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英两国大学生资助管理体系的比较与思考 |
范文 | 徐纪平 汪斐娅 李慧 摘 要 自1997年以来,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英国目前已建立起了政府、高校和慈善团体共同参与的多元资助模式。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趋势的到来,为了稳步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国家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奖助贷勤补免”及入学绿色通道等“多元混合”的资助方式。虽然中英两国的资助模式均具多元化特性,但由于两国国情、文化背景、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呈现出了不同的资助管理体系。笔者从中英两国资助理念的比较出发,将两国的资助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两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特点,指出我国现行资助体系可能存在的问题。借鉴英国在学生资助发展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大学生资助体系提出几点思考,为促进我国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合理、精准及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中英 大学生 资助管理体系 比较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若无力支付学费,可申请各高校的“绿色通道”按时报到。这一现象的出现,象征着我国对教育公平的重视,象征着多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对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为更进一步地促进社会、教育公平,顺应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趋势,有必要对比分析两国的资助管理体系,在保持我国原有先进做法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他国的成熟经验。 1中英两国大学生资助管理体系的比较 1.1资助理念的比较 英国的资助理念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更新,依时间可概括为四个阶段:从最初由教会或民间主导的“慈善”理念,到工业革命时期 “人人生而平等,为了国家”的理念,再到“教育机会均等”和“人力资本投资”理念,直至目前在英国大学生资助制度中形成主流的高等教育成本“谁受益谁承担”的“成本分担”理念。不同时期的资助理念反映了资助主体——国家、高校、教会、企业等不同的动机。有出于国家利益需要,促进政权巩固和发展的政治动机;有将高等教育投入看作一种投资的经济动机;还有出于组织团体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动机等。在我国,从早期的资助指导思想到人民助学金的设立,尽管大学生资助以经济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它主要传达的是一种人民性的政治主体内涵,强调的是国家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影响。 1.2资助管理主体与资助对象的比较 资助理念的顺利实施离不开资助管理主体的存在。英国高等教育的资助管理主体主要由第三方——代表政府的、非盈利性的贷款公司负责。同时,该公司具有较大的职责权利,主要包括:(1)准确且及时地向申请有关资助的学生给予助学金或助学贷款;(2)完成受资助学生贷款的监管与回收。我国资助管理主体是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相对于第三方机构,对于贷款回收管理等的监管虽然不如专业机构,但它较好的统筹了全国高校的资助工作,能在全国范围内做好系统顶层设计,我国的资助工作体现国家意志和整体发展方向。 在资助对象方面,中英两国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英国的资助对象是全体高校有需求的学生,这不同于我国——资助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这是由两国国情所决定的。虽然英国的资助是面向全体在校生,但是英国对不同家庭情况的学生会确定不同的资助等级,这与我国给予所有经过贫困认定的学生同级别资助也存在较大差异。 1.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比较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各国完成对高校学生进行资助的工作基础,是確保高等教育公平化的前提。英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主要由贷款公司完成,最后地方政府根据大学所在地生活费标准等个别指标来核定学生贫困程度。我国对贫困生的认定主要依据家庭经济因素来确定,先由学生提出申请,认定工作基本由高校辅导员、师生代表组成的民主评议小组完成。我国尚无类似英国的贷款公司来负责资助的主要工作,故认定工作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这不利于有效发挥我国高等教育的资助功能,以及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公正与均等。 1.4资助方式的比较 经过长期的发展、改革及完善,目前中英两国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资助政策及多元的资助方式,英国的资助模式,即学费“减免”、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勤工助学等并存的混合型资助模式。我国的资助方式归纳起来有大致有六类:一是奖,包含本专科学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二是助,包含各类助学金、特别困难高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救助等;三是贷,即国家助学贷款;四是勤,即勤工助学;五是免,包含公费师范生免费教育,退役士兵学费减免等项目;六是补,包含各类补助和学费补偿等。综合来看,两国都已经建立比较全面多元的资助体系。 1.5助学贷款的比较 助学贷款在中英两国均是对高校资助的核心部分。但两国关于助学贷款的管理模式、还款机制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将两国的助学贷款进行比较,以便为改革提供参考。 