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网络流行语对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
范文 | 谷云峰 摘 要 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成长具有深刻的影响,网络文化对于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里之一,其成长和思想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合理运用网络文化培养青年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网络文化的内涵出发,对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和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作出论述,分析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网络流行语在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网络文化 青年学生 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 ?? ??????????????????????????????????文獻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7.041 Research?on?the?Impact?of?Network?Catchwords?on Young?College?Students'?Core?Values GU?Yunfeng (Hangzhou?League?School,?Hangzhou,?Zhejiang?310013) Abstract Culture?has?a?profound?impact?on?the?growth?of?young?students.?Network?culture?also?plays?an?important?role?in?shaping?the?values?of?young?students.?Young?college?students,?as?one?of?the?main?groups?of?Internet?users,?are?deeply?influenced?by?Internet?culture?in?their?growth?and?thinking.?As?a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or,?how?to?rationally?use?the?network?culture?to?cultivate?the?core?values?of?young?students?has?become?an?important?issue?in?the?current?education?work.?Starting?from?the?connotation?of?network?culture,?this?paper?will?discuss?the?characteristics?of?network?catchwords?and?their?impact?o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nalyze?the?significance?of?cultivating?young?students'?core?values,?and?finally?put?forward?the?concrete?application?of?network?catchwords?in?the?cultivation?of?young?students'?core?values. Keywords network?catchwords;?network?culture;?young?students;?core?values 科学技术的发展方便了文化的传播,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为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的多元文化背景。网络普及应用和信息的实效传播,为青年学生的信息需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青年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和社会的未来,其核心价值观念对自身成长和社会价值的发挥具有重要的重要,需要合理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和语言特征,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培养青年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1?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基于网络技术发展下发展形成的一种虚拟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活动的总称。网络文化是现实文化世界在网络空间的一种多元化延伸和发展,其发展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特征和思维观念。网络文化是网络技术和文化的复合体,单纯从网络角度看文化现象或从文化视角分析网络特征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需要对网络文化辩证分析。网络文化具有很强的衍生性,网络文化的人际传播特征决定了网络文化的非中心特点。网络技术的虚拟特征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网络传播方式决定了网络文化的时效性,网络的集群发展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多样性。网络是虚拟世界,用户可以在网络上发表各种意见,贡献个人才智,用户之间相互交流和帮助,从而获得尊重和价值实现,这对很多人来说是现实生活中难得的机会,这决定了网络文化的补偿性。网络文化的补偿性源于现实问题,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事情在网上找到解决的途径,因此网络空间为现实不同利益阶层提供了一个情绪和矛盾缓和的渠道。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通过群体性的讨论,对于某一问题的观点都会被强化,这就是网络文化的群体化特征。网络文化的群体化特征会产生极端化的发展,对于正能量的最大化可以促进社会和谐,而负面的最大化则会产生反作用效果。网络文化不再是一种精英文化,是一种大众的草根文化,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主角进行宣传,打破了传统的权威,可以发表个人的见解,从而增加个人话语权。 2?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着网络发展新兴的一种区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被广泛地应用在网络之中。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其语言形式包含中英文、表情、拼音和文字符号的组合,在特定的网络使用中具有特殊的含义。网络流行语形式简洁,语言谐音,在青年群體的网络使用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并且被广泛使用。 2.1?网络流行语的主要分类 网络流行语按照词语兴起和适用范围,根据语言形式和表达含义主要氛围以下几大类: (1)谐音词。谐音类流行语主要是汉语谐音和数字谐音。汉语谐音类,如“偶”主要是指代本人,“稀饭”是喜欢的意思,“麻麻”是母亲的意思等。数字谐音,如“520”是我爱你的意思,“666”是很棒的意思,“1314”是一生一世的意思。此类网络流行语诙谐幽默,更加符合当前青年学生的性格特征,深受青年学生的青睐,使用频率较高。 (2)时政讽刺。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要力量,对于社会热点和事件都会发表自己意见和看法,因此也创造出这一特殊的网络用语,并且能够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得到快速传播和使用。如“楼歪歪”和“路脆脆”表达了青年学生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通过使用特殊的网络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3)缩略词。青年学生在网络社交中,对于语言使用追求简洁和表情达意的功能,因此对于很多词汇进行了缩略和简写,方便彼此间的使用和交流,常见的有拼音缩略、英文转换替代和非常规省略。拼音类缩写如“GG”指代哥哥,“JJ”?指代姐姐。英文缩写替换如“GF”指代女朋友,“BF”?指代男朋友。 2.2?网络流行语的主要特征 网络流行语具有诙谐幽默和内涵丰富的语义特征,深刻反映了当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第一,通俗娱乐。社会生活节奏的紧迫感和学习压力需要情感的释放,通俗易懂又不失诙谐幽默的网路流行语正好满足了青年学生的语言使用需求。第二,简洁实用。青年学生崇尚省时节约,社交沟通讲究效率,因此青年学生喜欢通过键盘创造简短明了的语言符号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实现节约时间的目的。第三,新奇创造。在网络媒体平台上,青年学生的都是创造的主体,可以自由平等进行交流,从而展现个人优点。网络空间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实现个人和价值的平台,激发了青年学生的创造力。青年学生时尚新潮,自由开放,追求个性独立,喜欢创造和使用一些独特和诙谐幽默的网络新词。 3?网络流行语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网络语言是青年学生社交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语言形式。网络语言对青年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社交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巨大的挑战。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文化的衍生产品,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 3.1?网络流行语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高校青年学生是网络流行语的创造者使用者,有助于青年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和时政关注,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语言素材和网络教育途径。 第一,有助于青年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网络流行语的语体形式多样,其产生和传播没有固定的模式。网络流行语是根植于网络环境语言体系中,对各种语言文字和数字符号进行创新组合表达新的含义。网络流行语打破了传统的语言严谨要求,更加贴合口语表达的特征,受到了青年学生的青睐,青年学生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过程中会对语言的起源和含义进行查阅,能够扩大青年学生的知识认知,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形式多样的网络语言格式会突破青年学生原有的语言思维表达模式,从而提高青年学生的语言发散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青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二,有助于满足青年学生的求知欲。