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范文

    李雅婷 张姝

    摘 要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给大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在激烈的竞争中滋生负面消极情绪。近年来,大学生恶意伤害事件时有发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对其心理健康的正确引导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界的一场革命,突破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视角,提倡积极的目标取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持与技术手段。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启示出发,探究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 可行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4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9.081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not only provides a good platfor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quality, but also breeds negative emotions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recent years, malicious injury incidents of college students occur from time to time, causing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society. College students are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rrect guidance of their mental health is the top priority of the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 revolution in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positive psychology breaks through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psychology, advocates positive goal orientation, and provides rich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technical means for the practic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Based on the Enlightenment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easible way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ositive psychology; feasible way

    0引言

    心理健康是一項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17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心理健康工作上升到国家层面。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对其身心健康的正确引导是高校工作的重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针对的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心理疾病的诊疗,未能对学生个体潜能的激发与积极品质的培养产生关注,忽略了心理健康群体积极心理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突破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局限,提倡积极的目标取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提供理论启示与可行途径。

    燕国材教授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包括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积极方面是“培养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消极方面是预防与治疗心理疾病,实现心理健康。”[1]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治疗方面,“问题定位”的本质更加关注学生的消极心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诠释比较受限。而作为20世纪心理学界兴起的积极心理学,以一种“人本”心理的视角重新诠释了积极心理健康的定义。马丁·赛里格曼提出的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主张研究个体积极的心理品质,充分发掘人类自身潜力,促进全面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与完善,符合健康发展理念,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

    为应对现代化发展中出现的心理应激和心理障碍等问题,我国心理健康发展体系不断完善,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提供有利支持。人的素质不仅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2]国家教育部门也不断出台相关文件,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制约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出问题。

    1.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不完善

    (1)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国家有关规定表明,每所高校需要按照1:4000的师生比例设置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但我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人数远远不够高校实际发展需要。我国高校专职人员的数量与质量水平无法满足高校现实需求。建设一支规范化的专职人员队伍,是我国高校建设的重点。除了加强专职人员的专业能力,对其专职人员的心理健康评价也不容忽视。很少有高校会把专职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纳入到工作评价体系之中。除此之外,对其他教育工作者心理专业培训也应不断完善。高校侧重于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培养,而对其心理能力的培养往往情况不乐观。通过培训、专业辅导等手段,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与敏锐度,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做充分准备。

    (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健全。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育者更多从“问题导向”入手,关注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状况具有内隐性,当存在心理压力与困惑时,出于社会评价考虑,不愿主动寻求专业人员帮助,认为进行心理诊疗是存在心理问题者才会采取的手段。高校需要引导学生对其心理健康进行客观科学的认识。在课程设置方面,未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内容具有常规性与单一性。教学手段也多采用课堂教学模式,辅以心理咨询与专题讲座。学生的成长本质上是自我实现的过程,其在发展中难免会遇到问题,高校更应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优点与潜能,以积极的人格特质来面对生活。

    1.2 家庭教育观念尚需改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家庭的作用都无法替代。”父母承担着对子女的教养责任,父母自身的道德品行、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心理素质与行为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未能发挥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过分关注孩子的在校表现与学习成绩,忽略孩子品行培养与心理素质发展,[3]容易使孩子形成紧张、焦虑、偏执的心理体验。并且未能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对孩子的心理状况无法及时调试,不利于孩子长远发展。当孩子进入高校后放松对孩子身心状况的持续关注,缺乏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与关心,不利于亲子关系和谐发展。

    1.3 社会支持力度仍需加强

    心理健康是个体素质的综合表现,需要社会各界的正面引导与积极配合。在个别媒体的不良宣传中,夸大社会矛盾,引发学生的就业压力、学业压力,使得高校学生对未来的生活预期不乐观,加大心理压力。未能发挥大众媒体的积极舆论导向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政府虽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来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但效果不够显著。大众心理健康意识不强,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影响社会资源的有效发挥,政府工作任重道远。

    2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根据赛里格曼的幸福感理论,人们获得主观幸福感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为:积极的情绪、投入、关系、意义以及成就。从幸福感组成要素出发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指导时,教育工作者要寻求有效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规避消极情绪,体验主观幸福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设定具体可行的目标,并全身心地投入到目标的实现活动中去。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获得朋辈支持。作对自身身心发展有意义的事情,设立远大理想,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4]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于关注个体自身的发展,促进个人品质培养与个体潜能激发,不断完善个体人格,实现全面发展。在这过程中,需要学生、高校、与父母的“三方合力”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通过内外环境的共同努力,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3构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途径

    3.1 增强教学多样性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高校主要根据学院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发展特点来展开教学。通过课堂、讲座以及心理咨询室等形式,凭借教师的讲述来传授知识,科普教育。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实际情境体验,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为增强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加强学生的情景体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提出游戏性教学理念。随着科技的发展,游戏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教学情境中。游戏思维与类似的游戏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记忆力、想象力、合作与竞争意识的培养,显著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同时,游戏为治疗心理健康问题方面也有显著成效。根据目标群体的不同,不同类型的游戏有不同的优势。“练习”游戏主要锻炼个体身体素质;娱乐游戏可以有效地减压以改善负面情绪;“俄罗斯方块”对阻止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闪回与减少物质依赖方面有着显著作用。将传统的治疗模式转变为游戏形式,或将类似的游戏元素引入其中,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游戏性心理健康教学的真实性可以使学生体验深刻,从而将游戏中的积极体验更好的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去。恰当运用游戏手段,提高教学模式多样性,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3.2 发挥学生主动性

    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学生内部自我调节与自我实现的过程。通过积极的自我调节,改善个体心理,形成积极自我认知,体验自我效能感。通过社会比较策略,从内外环境获得全面反馈信息,对自身有客观认识,扬长避短,积极悦纳自我。良好人际关系是健全人格的体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朋辈支持,遇到问题时,主動寻求帮助与解决途径,并在帮助他人过程中体验个体价值。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确立合理可行的人生目标。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升,也可锻炼意志品质,缓解消极情绪,体验成功的实现。

    3.3 获得社会支持性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公共卫生问题,需要社会群体的群策同力。对于高校大学生,积极发挥学校教育导向作用,加强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水平。加快转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革新,增进大学生积极情感体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避免校园暴力等恶性事件发生,营造和谐育人的学习环境。注重家庭教育潜在影响,倡导民主型教养方式,恰当运用激励教育手段,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相关部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监督,推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化建设。发挥媒体正向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公众端正道德认知,净化社会风气,培养理性积极的社会心态。

    4结束语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并非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简单否定,而是在传统心理学基础上的发展与补充,[5]顺应时代发展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的理论提升。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人才储备的重要力量,更应该抓住机遇,培养积极的个人品格与发展潜力,接受时代挑战,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小悦.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渤海大学,2018.

    [2] 李巧玲.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取向与实证研究:基于人文精神视阈[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7).

    [3] 刘翔平.给自己注入积极的基因[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3.

    [4] 曹瑞,孙红梅.PERMA—赛里格曼的幸福感理论新框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4(2).

    [5] 姜桂芳.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0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