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 |
范文 | 马楠 张荣贵 摘 要 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是最重要的事情。大学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一直是教师关注的焦点。为了改善大学生的文明礼仪规范,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制定并实施“我付出,我快乐”活动,利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得出“我付出, 我快乐”的结论,旨在培养大学生乐于奉献的精神,有效缓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继而减轻因人际紧张引发焦虑而埋下的潜在隐患,从而起到协调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关系和谐的作用。 关键词 思政政治教育 实践教学 “我付出,我快乐” 和谐关系 中图分类号:G41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10.041 Abstract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self-awareness. In the proces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he healthy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teachers' atten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civilized etiquett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level,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 course, the activities of "I pay, I am happy" are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ed, and the conclusion of "I pay, I am happy" is drawn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aiming at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happiness. The spirit of dedication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n alleviate the potential dangers buried by anxiety caused by interpersonal tension, thus playing a role in coordinating the harmony of self-body and mind, and the harmony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other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e teaching; "I pay, I am happy"; harmonious relations 1 “我付出,我快樂”活动的思想基础 第一,从心理学上看,人经常会陷入烦恼,但大多数的烦恼其实是由日常琐事而非人生大事引发。人生大事对个人固然影响很大,但并不经常发生;相反,经常发生并影响人情绪的恰恰是一些常被人忽略的日常琐事。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心理会更健康,因为别人对他的感激冲抵了日常琐事引发的烦恼。国外大量研究表明,助人确实为快乐之本,这一现象不分文化背景或经济层面。助人的形式也不分物质帮助或精神帮助,都能使别人同时也使自己感受到快乐。 第二,从医学上讲,“利他”的行为能触发大脑中的“嘉赏电路”,让身体自动产生“自我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美国有相关研究表明,行善之人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浓度会增加,这种抗体能增强人的免疫力。这一理论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的科学论断。人的社会本质决定了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因此,做出符合社会利益的“利他”行为之人会自动嘉奖自己的善举,而坏人却因怕受惩罚终日惶恐不安,当然有的坏人也会自欺欺人地千方百计为自己的恶行寻找“合理”理由,即所谓“强盗逻辑”。总之,善能产生巨大力量,使世界免于匮乏,变得更加美好。 第三,从进化角度看,自然界的各物种,为了自身共同的利益,在各物种内部甚至外部,普遍存在程度不同的互助习惯,以至于造成自然界的奇葩现象:很多弱小物种蓬勃发展,某些强大物种却濒临消亡,原因即在于此——弱小的物种互助程度高,而强大的物种互助程度低或根本没有,该现象从反面印证了互助的合理性。人类也不例外,由于个体的脆弱性和种种限制,使得个人无法单独达到自己的目标。若仅凭个人一己之力应付问题,他必然无法保持自己的生命,更无法将人类的生命延续下去。所以人类在长期的进化中自然形成了一种向善的本能,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证,我们可以断言,互助不仅是自然进化的结果,也是社会进化的需要。所以中国古代的智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各种利他思想:道家提倡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墨家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等,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现代西方则直接将见义不为、见死不救等严重触犯社会公益的行为定为刑事犯罪。 2 “我付出,我快乐”活动的具体要求 “付出”种类广泛,简单易行,包括:勇敢、帮助、传承、倾听、抚慰、微笑、幽默、赞美、问候,甚至自嘲等等,不管是物质帮助还是精神帮助,只要能够给他人带来温暖,不拘形式。本活动自愿参加,分阶段进行,但一旦承诺加入,务必坚持下去。该活动作为实践课的一部分参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过程考评。 第一阶段: 时间:一个月。 (1)首先招募自愿参加该活动的同学,根据需要分小组进行,安排组长,配置有心理学背景的指导老师,同时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参与活动同学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水平等。