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语文议论文单元阅读教学设计初探 |
范文 | 郜丽丽 摘要:本文基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及教材单元编排结构,从单元角度出发围绕初中语文议论文粗谈单元阅读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词:初中语文;议论文;单元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50-124 议论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该阶段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议论文知识,还应当养成一个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但当前议论文阅读教学多以单篇为主,这使得有限的教学时间与教学压力堆积在了一起,忽视了教材的单元结构优势,因此有必要对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和途径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尝试。 一、点面结合 在设计议论文单元教学目标时,要突出教材单元设计点面结合的特征优势。议论文单元教学设计目标中的“面”指的是单元的基本内容,而“点”则是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故点面结合就是注重整体把握与重点理解相结合,在强调整体教学的基础上突出单元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以及议论文单元教学设计目标的特点。对此教师需要根据教材议论文单元的大背景出发来明确教学任务,设定单元教学目标。议论文单元教学目标的“面”体现在教学目标的整合,从单元角度出发去整体规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而整合的目标内容则可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级。其中识记目标主要针对的是基本字词、议论文基本要素及相关概念等内容,能够对议论文单元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和了解,所以该目标属于基础层级。理解目标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阅读时找出议论文论点、论据以及论证,在能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不同文本所用到的不同论证方法,明确作者是如何来进行论证的,从而对议论文文本体裁有一个深入的把握,該目标相比识记目标难度要大,属于进阶层级。最后是应用目标,应用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辨析能力,在议论文阅读中获取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除写作外还要参与到辩论与讨论之中,能够针对特定主题进行即兴发挥,形成找准论点、综合运用多论据以及论证方法来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应用目标对于学生的要求属于最高层级,也就是学以致用之意。 议论文单元教学目标中的“点”体现在突出单元教学的重点,在教材中议论文单元被划分成了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三个板块。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阅读板块包括《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以及《创造宣言》四篇文本,本单元的写作主题即“学会论证——论证要合理”,而口语交际的主题则是“学会讨论”。那么在设计本单元教学目标时就需要将如何阅读议论文确定为教学重点,在教学实践中也要围绕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个方面展开,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找出文章的论点是什么,使用了哪些论据以及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区别论据与论证的不同之处等等。那么从“点面结合”的整体设计原则出发,教师除了课程标准和教材给定的教学目标之外,还要明确单元教学的最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同一文本不同体裁文章的学习方法,在对比迁移中明晰不同文本的共同之处,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培养学生整体意识,知识整体性与系统性的目标。 二、双线组织 谈过教学目标设计,就要讲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要遵循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理念,充分体现出教材的优势,即双线组织的单元结构,以及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语文学科特性。在此基础上,教学内容设计要将单元的内容主题与语文要素进行充分结合,使单元教学主题真正得到贯彻落实,促成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升华。仍旧以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该单元的内容主题是“迸发思想的光芒”,语文要素为掌握论证方法和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那么教师在设计本单元阅读教学时就要将二者进行充分结合,达到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与体会其中思想智慧的目标,使其真正能够对议论文这种文本体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明确其中各个要素及之间的关系,学会用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基于教材双线组织结构安排,从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出发,首先要考虑的是阅读教学设计。阅读是议论文单元教学的主体,也是重点,为之后的写作与口语交际板块奠定了重要的知识基础。对此,单元阅读教学大致可分为预习、课堂和课后三个阶段,预习环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基于单元主题去反复阅读单元文本,并根据阅读需要来查阅相关的文本背景资料,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教材中的预习提示,结合文本的课后习题来找出学习的重点,从而自己尝试做出总结,初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雏形。例如,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查阅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资料可以使阅读更加贴近课文本身,即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解读。而且本文作为一篇驳论文,相比于立论文,二者在论证方法上有本质不同,对此教师也要让学生留心区别这二者之间的不同,以掌握两种论证方式。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将整个单元看做一个整体,这也是区别于单篇教学的最大特点。在单元整体内无需严格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开展教学活动,而是要在设计焦旭活动时将内容内化整合,按照教学的实际需要来进行动态调整。比如《创造宣言》与《谈创造性思维》都是与“创造”有关的文本,教师可以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启发学生感受同一话题的不同论证,如此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系统整合观念,也能够激发其勤思习惯的养成。 课后的作业布置也是议论文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以及其接受能力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程度,在此基础上还要与单元内的语文要素和内容主题相呼应,针对性地考查学生对于所学议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其勤思考勤动脑的学习习惯。因此,课后作业的设计要具有一定难度,而且需要一定思考后才能得出答案。例如,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与《怀疑与学问》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将作业布置为“举例说明立论与驳论两种论证方式的共同与不同之处,并从文中找出基础能够凸显二者特点的句子加以分析”“谈谈自己更喜欢哪一种论证方法”。从课前预习到课堂教学,再到课后作业,教学内容设计均是以教材的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为基准,真正使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习惯与掌握基础知识两个重要目标做到了双管齐下。 综上所述,议论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议论文文体知识,还要形成一个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对此教师在教学实际活动中可以尝试以单元形式设计议论文教学活动来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议论文文体的价值,从而更全面地在掌握其知识基础上产生议论文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任玲.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读写算,2018(30):126. [2]范山林.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探究[J].读写算,2018(24):157. [3]钟利平.九年级语文议论文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6(12):1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