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深度构建:阅读教学中语用训练的应然选择 |
范文 | 仰玉卓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使用一直停留在机械模仿与实践上,仍旧将教学的关键点停留在形似层面,并没有迈上“神似”的层次,这样,语用训练的深度构建也就无从谈起。 关键词:融会贯通;拓阔延展;对比鉴赏;深度构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4B-0076-02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本质性的定位就决定了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讲什么,也要着力于分析作者是怎么写的。但纵观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一直停留在机械模仿与实践上,仍旧停留在形似的层面,并没有能够迈上“神似”的层次,语用训练的深度构建也就无从谈起。 以苏教版五上第五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编选了两篇典型的写景类文本:《黄山奇松》和《黄果树瀑布》。《黄果树瀑布》无论在结构谋篇,还是语言风格上都展现出鲜明的特点,对于学生的语用训练具有较高的价值。很多教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无一例外引导学生感知黄果树瀑布在声音和形态上的特质,洞察作者移步换景的手法,相机指导学生针对这一写法进行实践模仿。但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并领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无论是语言的实践运用,还是结构的设置,都停留在刻意模仿和生搬硬套的尴尬状态。比如,文章开篇就抒发感慨:黄果树瀑布真是大自然的一部杰作。很多学生在开头就将课文中“黄果树瀑布”五个字换成了自己描写的景物。纵观全文,教师的教学关注点就聚焦在将描写瀑布声音和形态的语句生硬套用到作文之中。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教学确实彰显了教材示范性价值,对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但如果细加考量就会发现,这种语用训练仅仅做到了形似,学生关注的是文本语言的外壳,而并非在广泛积累和厚积薄发之后的灵动展现。笔者在尝试教学这篇课文时,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调整。 一、对比鉴赏,品读开头技法 《黄果树瀑布》开头以单句成段,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语言文字的运用精妙绝伦,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感受开篇表达的精妙所在,深入悦纳并积累写景类文本的开头方法,笔者采用了对比的方法,统整《黄山奇松》与《黄果树瀑布》的开头,在对比中引导学生赏析两篇课文的开头手法以及表达效果。 在对比中学生发现,《黄山奇松》借助人们对黄山的赞颂“天下第一奇山”,介绍了黄山的“四绝”,巧妙地渗透了作者对黄山的喜爱和赞美,然后借助“情有独钟”笔锋一转,将关注的重点聚焦在“奇松”上;而《黄果树瀑布》以一句比喻单独成段,以“杰作”比喻黄果树瀑布,句末的一个惊叹号展示了作者在看到黄果树瀑布后内心的激动与震撼,营造出浓郁的氛围,这对于感染读者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更统领了全文,一举两得。对比之中,学生越发深切地感受到语言运用规律:在写景类文本的创作过程中,开头的写法可谓是多种多样,不管是采用华丽的辞藻,还是引用他人的赞誉,抑或是借助质朴的语言和精当的比喻,也不管是长篇大论的一段话,抑或是言简意赅的一句话,都与描写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作者抒发情感的需要。 二、融會贯通,品析核心语句 《黄果树瀑布》一文在展现声音和形态时,几乎通篇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是此篇课文创作的最大亮点。其实,学生早在中年级就已经接触过比喻,如果高年级教学仍旧将比喻的感知停留在原有层次,学生的语用能力只能原地踏步。 为此,教师展开了这样的教学:首先,将课文中运用比喻手法的语句统一提炼并集中出示,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发现作者先后将黄果树瀑布的声音比喻成为“微风和潮水”“织布机的大合奏”“轰鸣的雷声”,以初步感知声响的巨大。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同样都是描写瀑布的声音,作者要运用不同的声音呢?学生逐步意识到这三个典型的比喻句,分别展现了作者在不同位置、不同视角聆听黄果树瀑布水流的感受,这些形象的比喻展现了瀑布声音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变化。最后,在此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提炼比喻中几个典型的动词:“飘”“拂”“涌”“盖”,深入感受这些动词巨大作用:“飘”字的轻柔优雅,“拂”字的快速柔绵,“涌”字的铺天盖地,“盖”字的力承千钧,都根据作者在具体位置进行聆听的心灵感受选择了不同的价值点,体现了作者在言语运用上的匠心和精妙。 仿照性练笔是语用实践的基础,但我们的语用训练不能停留在这一层面,只有活学活用,才能实践语用训练的深度性构建。在这一片段中,作者就是要让学生在领悟比喻修辞手法时,不再将什么比喻成什么,也不再是机械零散的逐句分析,而是采用了统整类比的方法,将三句描写黄果树瀑布声音的语句融合在一起,既探寻其比喻运用的共同特质,又辨析了内部词语运用的不同特点,让关于比喻运用的实践手法向深度迈进。 三、拓宽延展,体悟内在构思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教学中提出了这样的目标:在阅读中能够让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这篇《黄果树瀑布》就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式进行全方位描写。在学生经历了精读感知的基础上,我围绕作者创作中的构思设置了以下三个板块的教学: 第一,深度体悟:提炼并圈画出展现作者观察位置变化的语句,绘制作者在聆听、观察黄果树瀑布时的位置变化轨迹图;第二,分享:在我们学习的课文时,作者采用的表达顺序一般有哪些;第三,洞察:写景类文本的结构设置有多种方法,本篇课文为什么要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黄果树瀑布呢?其实,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学习过的经典写景类文本已经不少,比如《九寨沟》等。在上述三个板块的教学中,教师视野已经不再是一篇课文,而是在激活回忆的基础上,打破了册数与册数、单元与单元、课文与课文之间的森严壁垒,丰富了学生语用关注的视域,打造了学生关注语用时思维驰骋的天地。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经过拓展性的实践阅读,各种描写景色的文章已经在意识中积淀起来,在仿照性练笔的过程中逐步达成了新鲜、奇崛而纯美的境界。在批阅学生迁移性练笔的习作时,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在描写自己所游览的景点时也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套路,不仅展现了所听、所见,也巧妙地融入了内心独特的感受和情感,思维显得更加敏捷,已经不再是局限于机械模仿,而能够根据自己描写的景物特点和独特的感受选择不同的构思方式,促进了核心表达能力不断发展。 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指向是让学生由生硬模仿走向灵动创造,培养学生语言的创生精神。如果从整体性视角观瞻整套教材,就会发现入选教材的文本价值点虽然时有反复,但绝不是机械无端的重复。这就要求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必须凸显年段特点,引领学生深入探寻语用训练的本质规律,将学生的“形似”模仿转化为“神似”创生,实现语用训练的深度构建。 参考文献: [1]胡严发.浅析阅读教学生态还原的策略[J].黑河教育,2019,(1). [2]黄爱英.课文应是培养阅读能力的读本[J].语文教学通讯,2019,(6). [3]王亿萍.把握课文特点 落实语用训练——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8,(4). [4]王银菊.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策略[J]. 江苏教育研究,2017,(Z5). [5]杨文钦.紧扣文本 落实语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刍议[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6). [6]吉利.缘“练习”亲历“语用”——“积极语用”视域下练习教学的实践探索[J]. 语文知识,2016,(12). [7]王亿萍.把握课文特点 落实语用训练——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上),2018,(4). [8]王银菊.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策略[J]. 江苏教育研究,2017,(Z5). [9]杨文钦.紧扣文本 落实语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刍议[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