(2)参与本活动人员每周交一份记录,用几个字、一句话,简单记下自己每天的付出行为,交由组长初审。(3)组长将收集到的情况汇总报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可以随机抽查各组情况)对所有问题予以分类,参照调查问卷,针对不同问题予以指导。(4)每周举行一次交流会,分享心理感受、心得体会,反思付出前后的心理变化历程,并进行自我总结。 第二阶段: 时间:一个月。 从第一批参加者中招募志愿者,由他们作为组织者、宣讲者,继续本次活动,根据需要为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若条件许可,可将人数控制在五六名之间,每组分配一位指导老师和一名志愿者协助进行);其他程序同上。这一阶段各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反复持续进行,逐次、逐级扩大活动的范围和影响。 3 注意事项 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帮助别人,切莫使别人难堪,也不要使自己难受。助人怎会使人难堪?笔者认为,助人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助人者助人后大肆宣扬自己的美名,该种作法可能使受助者的隐私、不良形象暴露,令受助者难堪。这种方式很有可能出力不讨好,造成双方都情感受伤,不建议采纳。 第二种境界,帮助者与受助者彼此心照不宣,双方都既不会刻意隐瞒,也不会刻意宣扬,一切顺其自然的同时,双方也都会让对方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帮助者与受助者。估计大多数人属于这类情况。 第三种境界,一般人难以企及,正常情况下,如果可以选择,很少有人愿意亏欠别人,所以,最高的助人境界大概是像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即使受助者本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丝毫没有负债感,助人者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般。该种境界令人向往但不可强求。 助人又怎样让自己难受呢?很多助人者潜意识都认为,“我帮助他,那么,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也应该帮助我”,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反黄金规则”,是相对于黄金规则而言。所谓黄金规则,即“像希望别人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别人”,简单地说,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自己就怎样对待别人,这种认识是合理的,反过来,认为自己对别人怎样,别人就应当对自己怎样,则不合理。因为在双方没有法定或约定义务的前提下,自己怎样对待别人,是自己可以选择和控制的,而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则是自己不能选择和控制的,当一个人企图选择和控制自己不能选择和控制的东西时,不是在自寻烦恼吗?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别人助我,永志不忘;我助别人,莫记心上。 4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有中途退出不能坚持的,有记录欠缺信息不完整的,有态度不端正、汇报不认真的,有对活动宗旨理解不到位的,有怀疑、有误解,甚至活动中有同学情绪、心理波动较大而招致否认该活动的等等,情况不一而论。 应对策略:对不能坚持的,不强留;对记录不完整的,说服其完善;对活动内容理解不到位的,个别讲解;对态度不端正、汇报不认真的,进行再教育;有怀疑、误解的,引导同学深层分析,发现问题症结,并使同学有意识查找自己的一些非理性、非逻辑的自动性认识,最终将之矫正、排除,代之以合理的、符合逻辑的认识。对属于心理异常问题的,交由心理咨询师处理。 有的同学参与该活动后没有收到良好效果,指导老师应帮其寻找真正原因:如个别同学自身成長中遇到的问题,首次住校、独立性较差等原因引起的情绪心理波动大;又或者宿舍存在不同程度的小团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总之,要让同学们明白,助人本身不会有问题,问题在于实施行为活动的主体人自身,这需要指导老师统筹兼顾。 指导老师首先要关注、尊重同学;其次,要相信同学有自我实现和成长的能力,对学生采取人本主义的关怀。乐于付出本身就是培养健康人格、保障个人健康成长的过程。当个人在付出中感受到快乐、益处时,这一结果就会强化行为,个人就会由有意识的刻意付出慢慢转变为自然习惯。当这一群体逐渐扩大,良好的舍风、班风、校风形成后,这种乐于付出的行为、意识就会蔚然成风。 5 工作成效 本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陌生环境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和谐与他人相处,以及提高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明显效果。该活动开展1个月后调查问卷显示,超过60%的同学人际关系有所改善,3个月后问卷显示,有超过80%的同学仍在坚持。该活动的实施,也有助于提高当事人的自我监控力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力。该项活动对于有人际交往障碍等较重心理疾病的同学效果不明显。 6 点评 该案例通过日常点滴活动开展,容易操作,便于实施,几乎无需成本、无副作用,效果直接、明显,使助人者也是受益者能够切身体会到善的力量,提高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对美化校园风气也颇有成效。通过实践不仅便于引导同学们感同身受善的力量,也有利于使同学们接受相关的理论思想,克服纯理论说教的弊端。 不足之处:对参与的同学缺少外部监督,因活动完全自愿,无力应对半途而废的同学。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安德森.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第7版)[M].秦裕林,程瑶,周海燕,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2] [美]乔姆斯基.语言与心理[M].牟小华,侯月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04. [4] 丁峻,陈巍.具身认知之根:从镜像神经元到具身模仿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32-136. [5] 李其维.破解“智慧胚胎学”之谜: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5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