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元认知干预技术的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
范文

    王鹏宇 杜林彬

    

    

    摘 要: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质量。社会环境变化和原生家庭关系使得当前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越来越严重,本文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案例,依托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对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进行干预和辅导,帮助大学生重构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元认知干预技术;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1B-0117-02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现状

    人际关系是20世纪初美国人事管理协会首次提出的。人际关系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也反映了心理关系的亲密度、和谐度和协调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

    大学生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与社会各界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心理关系。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大学生沉迷网络,依恋虚拟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课题。总体来看,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主要包括不善于沟通和交往、缺乏社交意愿、社交能力退缩等问题。

    二、元认知干预技术的理论阐述

    元认知干预技术,又称CEI技术,是辽宁师范大学金洪源教授及其领导的团队研发的新一代高效心理干预技术体系,主要是在临床心理治疗或辅导基础上,使人们能够对自身的潜意识和其他心理活动进行自我觉知、反思、监督、调控的心理干预操作程序及其理论体系。它有两层含义:

    1.临床干预技术:是指来访者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培养自己能够有效干预其潜意识心理结构,实现心理健康、人格优秀、潜能充分开发的目标心理技术体系;

    2.自我修养和发展元认知智慧:是指人们获得并掌握元认知干预技术,自觉控制自己的潜意识心理活动,达到健康、潜能开发、人格健全的自我培养方法体系。

    三、元认知干预技术在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中的具体应用

    (一)来访者情况

    于乐(化名),男,大连某高校本科学生,性格内向、孤僻寡言、随性、叛逆,与老师同学交流较少。

    学生表现: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很差,挂科比较多;生活中,不积极参加活动,独来独往,排斥同学和老师的关心;对期末考试不重视,心情不好不参加补考,老师无论如何规劝都拒绝参加补考,规劝多了表现出非常不耐烦,甚至直接拒绝通话和谈话;对不喜欢的任课教师(如声音过甜、语言过于严厉等他不喜欢的类型)会直接走出教室拒绝上课,或表现为用耳机堵住耳朵拒绝听讲,拒绝交作业等;辅导员老师谈话,心情不妈会拒绝、顶撞老师等;心情不好时会用手砸墙和门,致使手流血受伤。

    家庭情况:三岁时父母离异,对生母没有记忆和印象,跟随父亲生活;继母叙述孩子爷爷和父亲对其要求严格,常有暴力情况,在家中孩子与其继母关系较为亲近,中小学时期就表现出孤僻、独处,不会沟通且常与老师同学发生冲突。

    (二)心理分析

    1.观察:在与于乐的多次接触和相处中,辅导员老师发现,于乐内秀,单纯、简单、直接,脾气不好,对事物和问题的喜好不加掩饰,生活圈狭窄;外表与周围人沟通交往表现出强势、敌意、忽视和不在乎,内心却渴望朋友、老师、同学的关心和理解。

    2.了解:经过和于乐多次的访谈沟通,以及和其家庭成员的沟通了解,于乐有着复杂的家庭关系和不善沟通表达的亲情。于乐的爷爷、父亲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要求很严,过于严厉的要求否定了孩子的成長。继母多年来顺从孩子意愿但缺乏真心照顾,孩子姑姑直言继母多年来对孩子的假意和欺骗,高考前父亲与继母离婚。

    3.心理分析:首先,于乐从小和父母沟通很少,父亲和爷爷过于严厉和否定的表达爱的方式让他感受不到孩子该有的亲子互动和家庭温暖,继母缺乏真心的疼爱和言辞不一,都让于乐感到矛盾和失落,缺乏自我认可和成就感,内心不自信和复杂,拒绝与周围人的沟通和交往,甚至会以敌意和伤害自己的方式而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这种表现和行为直接体现在人际关系上,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条件性的情绪反射。具体表现为来访者与人沟通或交流时(S),条件性不自信焦虑情绪(E)就会产生,从而引发来访者的消极行为(R),比如,拒绝沟通、忽视周边、表现强势暴躁等行为。而其表现并非其内心真正所想所为所期,进而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评价(E),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善交际、不会沟通、周围人一定不喜欢自己等等,这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又会引发一种认知评价性情绪,从而加重此前的不自信和焦虑情绪,来访者再次遇到此类情境时更加焦虑(R),产生消极的循环(如图1)。

