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管齐下,“点亮”习作 |
范文 | 陈国庆 摘 要 习作,历来是小学生的“难事”,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事”。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采取“三注重”的策略,三管齐下:注重积累,让作文有材料;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让作文有佐料;注重语言训练的美感,让作文有润感。从而让学生的作文亮起来。 关键词 作文 积累 文采 语感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現象:很多学生在平时抑或是在考试时写的作文,自以为写得不错,审题、立意达到了基本要求,结构完整,语句通顺、连贯,但得分并不亮眼,算不上好作文,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一篇优秀作文除了立意、构思外,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行文的语言。看一篇作文如同看一个人的外貌一样,给人的感觉是,五官端正固然重要,但如果是美丽漂亮岂不更好?人可以通过美容化妆来打扮自己,使人美丽起来,一篇文章同样可以通过修饰,让语言美起来,让作文亮起来。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着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探索。 1注重积累 1.1传统文化的积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积累,“才知源海文始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积累。诚然,积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厚积薄发的漫长过程。 1.1.1古诗词积累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语言积累最有效的途径是古诗词的积累。我们可以以《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为蓝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再进行适当拓展。每日晨间读古诗词,课间品古诗词,营造一种读诗诵词的浓厚氛围。 1.1.2名言警句、格言谚语的积累 有人说,自己写十句,还不如引用名言一句,可见名言警句的内涵之丰富。我们可以以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名言警句为基础,再进行适当拓展,并且让学生积累甚至仿写一些带哲理性的句子,提升学生文章的语言张力。 1.1.3名人典故、成语故事的积累 学生若能对一些历史名人以及相关故事略知一二,丰富自身的理论素材积累,并在作文中加以引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文章的厚重感。 1.2生活素材的积累 作文是学生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智力技能,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基础(课程标准语)。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文的过程是儿童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创造和审美的过程。小学生的生活世界虽然丰富多彩,但是他们常常觉得无新内容可写,写来写去总是那么几件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们投身生活,扎进生活,对话生活。为什么他们对身边的生活熟视无睹呢?主要是他们没有学会观察生活,不懂得在日常的生活中去发现,去获得生活的感悟、生命的体验。当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般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 1.2.1引导学生定向观察,认识所要表达的内容,激发表达的欲望 观察是一种有意的、 有计划的持久的知觉,要培养学生的日常观察力,可以先用定向引导的方式。可以是静物观察、活动观察,在学生进行观察时,一开始,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观察的目的、任务。比如,学生观察教师点名时的动作和神态,教师可以重复表演几次,让学生充分、仔细地观察,并认识所要表达的内容,激发起表达的兴趣。 1.2.2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相结合,分析所要表达的对象,表达出真情实感 我们要引导孩子们争做生活的有心人,“事事留心,处处在意”,实现定向观察和随机观察相结合,多积累生活素材,写作时就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小动物时,教师可向学生列举应观察头部(眼、耳、口等)、躯干(翅膀、羽毛、肚皮)、四肢等。或在教室里直接放置一只小动物,让学生仔细观察其外形、特征、活动等情况。教师也可自己“下水”写例文,与学生一起探讨。这样学生在生活中也就会有的放矢地留意身边的小动物,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在提醒学生观察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动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全方位观察,提高观察效果。观察时还应让语言参加观察活动,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是伴有一定情感的,他们对事物易进发出感情的火花,教师就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情感。 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观察时要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在学校受了委屈,别仅是掩面哭泣,怨天尤人,这是生活赠予你的礼物,好好品味;看到别人吵架,不妨仔细地聆听一下他们的“言论”,考察一下他们的心理、动作、神态,你会更深一步地了解社会等等,多观察勤思考,在这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一种想写的冲动,不吐不快,这样,观察就有了效果,我们的教学也达到了目的。 2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 如果说文章内容是一道菜的原料,那修辞手法好比是油盐酱醋。修辞是语言的调色板,它要可以使你妙笔生花,使读者受到更强烈的感染。那么,我们在作文时又如何恰当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呢? (1)应从具体的描写对象出发,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从情状、形态、色彩、内在气质等方面做细腻真切的描绘。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要努力做到表达准确,例如使用比喻要恰当,要使被比喻的事物更形象。在做到使所描写的对象更生动更形象的同时,还要做到不含糊,不杂乱,不费解,让人一看就懂。 (2)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时要要善作变通。