1.5.1助学贷款的管理模式比较 在英国因助学贷款全权交由贷款公司办理,具有体系完整、管理规范、操作便捷等特点。贷款公司除了向高校提供捐助,还负责向英国税收部门提供信息等,它是一个提供全面服务、与多方部门联动合作的重要机构,掌握着较为全面的信息。因此,英国的贷款管理更加系统、专业和规范,贷款工作也更为有序和高效。在我国,助学贷款是一项由国家主导的集体政府行为。由国家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的银行贷款,它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公平具有积极的意义。我国的资助主要面向全日制注册在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且贷款额度较一致,原则上采取一次申请,银行分期发放的方式。虽然学生受助面有限且贷款额度不够灵活,但申请、认定程序简便,成功率较高。 1.5.2助学贷款的还款机制比较 英国助学贷款配套制度完善,还款措施得力,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英国最新的还款文件规定当毕业生年收入达到2.5万英镑时还款正式启动,还款金额为年收入的9%,最长还款期是30年,且当毕业生达65岁仍未还清贷款,政府就会为他核销,支付剩余债务。英国的税务部门也参与贷款回收工作,故毕业生工作单位、税务部门和贷款公司形成了一个良性的运作系统。我国助学贷款还款方式单一、期限较短。主要由贷款银行负责回收,毕业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毕业后的3年内选择开始偿还本金的时间,还款期限仅为毕业后13年。对于拖欠或逾期还款的毕业生,其违约情况将被录入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甚至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2对中英两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思考 中英两国现有的大学生资助体系是在各自国情、思想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下形成的。我们不能简单的评判一个制度体系的好与坏,而是要批判的思考与借鉴。 2.1从国情出发,拓展大学生资助内涵 英国的大学生资助理念随着英国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更新,其根本目的是为政府、社会各界和高校全方位投入大学生资助事业提供支撑,使资金从各种渠道汇入,以形成立体化、可持续化的资助格局。我国政府则希望通过资助来实现社会公平、教育公平,这对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具有积极作用。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到来,我们不妨批判性地借鉴英国的资助理念,因势利导,更好地指导大学生资助实践的发展。同时,资助不能仅仅解决经济意义上的贫困,我们应把资助当作一项发展性的事业,解决学生精神上的“贫困”,以及由资助行为衍生出的学生道德、诚信、感恩教育的内容。 2.2全民诚信认定,提高工作效益与效率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资助工作的基石。当前我国在这一块工作上做得还不够科学,其主要原因不仅包括客观的社会性因素,还包括人为主观因素。在我国特殊国情下,探索客观的认定方式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故我们可先从影响认定水平的主观因素着手,将全民对贫困生认定重要性的认识提到新的高度,共同营造社会诚信环境,提高认定工作的效益和效率。 2.3以学生为本,实行弹性贷款还款方式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其实弹性的贷款方式和额度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同时“一刀切”的还款规定没有考虑到借贷学生毕业后还贷能力的差异。我们可以借鉴英国的经验,以学生切身利益为基础,实行弹性贷款还款方式,并制定多样化的还款方式以供不同经济状况的借款人选择。 2.4多方联动,实现贷款金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资助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如借款家庭、用工单位、高校、政府、银行等。助学贷款回收机制是否健全,直接关系到助学贷款推广的广度、深度和速度。我国银行是贷款发放主体,但由于借款客体流动性大,贷款时间跨度大,不易控制,单靠银行自身,助学贷款跟踪管理难度较大,贷款风险难以有效控制,因此,需要多方联动,相互配合,密切合作。 英国政府通过全国税收网络跟踪贷款学生,计算毕业生年收入是否达到还款界限。而在我国,收入和税收等信息属于个人隐私,目前还未达到信息连通与共享。因而,我们要采用适合我国国情的方式实现贷款金的可持续发展,在制定人性化还款机制的同时,公安、银行等多部门应积极配合,防范贷款风险。同时,社会各界应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贷款工作中。因为贷款工作是高等教育价值的本质回归,即知识的创造和传承和社会公正和谐局面的实现。 3结语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实践探索,我国的大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已取得较大的进步,形成了 “奖助贷勤补免”及入学绿色通道等“多元混合”的资助方式。通过对比中英两国的资助体系,找到我国现行的大学生资助体系仍然存在的部分问题,通过分析英国在大学生资助领域取得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未来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本专科学生)[EB/OL]. http://www.csa.cee.edu.cn/ziliaoxiazai/2016-06-08/2557.html,2016-06-08. [2] 曹艳春.中美兩国大学生资助理念比较及其启示[J].学理论,2013(21):312-314. [3] 孙萍,熊筱燕.中英高等教育学生资助体系比较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03):80-87. [4] 朱平.中英大学生资助体系比较研究[J].黑河学刊,2017(06):153-154. [5] 谢泳雯.中英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比较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