    (三) 具体干预过程

    1.认知辅导。

    (1)纠正错误观念,认可自我,重拾自信。在和来访者建立一定信任的基础上,明确告知来访者在和人交流沟通前的担心恐惧是焦虑情绪驱动下的单向思维,是其自己的心理情绪驱动,对方很希望听到他的叙述表达和想法,沟通中双方不会因为说错话而否定讨厌对方,对话交流是很随意很快乐的体验方式。

    同时,找到来访者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比如,擅长吉他、精通网络游戏等,让来访者知晓,很多同学会羡慕他会乐器,也很希望能和其一起体验和战斗网游,对于其博客小站上的文采给予赞赏并希望其和大家共同分享等。来访者对于老师同学对其的肯定和认可,会慢慢露出越来越多的笑容,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2)补充正确认知,调整积极的单向思维。帮助来访者习得元认知相关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并用这些知识在来访者的大脑中形成优势积极兴奋起来,逐步让来访者自己学会利用元认知干预技术调节和干预自己。

    (3)了解学习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在信任逐渐增强的基础上,教给来访者有关人际交往的知识、方法和技巧,在不同情境下如何打招呼和基本的见面礼节礼貌,推荐有关沟通和人际交往的书籍,慢慢研习逐渐适应更多的人际交往环境,改善其人际关系。

    2.放松训练。

    利用社交心理暗示技术帮助来访者进行放松训练,让来访者与人交往时,想到对方很喜欢自己的特长、文采和会玩的自己而感到愉悦、轻松,利用情感组织者产生的积极情绪替换原有的不自信地焦虑情绪,为来访者输入正确的程序性知识,且使得这种程序性知识在当前刺激情境下能够自行运行,与对方尝试沟通逐渐敞开心扉,慢慢形成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见图2。

    3.防复发指导。

    (1)教会来访者学会自我放松,强化自我认可,肯定自我价值,巩固已学习的元认知干预知识。

    (2)辅导员老师定期与来访者沟通交流,倾听来访者的进步和成长,分享他的快乐忧伤;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使其真正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可被欣赏。

    (3)辅导员老师做好班级学生干部工作,重点关注,内紧外松,和其平等正常交流、学习和生活;鼓励来访者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和任课教师提前做好沟通,取得积极的配合,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咨询效果

    经过多次沟通和辅导,来访者于乐基本消除了人际关系问题,时不时看到他脸上羞涩的笑容,旷课少了,没有缺考了,集体活动也没有那么排斥了……偶尔还会主动找辅导员老师谈上课的情况,主动找老师帮忙,帮他借教室组建乐队。

    再后来,他居然下定决心,开始学习日语,报名国际日语二级考试,虽然第一次失败了,他还在继续着第二次……大三年级第二个学期,于乐的变化更加明显了,他不仅顺利通过了国际日语二级考试,而且正在努力尝试备战国际日语一级,在计算机实践能力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主动找辅导员老师的频率更多了,毕业前夕于乐同学主动一次次地帮助同学处理在校的相关问题,帮助同学奔走学校各个部门办理相关手续......毕业后,他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力找到了工作,毕业时在大连软通埃卡内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实习工作。

    四、啟示

    从心理咨询角度,调整情绪改变性格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耐心和精力,及时地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提高咨询的效率和效果。于乐的咨询干预历时三年半,于乐的性格和人际关系问题可能并不是严重的心理问题,但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影响和限制他的发展,会干扰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因此,高校需要重视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及时给予帮助、指导或转介,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交往综合能力。

    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培养专业精、技术强、业务尖的青年人才,是高校高等教育的目标,培养心理健康、性格完善的阳光青年,亦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学生的自信和快乐,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即是教育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陈燕,陈家麟.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辽宁教育,2005,(9).

    [2]刘亮.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11).

    [3]谢芳.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3).

    [4]黄雪花.大学生人际关系,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3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7:4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