网络的飞速发展得益于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情感宣泄和社交沟通的重要平台,心理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其独特特征深受青年学生喜爱,成为青年学生情感宣泄和缓解的重要载体。很多青年学生根据个人的情感意愿创新使用一些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达个人心声,从而使个人情感得以抒发。在网络空间,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流行语的创造者。在网络的使用和交流过程中根据需求对语言进行自我体系建构,形成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展现独特的风格和价值,体现了青年学生独特的个性特征。青年学生有相同的校园背景,即便生活方式和性格爱好不同,但在同样文化的影响下也会在语言和思维上走向趋同的趋势,形成一种相近的同类群体价值取向,有助于青年学生的归属感培养。 3.2?网络流行语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网络是虚拟空间,其文化具有不稳定特征。网络流行语属于语言在网络空间使用的一种变体,存在粗俗的语言现象,这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第一,削弱青年学生对主流价值文化的认同。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西方各种文化思潮不断在网络上涌现,导致当前高校青年学生处在一个多元文化发展的氛围中。网络流行语是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其语言内容存在与当前社会主流价值文化违背的现象。网络流行语的语体结构简洁,方便青年学生社交沟通的需求同时,也会助长青年学生的经济型实用主义思潮发展。高校青年学生是网络流行语的重要创造者和使用者,不合理的使用会让青年学生逐渐背离主流价值文化,削弱对社会主流价值文化的认同。第二,削弱了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目标。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理论灌输和标榜示范等手段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在网络文化的影下下,教师对青年学生思想教育的主导作用逐渐降低,学生也形成一种抵触心理。网络流行语增强了青年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对于网络流行语进行选择和接受来塑造个人的价值观,对现实教学的被动学习模式产生了极大的不适应,从而教学效果被严重削弱。网络流行语作为青年学生社交语言,会让青年学生进行从众模仿,忽视生活中的语言规范。低俗的网络流行语会让青年学生对历史人物和模仿对象进行戏谑进行娱乐消遣,这会严重影响模范榜样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4?网络流行语在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培养中的应用 青年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视网络流行语对青年学生成长的双重影响,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网络流行语,培养青年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4.1?了解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和心理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网絡流行语,认识其背后的社会热点和含义,才有助于教师融入到学生群体之中。高等院校应该协同院校网络中心、二级团委、辅导员和学生干部深入到学生的班级QQ群、微信群、博客社区和微博等网络平台之中,了解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诉求,把我学生的价值观变化,对青年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高校教育工作者还要对学生使用的网络平台信息进行定期查看,坚决抵制不良网络流行语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和使用。高校教师要加强对青年学生干部和党员同志的思想政治觉悟,自觉发展程网络监督员,及时发现和删除网络聊天中的粗俗语言和不良信息,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高校要对校园网、学生论坛和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号进行建设,开发丰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让先进的理论和现实进行结合,使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进行传播和教育。 4.2?开展流行语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社团可以开展网络流行语和网络文化的专题活动,如名家讲坛、师生座谈、大学生辩论赛、演讲比赛和校园文化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网络流行语的教育和比赛活动,引导青年学生进行正能量的传播和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活动丰富青年学生的校园生活,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善恶观念?,通过对不同网络流行语背景和含义的学习使用,认识网络流行语的来源、使用规范和社会含义,从而自觉抵制粗俗的网络流行语,辩证地使用网络流行语传播正能量的故事和事件。 4.3?举办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陶冶青年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到的素养,增强青年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素材。高等院校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青年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可以塑造青年学生的人格魅力、陶冶性情和启迪心智,在学生的校园时光中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保证青年大学生健康心理和人生观的教育。高校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校园活动,诸如诗歌朗诵大赛、书法大赛、和国学经典朗诵比赛等活动,充分激发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求知欲,提升青年学生的文化涵养和审美能力,自觉摒弃不文明的语言现象,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 4.4?科学使用网络流行语 高校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承担者,应该对于网络流行语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在课堂教学中选用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性的流行语进行沟通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流行语对其社会价值和流行原因进行分析,鼓励青年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社会现实和理论知识的结合。高校教师可以在课堂讨论环节适当使用网络流行词语和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情感和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 5?结语 作为网络文化发展的产物,流行语具有鲜明的语体特征和传播方式,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有很高的使用频率,对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塑造具有双重影响。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文化的主要推动者,其流行语从侧面这社会青年学生的思想状态、价值取向和学习状况,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案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网络流行语分析当代青年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取向,对青年学生做好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培养青年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促进高校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 宋元林,陈春萍.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 梁宝桐,黎海祥,韦兆钧.网络文化影响下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研究——以网络谣言为例[J].高教学刊,2015(01):85-86. [4] 陈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大学生文化生活研究——基于校园流行文化的视角[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7(01):19-23+42. [5]殷 瑾,赵强.刍议网络文化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之间的关联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232-233. [6] 张俊.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影响[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121-124. [7] 曹智.浅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策略[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72-75. [8] 邓洞天.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8):148-149,15. [9] 张劲松,刘艺博.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1(11):161-162. [10] 孙兰英.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2):95-9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