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农村小学构建德育环境创新模式初探 |
范文 | 黄梅芳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互联网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利用互联网促进学生的德育建设,也成为了一个创新性教育模式。我们要充分适应科技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自己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水平,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育德育人的武器,巧妙利用互联网进行对学生有创新性的德育培养,努力开创农村小学德育建设新模式。 关键词 农村小学 德育工作 问题对策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品德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都至关重要,“百育德为先”正是道出了德育的重要性。近年来,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社会上频频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在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今天, 德育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农村小学,更要加强德育工作,不要只把智育摆在教育的首位。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农村的一些小学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为提高教学评估,不断地给学生施加学习上的压力,忽略了学生的德育。再加上家长观念的陈旧,认为孩子学习好,将来就一定会有前途,使得农村学生的德育工作得不到足够重视。 1.2德育工作方法陈旧 农村小学重视说教,倡导以课堂为中心的旧模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实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认为制订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及奖惩制度,就可以让学生严格遵守纪律,即所谓的德育就是对学生的管理。这样的道德教育,成为了高压式的教育模式。二是单项地灌输,学校教师只把思想品德教育当做知识来传授,而没有在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内在修养等方面上下功夫,以考试的分数作为教学质量的标准。同时,学校也过分强调对学生的德育制约,而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自身需求。 1.3德育资源缺乏整合 学校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存在脫节现象。家长认为品德教育是学校的事,学校也仅仅为家长提供学生在学校的基本情况,这样就淡化了家长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甚至有些家长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闻不问,与学校的沟通甚少。这样就没有建立学校、家庭沟通的有效机制,不但影响了家长对品德教育的积极性,而且影响了品德教育资源的整合。 2完善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 2.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学校的德育队伍是德育的主力军,要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才能够使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因此,学校要加强德育队伍的理论学习,让他们通过理论的学习,总结出德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方法,并根据自己学校的切实情况,制订出符合学校德育管理的相应内容。另外,教师作为道德教育的关键一员,其品行、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成长。为此,学校要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定期地召开教师会议,研讨德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努力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和质量。 2.2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学到德育知识走出课堂,即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所学的德育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并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和提高特点,小学生所具备的好动、学习能力强等恰好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为此,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德育实践的条件, 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收获。 2.3培养学生德育兴趣 一个学生对做某件事不感兴趣,那么强加于他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德育工作亦是如此。学校如果没有对学生的德育兴趣进行必要的培养,那么整个学校的思想品德也将停滞不前,甚至会出现倒退的现象。为此,要积极地培养学生德育的兴趣,可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下手,培养学生不乱扔垃圾、不讲粗话等行为规范;在班级里多开展对德育工作有益的活动,增强班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协作能力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对德育产生好感,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 2.4加强校风与班风建设 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会对学生的各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学校应该加强校风与班风的建设,使学生能够受到大环境的熏陶。校风、班风好的学校,无形之中会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境界赢在起跑线上,并且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校风与班风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能够不断地发扬。 2.5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 孩子的成长始终离不开家庭教育,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最长久的老师,这种教育是以感情为基础的,比学校的教育更具有优势。一方面是因为其起始年限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其有特殊的关系。为此,要让学生的德育更加有效地开展,学校就应该整合好这块资源,加强和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与家长共同教育好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具体可以通过家访、定期召开家长会、邀请学生家长参加学校举办的一些德育活动等,共商教育良策,使学生在取得优异学习成绩的同时,思想品德素质也能得到较大的提升。 3在农村小学中开展“互联网+”德育教育的环境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进步,互联网逐步向农村渗透,有效地解决了农村信息资源匮乏的问题,成为了乡村居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成分。根据调查显示,在我校学生家庭中,75%以上已经接入了互联网,33%的学生使用手机上网。这种较高的网络普及率为我们开展“互联网+”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大部分学生都能初步掌握上网技术,很多学生都会经常在课下使用互联网,对于网络的使用上主要集中在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影等方向。网络虽然成为了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多数学生只是停留在娱乐层面,没有将网络合理运用。能否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是“互联网+”德育教育成败的关键。 4互联网+背景下为学生的德育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学生们通过互联网获得了大量的信息来源,通过互联网认识到了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辅助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他们的娱乐生活增添了色彩。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些有利因素,巧妙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让互联网为学生培养品德、促进学习、全面发展、健康娱乐发挥出创新性的作用。 针对学生对道德学习的兴趣不足的问题,我们采用播放道德教育短片的方式培养其道德学习的兴趣和意识。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具有更加直观、生动,易于学生接受等优势,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道德教育短片,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道德学习兴趣,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学生在这种新模式下,加深了自己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道德水平。 部分学生到黑网吧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在黑网吧不仅环境较差、人员成分复杂,对学生上网也没有监督,充斥着各种低俗游戏和不良信息。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学校通过开设电子阅览室,疏导学生上网的需求,使学生通过电子阅览有效获取信息。在电子阅览室中,利用技术手段屏蔽不适合学生的信息,避免了学生遭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存储了以道德教育题材题材为主的,大量电子书供学生阅读,使学生通过阅读电子书提升道德素质、增长见闻。 总而言之,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村小学德育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巧妙运用、趋利避害,使互联网成为德育建设的重要工具,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开创德育建设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 李季,李楠.小学德育问题与对策[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