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聚焦小说三要素,直击小说教学核心 |
范文 | 李珊珊 摘 要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个以小说为主题的特殊单元,对这一单元的教学,笔者认为应紧扣小说的文本特征,聚焦小说三要素开展教学。聚焦环境,烘托情感。教学中重点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作者是如何写好环境描写的。聚焦情节,体会巧妙。教学中注重引导小说情节跌宕、对比、设悬的巧妙以及方法。聚焦人物,感受形象。教学中要探究作者是如何把人物形象写丰满的。小说的三要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中不可分割开来,应注重三者之间的关联性,在小说文本教学中要整合三要素进行整体教学。任何阅读的目标应指向表达,因此在层层的小说阅读教学中都应指向表达,最终完成让学生学会创编小说的这一教学目标。 关键词 小说三要素 统编教材 聚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小說,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关于小说的教学,在之前的人教版教材中,小说的课文并没有统一集中在一整个单元中,因此在之前的小说教学中,教师弱化小说文本特征,把小说归入叙事性文本的教学,把小说当作一般的写人或写事文章进行教学。而在统编版的教材中,编者明显突出了“文体意识”,在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整个单元收录了三篇小说,分别是《桥》《穷人》《在柏林》,整个单元为小说单元。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因此紧紧抓住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这就启发教师应从文体入手,关注文中的环境描写与情节安排,体悟人物鲜明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体会小说文本表达的秘妙,将小说文本阅读最后引向语言运用,让学生学会仿创小说,因此,聚焦小说三要素开展教学,才能直击小说教学核心。 1聚焦环境,烘托情感 小说的环境可分为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时代大环境(隐性的环境)和人物活动当下的环境(显性的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常常处于一个不显眼的位置,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部分,但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却起到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环境描写为情节而设,为人物而设,为表达主旨而设,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聚焦环境,除了要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所寄托的情感和它在整个小说中所起到的作用之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如何进行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迁移并运用语言文字。 1.1短句——句短重分量 环境描写有多种表达方法,而在《桥》一课中最突出的就是短句的运用。“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像泼。”“像倒。”两个字成为一句。句式极短,但读起来却节奏感强,简短有力,给人以一种紧迫危急之感。在《桥》这篇课文中短句的环境描写比比皆是。《在柏林》一课中最后一句环境描写“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简单一句更能直击读者的内心,对于小说的情节和主题都能起到震撼的效果。因此,在小说中运用短句进行环境描写,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果。 1.2修辞——表达显生动 作者在进行环境描写时还善用修辞。如《桥》一课中“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这句话作者运用比喻,写出了山洪的来势汹汹。作者在文中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句子中的“狞笑”“跳舞”“舔着”“发抖”“呻吟”这些词语在美妙的背后是对洪水疯狂肆虐的恐怖。不仅让语言更加优美生动,更能形象写出事物的特点。作者在环境描写中把这一情感尽显其中,也更能为下文的情节和人物所服务,彰显人物品质。 2聚焦情节,体会巧妙 “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小说的文体特征——虚构的真实。大家在阅读小说时,往往最开始是被故事所吸引,正是引入入胜的情节吸引了读者走进小说虚构的真实中。因此聚焦情节,重点要体会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进行情节安排的。 2.1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小说的情节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在于小说的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构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让学生学会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比如《桥》一课中,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小说的情节:山洪爆发——村民逃生——支书指挥——二人被吞——老太祭奠。归纳后,引导学生体会,每一个情节的紧张程度是不一样的,“山洪爆发”和“村民逃生”情节紧张,“支书指挥”情节缓和,“二人被吞”情节紧张,结局“老太祭奠”情节缓和。整个过程让读者的心随着起伏,这就是小说最大的魅力所在。 2.2强烈对比,突出重点 小说往往通过设置对比与冲突的情节来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重点,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为表达小说的主旨服务。《在柏林》一课中,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里最后的寂静与课文前面老妇人“一、二、三”重复的数数声,与两个小姑娘两次的嗤笑,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巧妙地设计了这一吵一静的情节对比,留给读者的是沉思,是体会战争带给人们无法弥合的创伤。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整篇小说的情节回顾与对比,在对比中引发追问与思考。可以说,对比既是一种写法,也是一种阅读方法。 2.3设置悬念,文末揭疑 小说的情节设置巧妙之处还常常体现在设悬结尾。如《桥》一文中,小说到最后通过老太祭奠这个情节,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让读者读起来更加揪心,而在揪心之中对于人物和主题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在柏林》一课中,老妇为何总是“一、二、三”地重复数数,撞击读者心灵的一个解释,一直到文末才点明,起到的作用就是“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此刻,所有读者都跟着一起寂静了,这种强烈的冲击感,带给大家的是更深层的思考与叩问。 在教学中,教师聚焦情节,可以引导学生紧扣情节的“跌宕”“对比”“悬念”来展开探究与感悟。在体会小说情节设置之巧妙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在今后自己的习作中学习运用巧妙设置情节的写法。 3聚焦人物,感受形象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教师在小说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把人物形象写丰满的。关注人物描写基本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学会捕捉细节、品味细节,感受人物形象特征,这既是小说文体教学的秘妙,又是潜移默化地渗透表达的有效途径。 在《桥》一文中,作者对老汉有一处神态描写,四处语言描写,两处动作描写。其中四处语言描写,短促有力,掷地有声。“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连用三个感叹号,体现老汉的坚定果断。“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冷冷的一句话,体现老汉的坚定立场不容置疑。“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对儿子吼的这句话,同样简短有力,一个不徇私情的人物形象展现无遗。“少废话,快走。”同样又是对儿子的一句吼,短短五字,却道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桥》这篇小说中写老汉的语言全部采用簡短的句式,这样的语言描写符合人物的设定,符合整篇文章的基调和风格,能够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形象特征。《穷人》一文中对于主人公桑娜描写得最多的是心理活动。文章中第2、第4、第9、第11段都是对她心理活动的描写。这些心理活动描写十分细腻,之所以作者在语言和心理描写中采用这样的语言表达,与《桥》中老汉简短的语言完全不同,因为这样的语言表达符合桑娜和渔夫的人物设定,符合他们的生活状态,符合整篇小说的基调。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每一篇小说采用的人物主要描写方法和语言表达形式都是不同的,应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生活环境以及整篇小说的感情基调进行选择。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恰当的人物描写方法和语言表达形式。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才能够更加丰富,特征明显,突出小说主题。 4结语 小说的三要素教学并非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三大要素完全分开,孤立地进行教学。教师应做到以人物形象为核心,带动其他要素的学习。三要素的学习是一个整体的学习。环境的描写是为了推动情节,烘托人物;情节的设定又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设定、环境的描写都是为了表现小说的主题。因此小说三要素的教学应放在一个整体中进行。 在阅读与表达并重的教学价值指引下,对于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的学习,笔者认为应该基于文本特点,聚焦小说三要素,整合要素,让学生学会仿创,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小说这一教材的核心教学价值,促进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性勇.聚焦文本特征在阅读中习得表达[J].福建教育,2019(26):44-46. [2] 林其雨.阅读与表达并重:挖掘叙事性作品核心教学价值[J].福建教育,2019(26):47-49. [3] 吴忠豪.从阅读走向表达[J].新教师,2019(89):75-77. [4] 丁宥允.教育大辞典[M].吉林教育出版社,20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