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情感性师生关系构建论析 |
范文 | 摘要:情感性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和载体,自始至终地存在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要构建高校情感性师生关系则应在遵守兴趣激发和情感需要照顾等主要原则的基础上,注重对增强师生间情感性互动的意识与能力和讲究交流方式方法等策略的运用。 关键词 高校 情感性 师生关系 情感性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和载体,对高校的教育质量、教学效益和大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重大而直接的作用。情感性师生关系是营造一个相互关爱和友善育人氛围的保证,是不断销蚀近年来高校出现的自私与冷漠的一股暖流。 1情感性关系在高校师生互动中的作用 情感性关系,主要是指在交往互动中,人们依据观察、理解、评价、预见、体验或表达等方式调控个体自己的情感、他人的情感、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感、或他人与他人之间的情感等而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在高等教育的全部过程中,师生关系都自始至终地存在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促进师生间的有效沟通。近年来,高校的师生关系异化明显,因师生情感冷漠、关系冲突、交往功利化等引发的事端频现报端。将情感因素运用于师生互动之中,不仅可以一改以往师生关系就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这种刻板机械的状态,而且可以充分地把师生的人的意志力、想象力、感情、信念等非理性的情感因素激发和展现出来,使知识传授和人际互动带上暖暖的人情温度。在这种情感性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中,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想法、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其次,激发师生积极情感的发生和发展。在师生间的互动中,双方如能以饱满、丰富、真挚的情感并通过外在的语音语调、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合理地表现出内心情感,则可以使双方都能感受到置身于浓浓的情感场域之中,感受到彼此的投入、专注、活力,乃至激情。在受到彼此积极向上的情感激发之后,教师一定是幸福的,能充分感受到来自自身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力量;而学生则会萌生努力求知和不断进取的良好情感,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第三,使师生关系更加积极和谐。情感对师生彼此都有着明显的相互感染的作用。实践表明,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大学生对教师的正性情感往往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会认为和教师的关系是融洽的,自身也能倍感轻松、愉悦与快乐。而面对学生所呈现的正性情感,教师也会产生相应的正性情绪和情感体验。师生间彼此的正性情绪与情感能使双方在互动中充分感受到对方带给自己的那种愉快、肯定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使师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进一步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进入一种积极和谐的关系状态。与此相反,负性情绪与情感则因导致师生之间消极的情感互动则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 2构建高校情感性师生关系的主要原则 首先,兴趣激发的原则。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和调动,尤其是教师要注意把握和调动学生的喜怒哀乐等非理性的情感性因素,使大学生对教师及其教授的课程产生情感上的兴趣与爱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高校教师要努力改变以往过于突出教师的能动性和主导作用,要求学生驯服听话,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的那种以教师为权威的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局面。 其次,情感需要照顾的原则。情感需要是人们一切行为活动的动力源泉,情感需要一旦产生,人们才会积极行动起来,在积极作为中努力去实现自己内心追求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和学生互动的时候,在认真了解学生合理情感需要的基础上,根据人的依恋感、归属感、自尊感以及自我认同感等型类要求,不断地调整和学生互动的情绪与情感结构,充分尊重学生对人的依恋感、归属感、自尊感以及自我认同感等合理的情感需要,帮助他们形成相对稳定而深刻的情感,保障情感因素在师生互动中得到有效运用,进而形成情感性的师生关系。 三是情感适度原则。形成和发展情感性师生关系不仅要注意相应的时机与场合,而且要遵循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即要把握好一定的运用情感性因素的“度”。情感性因素的运用,不是过度使用时的煽情式做作,也不是不当使用时的舞台式表演,而是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把握一定的“度”,即能以真挚的情绪与情感影响和感染学生,让学生信服,让他们感动,进而与教师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四是情感期望合适积极的原则。在师生互动中,不同的情感期望会直接影响互动双方的态度与行为。教师对学生寄予不同的期望,会导致学生不同的表现。过高或过低的期望都会使师生双方产生负面情感,使师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难以产生“共鸣”。只有合适积极的情感期望才能使师生间更有默契,情感更为融洽。要形成积极合适的情感期望需要师生双方,尤其是教师应在尽量获取学生在课堂行为、个性特点、家庭环境、人际关系和情感需要等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合理引导或评价,进而让学生感知到教师对他的期望所在。 3构建高校情感性师生关系的具体策略 首先,增强师生间情感性互动的意识。师生互动的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转第74页)(上接第70页)理性因素注重认知情况,非理性因素注重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状况。前者是先导和基础,后者是促进因素。长期以来,在师生互动中,师生双方往往都重视理性因素而忽视非理性因素,致使师生间的交流缺乏对彼此的专注和热情,致使彼此感觉不到相互间的那种亲切与关爱。 其二,增强师生间情感性互动的能力。一是以情感激发情感。在人际交往中,情感可以由一个主体向另一主体进行迁移,并以感染或激励效用体现出来,它不仅是人们交流的润滑剂,也能够使人们相互理解与包容,进而达到情感共鸣和认同。在师生互动中,教师要注意利用自身情感表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充分运用表情、语言和肢体动作等中实现自己情感的迁移,把饱满、乐观向上和积极主动的情感传染给学生,引发大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体验和感受。二是以提升学生认知来激发其情感的生成和发展。在认知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很大程度上和認知密切相关。只有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社会、学校,乃至教师有所认知,才有可能激发他们情感的生成与发展,而且他们的认知水平越高,就越能激发出正性的情感。实践表明,大学生对世界和问题的认知越全面、深刻和理性,其所生成的情感就越稳定持久。三是适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尽管大学生大都成年,但在心智上仍未完全成熟,在情感上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诸如依恋、尊重和理解等方面非理性的情感需要。这就要求,在师生互动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情感需要区别施策,多一点关心、尊重和理解,为师生情感性关系的构建注入温情的润滑剂。 最后,讲究情感交流时的方式方法。情感性关系的确立离不开对交流时的方式方法的讲究。一是要注意用好眼神、表情、语调等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影响学生的情绪,让他们积极、活跃和轻松起来,从而愿意和教师互动。二是平等交往。长期以来,高校师生关系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在当下的师生互动中,教师应该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在互相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互相关照,互相包容,彼此欣赏对方,吸纳对方的知识和经验,在民主、自由、平等的气氛中,进行双向交流和沟通,实现双方的共同成长。三是找准交流的切入点。要师生间的交流通畅有效离不开双方对兴趣点的挖掘。要改善和解决师生互动通畅有效的问题,就必须找到双方的情趣点。这就需要双方,尤其是教师要在互动前就应通过观察、家访和谈心等方式来寻找切入点,从而使师生互动能产生共鸣。四是多鼓励表扬,少批评惩罚。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新时代高校情感性师生关系构建研究”(18YB33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贯宇(1976-),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慧.怎样建构情感性师生关系[N].中国教育报,2018-01-04(007). [2] 刘山青.教师如何从情感层面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J].西部素质教育,201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