因为不少的人、景与物都处于运动着的变化状态,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时空里会有不同的现象。因此,我们使用修辞要推陈出新,不能涛声依旧。比如“春天像一个小姑娘”,“平静的水面像一面镜子”,而应该结合自己的独特感受,从多角度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力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3)要善用、巧用各种修辞方法。有些孩子作文时想到使用修辞手法,运用较多的一般是比喻、拟人。其实,修辞手法的“品种”很多,只会用比喻、拟人是不够的,其他的如排比、夸张、引用、对比、设问、反问……甚至于把各种修辞方法综合在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话中使用。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文章的语言就会入木三分,留给读者的印象自然会更深。 如下面这个摘自学生课上学生完成的片断: 这束鲜花真漂亮!有的展开了两三片花瓣儿,好象是一个害差的小姑娘,给人一种“犹抱瑟琶半遮面”的感觉;有的已经完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花蕊,仿佛是一位落落大方的少女;还有的含苞待放,几片卵形的叶子紧紧贴在一起,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那颜色也是丰富多彩:黄的似金,白的如雪,红的像火…… 短短几行,层次分明,描写细腻真切,修辞手法运用也贴切而自然。 3注重语言训练的美感 3.1分类联想巧设喻 3.1.1自然类 例如我们要表达“生活处处是美的,美是多姿多彩的”这个话题,便可这样设喻: 美是游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 美是漫步在蓝天上的几缕浮云, 美是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斜阳, 美是回荡在密林中的几声鸟鸣。 在训练时我们可以先确定好一个角度,然后用一个合适的引导句,逐步增加难度,梯度提高要求,按图索骥,拾级而上。 3.1.2诗词类 灿若星辰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引用和化用充满文化韵味的古典诗词,打开思路,巧妙比喻添文采。 以“生命”和“乐观”为例: (1)引用古诗词。 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 生命就是文天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 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2)化用古诗词。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 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 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 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3.1.3人文类 如果能在比喻中注入人文精神,那语言定会更有温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挖掘,从名人、名事、名言、名德等方面灵活选择运用。 以“命运”与“骨气”为例: (1)名人+名事。 命运就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叹。 命运就是屈原留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 命运就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指尖下所击出的那一曲曲悲壮的交响。 命運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后写下的那一页页辉煌的华章。 (2)名人+名言+名德。 骨气就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忠贞不渝。 骨气就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不羁。 骨气就是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刚强不屈。 骨气就是叶挺“人的身躯怎能从狗的洞子爬出”的凛然不惧。 以上三个类别的联想训练达到一定的程度后,我们也可进行三个角度之间的交叉联想进行写作训练,然后再变换主体继续练习,以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2花叶相宜巧映衬 红花还要绿叶衬,文章中的一些中心句好似红花,一枝独艳稍显单调,如果能从其他角度铺排几句(绿叶)陪衬起来,那语言的韵味和风采就出来了。 3.2.1拨叶寻花——铺垫式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 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 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 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 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 3.2.2擎花携叶——牵引式 生命因追求而美丽, 生命中如果没有追求, 就好像大地上没有群峰, 就好像山川内没有了飞瀑, 就好像河流里没有了浪花。 训练时应先确定好中心句,再从自然或其他角度给个引导句,然后让学生展开联想生发出类似的句子,这样可使文意丰满,文句流畅,形成文章的一个新亮点。 3.3纵横交错巧排比 3.3.1层层深入法——纵式 宽容的朋友一定情同手足; 宽容的家庭一定幸福美满; 宽容的民族一定强盛不衰; 宽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丽。 这样通过层层递进,造成语义上的不断深化,不仅有层次感,而且也很有力度,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 3.3.2同类并列法——横式 青春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 青春是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 青春是片片馥郁醉人的花瓣; 青春是颗颗晶莹透亮的露珠; 这样横向铺开,能增强语言的气势,使语言的具体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3.3异类交叉法——交错式 两袖清风是廉者的幸福; 加官进爵是政客的幸福; 生意兴隆是商人的幸福; 春种秋收是农人的幸福。 这样交错推开,不仅能增强语言的美感,更体现语言变化之美。 以上几点尝试是笔者多年来的一点体会,在实践中必须多管齐下、持之以恒才有所收获,因为作文是一个“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的过程,语言的积累永远在路上,有了丰厚的积淀,才能文思涌动,下笔有神,让作文真正亮起来! 参考文献 [1] 郑宏尖,王菘舟.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与流派[M].北京: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295-313. [2] 薛根生.教科研论文导写[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3-2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