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湘版七年级上册《画家笔下的色彩》课例研究
范文

    孙雨佳

    摘 要 《画家笔下的色彩》这一单元在七年级上册中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单元教学内容为感受色彩、尝试色彩表现,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艺术感受,运用色彩知识技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发展学生个性。本文从课程结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四个方面对《画家笔下的色彩》进行课例分析,为教学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教学 色彩 情感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

    1课程结构

    本单元教学内容为了解色彩带来的感受、学习色彩基础知识、尝试运用色彩知识技能表达情感。单元内学习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了解色彩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增强学生对于色彩的感知能力并尝试通过改变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表达情感,从而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画家笔下的色彩》一课首先从色彩的三要素入手首先带领学生感受色彩,通过不同色相、明度、纯度体验色彩带来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了解色彩的冷暖色调,并结合色彩三要素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自己尝试运用色彩知识技能表达情感。课程内容前后穿插让学生的新旧知识进行联系,通过由易到难的过程,培养学生对于色彩的感知力,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进行自我表现的信心与能力。

    2课程目标

    《画家笔下的色彩》这一课可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对教学目标进行设定。

    2.1知识与技能

    通过欣赏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变化,并结合艺术家的生活背景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尝试改变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的变化表达自己的情感。

    2.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合作学习、实践练习等方式体验不同色彩表达的不同情感。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色相、明度、纯度,感受色彩表达的不同情感并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

    3课程内容

    本节课程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以“色彩与情感表现”为主线,首先以感受色彩为导入,使学生通过不同色相的色块来体验色彩带来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风景照片与画家笔下的作品对比,从色相、明度、纯度的角度分析画家在作品中表现的情感,在分析的过程中讲解色彩三要素的概念,在将概念引入作品进行直观讲解。

    《万山红遍》改变了山水的色相,表现了1949年建国以后的革命热情。莫奈的《睡莲》通过改变水面颜色的纯度,分别表达了静谧、压抑沉重的情感。塞尚的《埃斯泰克的海湾》改变房屋和山的明度,使整个画面中只保留了蓝色与黄色两个色调,给人一种静谧安详的感觉。最后通过梵高的作品《向日葵》为例,欣赏如何将色彩三要素统一于一个画面中,进行知识的综合并了解冷暖色调。整节课通过感受色彩三要素的变化,体验情感,并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色相、明度、纯度表达自己的情感。

    4实施过程

    本节课通过讲授、观察、讨论、实践练习等方式使学生体验不同色彩表达的不同情感。通过教师的讲授与引导,使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有初步的了解,结合讨论与实践练习等方式逐步加深对于内容的理解与感受,通过实践练习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新旧知识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了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学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4.1新课导入

    介绍色彩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与重要性,出示不同色相的色块进行导入,让学生初步体验不同色相带来的感受,可以从味觉、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在此基础上引入“色相”的概念,让学生运用不同的色相进行涂卡联系,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自己通过什么样的色相表达了什么情感,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色彩的感受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2讲授新课

    4.2.1色彩三要素与情感表达

    从色彩三要素的角度分析风景照片与画家笔下的作品在色彩方面有何变化,作者通过这样的色彩变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将中国传统的青绿山水与《万山红遍》进行对比欣赏,结合时代背景与“色相”的概念分析两幅作品中不同情感,引出改变色相可以表达情感的知识点。通过莲池的照片与莫奈的三幅《睡莲》进行对比,学生观察作品中色彩的变化,以此分析其情感,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引出“纯度”的概念,教师可将概念再次引入到作品中引导学生运用“纯度”的概念进行色彩欣赏与情感分析,引出改变纯度可以表达情感的知识点。通过《埃斯泰克的海湾》引出“明度”的概念,结合概念分析通过改变明度作者表达的情感,引出改变明度可以表达情感的知识点。

    在这一环节中将概念的讲解融入到作品的色彩欣赏与情感分析中,能够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支撑下体验色彩表达的情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概念,有利于知识的整合,并在对作品的反复分析中不断巩固知识,以促进学生记忆能力的发展。

    4.2.2色调与情感表达

    通过梵高的《向日葵》分析畫家是怎样将色相、明度、纯度综合于一幅作品之中表达情感的。通过梵高笔下不同色调的《向日葵》,欣赏作品中对向日葵进行的色相、明度、纯度变化,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通过改变黄色的明度、纯度,使整幅作品笼罩在黄色的色调之中,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整幅作品洋溢着作者对于生命的热情,教师出示作品的色卡引出暖色调。《花瓶里的五朵向日葵》将背景变为蓝色,使整幅作品在蓝色的基调之中给人一种悲观的感觉,教师出示蓝色的色卡,通过与黄色色卡的对比,引出冷色调。

    通过冷暖色调与色相、明度、纯度的综合分析,有利于学生在巩固旧知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引导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连贯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与色彩感知力。

    (1)教师示范。教师选择除去向日葵之外的物品进行示范,通过改变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表达情感。在示范的过程中再次对概念进行讲解,并直观的示范如何改变同一色相的明度与纯度,示范的重点在于明度与纯度的变化方式。教师示范是美术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整合,因而教师的示范可以对学生的实践练习起到指引作用。示范结束后要把教师范画撤掉,防止学生出现临摹的现象,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进行实践创作,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师示范结束后,可以再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以此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开拓学生思维的同时,也是在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学生在课堂作业上需要或是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增强学生的信心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表现自我。

    (2)学生实践。学生在自己的绘图本上运用色彩创造表现,学生可以选择某种景象或者物体,把对它们的感受通过改变其色相、明度、纯度进行表达。一幅作品中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色相,在同一种色相中要有纯度或明度的变化。在学生实践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将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式提示给全班学生,可以有效避免同一问题重复出现。

    (3)课堂评价。评价可以分为学生互评与教师讲评两部分。学生互评中将学生分为3-4组,由学生们在每组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几幅作品,将选出的作品进行集中展示,请同学介绍绘画思路。按照画中是否有明度、纯度变化以及如何变化两方面进行讲评。教师讲评要按照画中明度、纯度变化以及通过这些变化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两方面进行讲评,通过教师的讲评,再次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加深理解。在讲评后的课堂总结中教师再次提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鼓励学生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多多观察身边的色彩,可以在日后的绘画中运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本节课以色相、纯度、明度的改变为基础欣赏、感受、体验色彩,对于评价的标准不应只停留在美术的技法层面。主要的目的是在于唤起学生对于色彩的情感反应,以及能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色彩尝试表现,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不同的意见。尊重学生个性,从学生学习态度、个性展现、创新能力等角度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宋立秋.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分析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20(01):172-173.

    [2] 张颖.中国传统色彩的教学思考[J].科技资讯,2018(23):186-187.

    [3] 朱明弢.美术色彩教学的方法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9(S1):147-149.

    [4] 陈春娱.文化素质教育在色彩教学中的体现[J].美与时代(下),2019(01):134-13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2: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