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乌托邦》和《西游记》文学创作的相似之处 |
范文 | 程泽楷 摘要: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乌托邦》和《西游记》进行了大量探讨与研究,但都是单独对其进行阐述与分析。这两本风格迥异、讲述故事截然不同的著作,我通过认真欣赏和品鉴,发现它们有相似之处。我的这篇文章主要分析这两部著作的相似之处,从中可以看出公元十五、十六世纪的东西方文化中蕴涵着的闪光思维和永恒价值。 关键词:《乌托邦》;《西游记》;相似之处;批判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02-289 《乌托邦》的作者,托马斯·莫尔( Thomas More , 1478年—1535年)是英国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其思想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有重要影响。《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约1500—1583年)写的一部优秀神魔小说,其塑造的艺术形象已经深入到中国的千家万户,对中国文学以及中国人民的社會心理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这两部著作的作者都生活在公元十五、十六世纪,那个时候,由于新航路没有开辟,世界之间的联系还不是十分密切,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从来没有任何交往的两位伟大文学大师,书写了两本风格迥异、讲述故事截然不同的著作。我通过认真欣赏和品鉴这两本书,发现它们却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先贤们对其生活的现实社会有着相似的理解。 《西游记》这本书,在其讲述的那些扑朔迷离的神魔故事下,隐藏着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抨击。吴承恩生活的明代,当时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日益衰落,统治阶级政治日益黑暗,生活奢侈享乐,百姓深受其害、生活困苦。 吴承恩生活的年代,主要是明朝嘉靖皇帝统治时期,嘉靖皇帝迷信道教、贪恋长生不老之术,不理朝政,不问政事。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大奸臣严嵩父子把持朝政长达30多年之久。《西游记》中塑造了众多的昏庸贪婪,荒淫残暴的封建帝王,如,玉皇大帝的自私冷漠、不分善恶、昏庸暴戾;车迟国国王将道教奉为国教,宠幸妖怪,弄得国家民不聊生;丘比国的国王封狐狸精为美后,尊白鹿精为国丈,为了长生不老,居然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做药引等。作者将这些帝王的丑恶形象赤裸裸的写进了书中,正是影射了当时大明王朝昏聩的嘉靖皇帝形象。 当时的明王朝,由于最高统治者昏聩无能、不理朝政,上梁不正下梁歪,于是就出现了中央朝廷奸臣当道,地方各级官吏为非作歹,以权谋私,欺压基层百姓。这种上下沆瀣一气,官官相护的社会现实,在《西游记》中有非常明确的反映。 《西游记》中描写的那些下界为妖的怪物,其背后往往有强大的势力支撑,有仙佛背景,这些妖怪多为天上各大首领级神仙的部下,如观音菩萨河中的鲤鱼精;文殊菩萨坐骑“青毛狮怪”;救苦天尊座骑“九头狮精”;嫦娥手下的白玉兔化身天竺国的公主,等等。《西游记》中记述的妖怪——黄眉大王,他假冒西游记中最高领导人如来佛祖,侵占山头,虚设小雷音寺诱使唐僧师徒上当,竟然妄想要取代唐僧去西天取经。为什么黄眉大王如此大胆呢,如来佛后来为何又不问其罪呢?黄眉大王这妖怪之所以胆大妄为,只因他背后的主人是东来佛祖笑和尚即弥勒佛。黄眉大王,原本是弥勒佛身边敲磬的童子,私自下凡,独占一山,自封为王。 这些有仙佛背景,下界为妖的怪物,它们凶狠、阴险、淫恶,是当时明王朝地方黑暗邪恶势力的化身和代表。作者写他们欺压百姓、作恶多端,正是反映了地方基层官吏仗势欺人,以权谋私。这些妖魔鬼怪,最后被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这一英雄形象打倒消灭从而命丧黄泉,或者被降服,老巢被毁,孙悟空与妖魔鬼怪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故事反映了,以作者为代表的中国劳苦大众,对封建势力的憎恶,坚决与社会上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并且预示了其必将灭亡的最终命运。 正如吴承恩本人说的:“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这话的意思是,我的书名义上写的是妖魔鬼怪的书,实际上是通过鬼怪来反映人世间的沧桑变化、奇异故事,也有借鉴和规劝的寓意在里面。 在托马斯·莫尔生活的时代,英国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掀起了圈地运动,把农民从土地上强行赶走,农民居住的房屋也被强行拆除,农民失去土地,失去生活的来源,成为流民。因此农民起义不断爆发,结果均遭到政府的残酷镇压,十多万农民被判处绞刑。资本家将圏占的土地用来养羊,发展羊毛纺织业而获得了巨额财富。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英国资本家发财致富的道路,就是农民的流亡之路、血泪之路。 托马斯·莫尔看到了圈地运动中农民的悲惨,资本家的贪婪,于是在《乌托邦》这本书中写道:“绵羊本来是很驯服的,所欲无多,现在它们却变得很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接着,莫尔在书中分析了圈地运动产生的原因,那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度,而国家就是保护有钱人利益的工具,国家的法律就是帮助有资产人奴役劳动者。“私有制导致最珍贵的东西落到最坏的人手里,极少数人瓜分了所有的财富,大部分人则在生存线上挣扎。”一方面社会上的贵族和富人挥金如土、穷奢极欲,而另一方面穷苦老百姓失去家园,饥肠辘辘,这种社会现实是极其丑恶的。“任何地方私有制存在,所有的人凭现金价值衡量所有的事物,那么,一个国家就难以有正义和繁荣。”莫尔在书得出这样的结论“我深信,如不彻底废除私有制,产品不可能公平分配,人类不可能获得幸福。” 莫尔在《乌托邦》中,正是基于对广大劳苦大众的无限同情,设想了一个理想的未来社会一一乌托邦社会。这里没有私有财产,土地都是公有的,生产工具也是由国家提供的,所有适龄男女都要参加劳作,这里没有寄生虫,每个人都必须用自己的双手为社会创造财富。财产是公有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由于人人劳动,社会财富极大丰富,大家按需分配,不许占有超出自己实际需要的社会资源。由此可见,莫尔描绘的乌托邦美好社会,是一个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正是其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现实的结果。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采用神话的形式,借喻和暗喻当时的现实社会。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以写实的笔法,把现实社会的丑恶昭示出来。二者都大胆地对非人道的社会现实秩序进行批判,对社会罪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都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精神痛苦,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歌颂了社会上受压迫阶层勇敢和无畏的斗争精神。这两部著作可以说,就其艺术风格而言,都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文学是社会现实在文学家笔下的反映。文学通过对当前社会现实进行批判,从而鼓励当时的有识之士质疑现行制度,重视改革的必要性,引起当时人,也会引发后人的深刻思考,这恰恰是文学创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 ,出版时间:2005年。 2、吴承恩,《西游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0年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