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注内心 感化疏导 |
范文 | 黄艳丽 唐昌芹 关键词:小学数学;运算;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02-392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真正意义的教育过程,就是情感引起共鸣的过程。教育转化、特别是后进生转化工作,应当坚持感化疏导的原则。感化疏导,就是指教育者采取一定的方法,引起受教育者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向教育者所希望的方向转化和发展。 在坚持感化疏导原则对后进生进行转化的教育实践中,要处理和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情疏导应以尊重和理解为基础。 班主任首先要爱学生,关心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去爱,他们就能感觉到你的爱,让学生在一个充满爱的班级里学习是一种快乐,学生于无形之中便能进步,便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早些时候有幸参加了泰山区班主任培训,其间有一个案例,“比抓小偷更重要”让我感触很多,情节大概是这样:一位同学拿了本班同学的一本字典,班主任通过其智慧,找出原因真相,但他并没有揭穿这名拿字典的同学,而是给丢字典的同学买了一本,说是找到了,因为这名拿字典的同学没有能力买,而又好学,才去偷的“正是这一途径,班主任通过自己的人格心灵之门叩开了学生的心扉,没有指责,批评,只有无尽的爱。多年之后,这名班主任收到了来自远方一名大学生(也就是偷字典的同学)寄来的一本字典及感谢信。班主任用他真挚的爱唤起学生的尊严,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刻薄的指责,而是自己爱的行动,尊重,理解,唤起思想的共鸣,他的关爱是成功的。值得我们去借鉴。 恰巧,在我班发生了一件事,现在想来还记忆犹新,有一年冬天,临近寒假时,校长找到我,让我调查我们班一名叫张豪的学生,说他经常去敲诈学生的钱。我简直不敢相信,他是班级里几乎是最矮的,活泼可爱的一个小男孩,怎么会呢?但是事实摆在我面前,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不及时解决,让其继续发展,后果会不堪设想。我反复思考,再三考虑后,终于耐心地把他叫到跟前,仔细地询问事情的经过。在我和蔼关心地询问下,我终于明白了他的家境。原来,他的父母经常吵架,而且正在办理离婚手续。他在父母的争吵声中,内心非常痛苦,由于父母长期的不关注,加上攀比心理,他才有了这样的行为。我庆幸发现得及时,一切还可挽回。我绞尽脑汁,终于找到了处理方案。我先是在领导的帮助下,让他知道了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为了让他更好地反省自己,我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让他每天写一篇成长日记,每天收集一条名人名言,每天做20个俯卧撑。我积极地审批他的日记,每一次都写一些激励的话语,没有歧视,没有冷落,多了关心,多了交流与沟通。加上与家长达成了协议,使他也得到了家长的关心与关爱。半年的时间下来,他真的是在一点一滴地进步,课间又看到他活泼的身影,听到他爽朗的笑声;运动场上看到了他拼搏的身影;劳动中,看到了他任劳任怨的身影;活动中,他乐于助人的身影……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其他的任课老师也说”张毫变了“,原来不交作业的孩子,作业不但能交了,而且很工整。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张毫正向我们走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一个孩子?正确对待错误,让其转化为学生成长中的动力,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二、感化疏导应以情为先、以导为本,辨证处理好感化和疏导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以人为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是有思维、有感情的,这就要求感化疏导的立足点首先在于感化,即教师对后进生首先要有真挚的情感和爱心。在学校生活中,由于后进生经常受到来自周围人们的讥讽和冷眼,因而他们比较孤独和自卑,对他人存有戒备心理和敌意。鉴此,转化后进生首先就应该从关心、尊重他们入手,以真情去叩开他们闭锁的心扉,用爱心去融化他们心灵的冰冻。只有这样,师生间才能消除对立情绪,互相建立亲近感,达到彼此心理和感情的沟通。唯有如此,他们对老师的话才能听得进、想得通,才会愉快地接受老师提出的要求,为转化和引导创造条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真情和爱心是对后进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前提和载体。 感化的目的,在于对后进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我们知道,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支配下进行的,后进生亦然。要使他们克服不良行为,仅仅动之以情是不够的,它仅是转化的前提条件。我们还必须要在情感作用的基础上导之以行,即针对支配他们不良行为的思想根源,通过启发、引导和各种实践活动,把他们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从而最终实现转化。例如,学生吴某,初二时转学到我班。由于在原校时认为老师爱向家长“告状”,使他常受皮肉之苦,因而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处处与老师唱反调,学习、纪律一落千丈。来到我班后,对老师仍持戒备心理,学习情绪也较低落。为转变该生不良心理,激发上进精神,我利用他爱好体育的特长,让他每天来约我一同早锻炼。在锻炼和接触过程中,该生对我逐渐由相近、相亲到相知,最后几乎无话不说。在心理相容、情感沟通的基础上,我适时地、客观中肯地对其引导和教育。在我的感化和引导下,该生逐渐转变,各方面进步很大。 所以,感化和疏导是紧密相联的辩证统一体,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两方面中,感化是前提,但最终必须体现和落脚到后者——“疏导”上来,否则,感化就失去了意义。实践中,我们要处理好二者关系,不能顾此失彼。 三、感化疏导应持之以恒、把握关键,同时要正确对待后进生的反复。 感化疏导必须要有耐心和恒心,应当始终坚持以父母之心、老师之情去感化和教育学生,万不可采取虚伪的或实用主义的态度,否则会给学生以上当的感觉,从而产生愤懑和对立情绪。另外,转化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善于把握转化的最佳时机。因为每一个学生的转好或转坏,事实上都有一个契机,他们在认识事物时也有一个“飞跃”的关键时刻。是否善于抓住学生认识发展过程中的这一契机和关键时刻,直接关系着转化工作的效果。 还有,后进生在转化过程中难免反复,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因为:首先,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本身来看,其发展还相当不成熟、不稳定,在情感和意志的结构上还存在着矛盾,这就使得他们可能会因一时的成功而妄自尊大、骄做自满,也可能为一时的失败而妄自菲薄、垂头丧气,因而容易动摇反复。其次,从学生所处的客观环境来看,由于他们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的局限,社会上的一些消极现象和腐朽思想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使他们对不良道德行为的认知和接受产生“合理感”,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困惑和怀疑,从而重蹈覆辙。在转化实践中,社会不良影响往往是造成转化工作挫折反复的主要原因。所以,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和挫折并不奇怪,关键是教师要认真分析和找出出现反复的原因,及时解决后进生还存在的思想问题,消除影响转化的不良诱因,为后进生健康道德心理的发展和不良行为的转变,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以上是我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一些做法,尽管很浅薄,但我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班主任要用无私的爱来管理学生,约束学生,激励学生。让孩子们觉得班级就是一个温暖的家,每个同学都是不可或缺的”家庭成员“,每天他们快乐地生活,愉快地学习。为了这个”家“美好的明天,不遗余力地付出;为了他们每个人心中的梦想,不畏困难地前行。而当身边有人需要帮助时,他们可以慷慨地相助。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今天,我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明天我依然会为此而奋斗——让爱为班主任工作导航!让我们真正从心里爱每个孩子,潜心研究每个孩子,用心关注他们的成長吧!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