教学体系构建、德育体系构建及组织保障体系三个方面。从制订过程来看,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既是学校管理思路的系统性建设,也是对学校育人体系的重构与优化。 (一)内化大赛元素,丰富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大赛最初开设的时候,其设计原则就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虽想法很好,但很长时间就是融不进教学中去,不是没有思路,也不是没有决心,而是缺乏有效的抓手。 就河南省大赛体系中归入语文类的赛项来看,其比赛内容非常丰富,共涉及约13个比赛项目,除了致力于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播,更是明确了语文类课程教学中“听、说、读、写”的技能目标,为语文类课程构建了符合“点线面”特点的“知识点-课程-课程体系”的比赛方案。 结合上面谈到的赛教融合问题,省级大赛体系为我们提供了教学与大赛之间均衡点的解决思路。还是以语文类课程为例,我们可以通过模块化实施方法,把课堂教学“听、说、读、写”的教学目标与省级大赛相关赛项结合,并通过难易梯度指标开展教学评价;而传统文化、书法方面的教学,可以采用社团活动、第二课堂、作品展示、小剧场展演等非课程性形式开展,并通过“学分制”体系计入学生学业评价中。这样一来,把传统的语文类课程,组合成为一种多元化的育人体系,其教学内涵得以不断放大,给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无穷的想象力。 (二)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发挥大赛体系的导向作用 德育教育类赛项基本属于“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体系,打破了通常德育类课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德育课程中“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的教学内容通过比赛得以具体化,通过唱歌、短剧、方案撰写、情境模拟等形式进行呈现,进一步引领和倒逼相关课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改革。 同时,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訂的过程中,也在全面树立全员德育的人才培养观念,并努力在课堂以外落实德育类大赛的精神,带动劳动意识、创新意识、诚信与理想、心理健康、法制等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消化大赛体系的精神实质,做好评价体系的建设 经过梳理,我们认识到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执行的难点是评价机制的构建,其突破点也在这里。如今,职业教育开始走入专业发展、规模发展与结构优化的阶段。我们对专业的认知开始加强,教学内容从课本逐步转向与生产实际的结合;专业建设的思想开始转变,着眼点从一个专业,拓展到多个应用领域的不同专业方向;教师除了教授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开始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开始树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开始走入课堂。对这些改变起到核心引领作用的,就是大赛体系的不断建设与完善。大赛体系为学校相关工作的开展不断地注入活力,并使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实现共赢。教师与学生在大赛体系的引领下不断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内化大赛元素 (一)建立课程实施的模块化、阶段化、技能化思想 在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做到以课本为纲,树立起以模块化、阶段化完成知识点、技能点的教学任务及考核任务的意识,并以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做好学业评价体系的建设。其中,如何能够在兼顾教学的同时,做好与课程有关的课外活动、竞赛选手培养等工作是其中的一个难点。 经过对多种课程的深度分析,我们认为,对课本知识点、技能点按照省级大赛体系进行解构的工作至关重要。要以科学的思想规划好教学内容的难易梯度、教学开展的节奏、分层次教学的组织、过程性评价的准确性等实际问题,从而做到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高质量完成相关工作。 (二)以大赛体系为抓手,完善教育教学体系 对接省大赛体系,学校通过全员参与的技能考核、课程模块评价等方式,逐步实现发展性、过程性评价;吸收素质类、传统文化类比赛的元素,丰富文史类、思政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评价手段;以选修课、第二课堂、竞赛梯队建设等形式,延伸课程范围,如课本劇、书法等,从而做好教学体系建设工作。 以思政类课程为基础,学校把思想品德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公约践行等,以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主题活动、节庆题材展演、创业就业、普法教育等方法形成德育教育的行动性评价体系,做好德育体系的建设工作。 在实施大赛有关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努力做好教师团队建设、努力实现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努力做好学校的名师培养工程,在师资培养层面做好组织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 (三)省级大赛体系中非课程化元素的社团化改造 省级大赛体系中,有较多与具体的课程耦合度相对松散的比赛项目,还有一些项目受限于师资、场地、设备等因素,不易在课程中得以呈现。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常以社团化改造的方式,对其进行消化吸收。近年来,结合大赛工作的开展,学校逐步组建了合唱团、书画社、戏剧社、心理社、街舞社、舞蹈社、音乐社、计算机协会、电商小组等社团,这些社团担负起了对大赛非课程性元素进行内化的主力作用。因此,学校在进行年度设备建设规划时,也从政策、场地、设备、耗材等方面对社团进行引导与支持,以期构建更为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 (责编? 李光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