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培养初中生物理模型建构意识的滑轮实验设计
范文

    张永明

    

    

    

    摘 要:物理模型建构意识是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积极影响。在初中物理课堂中,使用滑轮实验为学生营造真实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滑轮模型的基本特点,进而使学生体验模型建构过程,理解模型建构的重要意义,形成主动建构模型的意识。

    关键词:模型建构;滑轮模型;实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10B-0086-02

    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越来越被教育者们重视,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是指,中学生通过物理课堂教育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中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创新创造,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有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探究的重要一步包括模型建构,培养初中生的物理模型建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具有模型建构的意识。可见,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模型建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物理模型是为了理解、解释或解决问题,对实际问题或实际情境的抽象与概括,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物理模型主要包括,对象模型、过程模型、条件模型。物理模型来源于实际问题和情境,初中生物理模型建构意识的培养也应该依赖于实际问题和情境,物理教学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感官体验和自我思考,发现、理解、解释、解决问题。

    滑轮是初中物理继“力、运动、能”之后的重要内容,是对之前学习内容的综合应用,滑轮属于简单机械,包括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滑轮模型属于条件模型,常会忽略滑轮与绳的摩擦、绳重、滑轮重力等因素建构滑轮模型。对于滑轮模型的认识,不少学生将之混为一谈,分不清楚不同模型之间的差异。

    笔者通过长期实践发现,通过物理实验为学生营造真实的情境,将真实的滑轮及滑轮组一步步理想化为滑轮模型,帮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滑轮,理解滑轮模型的建构过程,从而培养其通过模型建构解决问题的意识,完善其物理思维。

    一、实验设计内容

    (一) 定滑轮

    定滑轮是轴固定不动的滑轮。为了研究定滑轮特点,采用轻质滑轮1个,滑轮架1个,棉线1根,50cm直尺1个,50g~200g勾码1组,力传感器1个。具体的实验步骤与实验现象为:(1)搭建实验器材,将轻质滑轮固定在滑轮架上,将棉线绕于滑轮上;(2)棉线的左端悬挂150g勾码,右端悬挂200g勾码,发现200g勾码一端落于水平面上,150g勾码被吊起,如图1.1所示;(3)将右端200g的勾码减重至150g,此时棉线两端的勾码均被吊起且与水平面相对静止,如图1.2所示;(4)将左端勾码向上移动10cm,发现右端勾码向下移动10cm;(5)将右端勾码取下,将右端棉线与力传感器相连,如图1.3所示,通过拉动力传感器使左端砝码悬空静止,此时通过计算机采集力传感器数据;(6)用力传感器直接测量左端勾码悬空时的受力情况,力传感器两次采集数据如图1.4所示。

    由上述步骤⑴~⑶可以定性的看出,定滑轮不会改变力的大小和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由步骤⑸和⑹所得数据可以定量的看出,当定滑轮悬挂1.5N的重物时,拉力的大小约为1.35N,略小于物重,这主要是因为滑轮和棉线之间存在摩擦,而且棉线的重力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基于以上实际情况,在忽略滑轮与棉线之间的摩擦、忽略棉线的质量的情况下,建立理想的定滑轮模型,定滑轮模型的特点为:不省力也不费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定滑轮属于等臂杠杆。

    (二) 动滑轮

    动滑轮是轴随被吊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利用定滑轮实验器材,继续研究动滑轮特点。具体的实验步骤与实验现象为:(1)搭建实验器材,将棉线左端与滑轮架连接并固定,将滑轮置于棉线上,滑轮下与150g勾码相连,用手提拉棉线右端;(2)将勾码向上移动10cm,发现右端绳子末端向上移动了20cm;(3)将右端棉线与力传感器相连,沿竖直向上方向拉动力传感器,如图2.1所示,当砝码悬空静止时利用计算机采集力传感器的数据;(4)用力传感器直接测量勾码悬空时的受力情况,力传感器两次采集数据如图2.2所示。

    由上述步骤(1)和(2)可以定性的看出使用动滑轮提升勾码,当有两段绳子与动滑轮相连时,沿拉力方向移动的距离是勾码运动距离的两倍。由步骤(3)和(4)所得数据可以定量的看出,当利用动滑轮提升重力为1.5N的勾码时,拉力的大小约为0.9N。对勾码受力分析,为了观察规律,将滑轮和勾码视为一体,统称悬挂物,受力图如2.3所示,悬挂物受重力和两段绳子的拉力,这三个力使悬挂物处于静止状态,即三力平衡,所以两段绳子共同的拉力大小等于悬挂物所受重力,又因为两绳子方向均沿竖直方向,所以两绳子的拉力分别应为悬挂物重力的一半。但是实际情况却是0.9N,远大于勾码重力的一半即0.75N。这是因为实际情境中滑轮具有一定的质量,而且棉线也有质量,棉线与滑轮之间有摩擦力,使得测量数据偏大。

