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
范文

    汉景明 刘再秀

    摘要:语文学科是工具性的学科,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着积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承担着传播和弘扬传统中华文化的作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单方面给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给学生渗透传统的中华文化和对学生文化修养的培养。在现代化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深入剖析教材,带领学生发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在教学中引经据典引起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还可以利用教学资源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不断充实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深入剖析;引经据典;延伸阅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50-151

    应试教育观念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深入人心,导致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与考试相关的内容上,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不是很重视。现代化的教学观念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主,而传统文化对塑造学生优秀的素养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从教材中发现传统文化,在课外阅读中感受到更多的传统文化,还可以构建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使学生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逐渐得到发展。

    一、深入剖析,发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编写委员会在编写语文教材经过了慎重考虑,将传统文化纳入了选编的条件之一,因此,在语文教材中不乏包含传统文化的内容。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剖析教材,带领学生发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以教材为基础渗透传统的文化,在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洗礼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知。

    例如,在学习《窃读记》时,教师可以深入剖析教材,带领学生发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现代的生活条件很好,大家每个人都有读书的机会,但是在以前,读书可不是人人都可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作者读书的经历吧。”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完成阅读之后,我带领学生深入剖析其中的内容,在“窃读”的过程中,作者一方面“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另一方面又是“惧怕”,矛盾的心理表现出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好学的传统文化。这样,通过在课堂中剖析教材,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发掘出了“好学”的传统文化,能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引经据典,引起学习传统文化兴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在渗透传统文化的之前,语文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在备课环节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典籍,以便在教学时恰到好处渗透传统文化,不至于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找准机会引经据典,引起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调动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孟子>二章》时,教师可以引经据典引起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孟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儒家学派中仅次于孔子的人,被尊称为‘亚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他的著作,接下来大家学习一下吧。”学生先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容,在文章中了解到六位先贤历经磨难最终取得成就的过程,体会到了不畏艰难、奋发向上的高尚品质和传统文化,在学生沉浸在其中时,我抓住机会给学生渗透“卧薪尝胆”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深层含义,学生在倾听相关典籍的过程中燃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这样,通过在课堂中引经据典,引起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三、延伸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作品

    传统的语文教学范围被限制到课堂中,学生在学习中能接触到内容只有教材中有限的知识,面对现代化社会中学生不断增多的要求,显然仅靠这些知识是不够的。对此,语文教师要打破传统课堂的桎梏,以教材中的内容为跳板延伸学生的阅读范围,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之后,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的作品,让学生发现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受到熏陶。

    例如,在学习《观沧海》时,教师可以延伸学生的阅读范围,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的作品。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大家对曹操的印象大都停留在军事家的身份上,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曹操还是一位文学家和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创作的这首诗。”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在其中体验到了曹操胸怀天下的气魄,在学生完成阅读之后,我接着对学生说:“其实曹操的作品不止这一首古诗,大家可以在课外阅读他的其他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这样,通过在课堂中以教材中的内容为跳板延伸学生的阅读范围,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能够感受到更多的传统文化。

    四、构建情境,加深学生对文化的体会

    传统文化既看不到也摸不着,而且与初中生熟悉的现代文化存在差异,在给学生渗透传统中华文化时,难免会出现学生难以理解的情况。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资源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体会古诗词或文言文中描述的场景以及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尝试换位思考理解作者的思想,以此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会。

    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时,教师可以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会。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毛主席除了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之外,还是一名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创作的诗。”我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演示中诗中提到的场景,构建出了教学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了毛主席的广阔胸襟和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思想。这样,通过在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毛主席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总之,语文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不拘一格,灵活开展教学,深入剖析教材,带领学生发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引入典籍故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学生在不断阅读中体会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可以构建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从而让学生受到熏陶,塑造学生优秀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裴东霞.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2]段明妍. 关于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D].渤海大學,201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