    忽略滑轮的质量、棉线的质量、滑轮与棉线之间的摩擦,建立理想的动滑轮模型。动滑轮模型的特点为:当连接动滑轮的绳子段数为两段时,省一半的力,多费一倍的距离,而且不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属于省力杠杆。

    (三)滑轮组

    在研究动滑轮特点时,由于棉线一端固定,且动滑轮不改变力的方向,所以棉线另一端的拉力向上,不利于定性的观察动滑轮特点。在此基础上为该实验加入一个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的定滑轮,而人们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组合称作滑轮组。

    为了研究滑轮组与动滑轮、定滑轮的联系与差别,进一步设计实验,具体的实验步骤与实验现象为:(1)在上述动滑轮的实验装置中加入一个定滑轮,组装为滑轮组1,动滑轮悬挂300g勾码,连接定滑轮的棉线右端悬挂150g勾码,發现300g勾码落于水平面上,150g勾码被悬于空中,如图3.1所示;(2)在150g勾码上加重约15g的配重,将观察到300g勾码悬空,如图3.2所示;(3)将勾码向上移动10cm,发现右端棉线向下移动20cm;(4)将棉线右端的150g勾码和配重取下,并连接力传感器,如图3.3所示,待动滑轮上的勾码静止时,记录力传感器数据,接着用力传感器直接测量勾码重力,测试结果如图3.4所示;(5)更改滑轮组连接方式如图3.5,称为滑轮组2,动滑轮悬挂300g勾码,通过定滑轮的右端绳子连接力传感器并测量拉力,将勾码向上移动10cm,发现右端棉线向下移动20cm;(6)更改滑轮组连接方式如图3.6,称为滑轮组3,动滑轮悬挂300g勾码,通过定滑轮的右端绳子连接力传感器并测量拉力,将勾码向上移动10cm,发现右端棉线向下移动30cm,接着用力传感器直接测量勾码重力,步骤(5)、(6)的测试结果如图3.7所示。

    步骤(1)~(4)进一步验证了动滑轮的特点。滑輪组结合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共同特点,可以通过其中的定滑轮改变拉力的方向,通过动滑轮减小拉大的大小。将步骤⑷所得数据与步骤(5)、(6)的数据对比发现,滑轮组可以改变拉力的方向。拉力的大小与动滑轮连接绳子段数有关,与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相对位置无关,由图3.4和3.7可见勾码重3N,连接动滑轮的绳子段数为2段时,拉力的大小均约为1.6N,略大于勾码重力的一半即1.5N,连接动滑轮的绳子段数为3段时,拉力的大小均约为1.1N,略大于勾码重力的三分之一即1N。若忽略滑轮重力、绳重、绳与滑轮的摩擦力,通过受力分析可以发现连接动滑轮的绳子段数为2段时,拉力的大小为勾码重力的一半,连接动滑轮的绳子段数为3段时,拉力的大小为勾码重力的三分之一。沿拉力方向移动的距离也与连接动滑轮的绳子段数有关,段数为2时,拉力方向移动的距离是勾码上升高度的2倍,段数为3时,则为3倍。

    忽略滑轮的质量、棉线的质量、滑轮与棉线之间的摩擦,建立理想的滑轮组模型,滑轮组模型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于一体,当连接动滑轮的绳子段数为n段时,拉力的大小为物重的1/n,绳沿拉力方向移动的距离是物体提升高度的n倍,并且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二、结论

    1.通过物理教学实验培养初中生的模型建构意识,要将实际情况呈现给学生。学生日常经验来源于实际生活,对实际情境有着更多的体验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简化条件,建构物理模型,促进问题解决,有利于激发学生建构模型的兴趣和意识。

    2.通过物理教学实验培养初中生的模型建构意识,要将模型建构与理论推理相结合。物理模型常常是理想化的模型,在真实体验的基础上,要结合想象,合理推理,建立具有普适性的物理模型,辅助某些特定问题或一类问题的解决,因此在培养初中生模型建构意识时要考虑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

    3.通过物理教学实验培养初中生的模型建构意识,要在模型建构的过程中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间本就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在模型建构的过程中要依据逻辑层次,合理的进行建构,教学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规律特点,保证初中生高效地掌握模型建构规律,发展其主动建构模型的能力和意识。

    4.通过物理教学实验培养初中生的模型建构意识,要重视学生对实际情况转化为理想模型这一过程的情感体验。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忽视知识建构“过程”的教学,物理模型建构意识的培养依赖于学生对模型建构过程的体验,学生经历模型建构的过程,有利于理解模型建构的深层含义,认识到模型建构的重要性,养成模型建构的意识。

    参考文献:

    贲可敬.以课堂转型促核心素养培育——以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为例[J].江苏教育,2019,(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4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