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
范文 | 吴菜书 摘要: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德育教育功能。广大教育者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从教材中汲取德育内容,通过育德于教的方式,有效开展小学生语文德育教育工作,在阅读、写作等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德育知识,为小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做好指引工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6-100 引言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途径,需要在让学生具备各类基础性知识和思想的情况下,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了解需要形成的思想体系,同时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提高对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身的使命感,让学生的“三观”得以重建、人格获得健全。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构建小学语文德育课堂 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加强德育水平是语文教育的基石,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能有足够的热情进行学习,不仅加强了知识的积累,也提升了自身素质。学习篇幅较长的课文时,教师的课前引导可以是一个谜语、一个传奇故事或者是一个科学现象,例如,在学习课文《丑小鸭》时,可以先写出一个关于小鸭子的谜语:头上没帽子,全身白袍子,说话伸脖子,走路摆架子。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教师可以先讲述雷锋生前的先进事迹,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达到建立德育课堂的目的。 二、设定教学情境,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情景教学是让学生进入主人公的生活环境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仅是简单的理解,而且是情感的升华。这些情感是对学生德育培养的基础,也是立德树人教育的体现。例如,在学习我国世界遗产的时候,因为学生对长城、颐和园和秦兵马俑的了解有深有浅,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圖片的方式,化身为导游,带学生领略它们的风貌;学生也转变为游客的角色,通过教师的全方面解说,产生不同的感受。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感受到世界遗产的壮观、古人的智慧,教师由此指出,我们要懂得保护这些遗产,外出游玩时也要注意个人的行为,做一个讲文明有礼貌的人。 三、设置竞争机制,增加学习动力 在学习时,教师可以适当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设置小型的比赛,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学习数学乘法表时,要求学生会背诵,教师可以让最先记住的学生来找教师背诵,前十名给予奖励,还可以两人一组,互相提问,赢了的人继续分组参加竞赛,最后剩下的一人为冠军,给予学习小达人称号。这种活动会给学生很强的心理暗示,使他们不断督促自己,保证背诵质量的同时,提升了学习速度,实现了高质量的学习。另外,在竞争中,学生还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可以更好地学习别人的优点,有利于小学生自身品德的养成。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影响。首先,应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比如对于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做到不放弃,并且从学生角度进行讲解,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讲授《小儿垂钓》时,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不到位,所以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其翻译出来,也就不能很好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不应对其进行批评,而是通过耐心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小学生不具有很好的自制能力,教师要进行适当引导和教育,不可以严厉批评,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还要和学生共同分享喜悦,承担失败的后果。例如,在班级拔河比赛中,教师应告诉学生要学会团结,比赛前和学生共同学习拔河技巧,共同进行拔河训练。如果比赛赢了,就对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认识到有努力就会有回报;如果输掉了比赛,则要安慰学生的心情,告诉学生失败是成功之母,掌握技巧,加强练习,下次会赢回来的,尽力就好,不要灰心,不要气馁。 五、让德育出现在学生的周围 孟母三迁让我们知道了环境的重要性。德育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在我们生活中都有体现,想让学生把握德育的观念,就应以周边事例为例,这样会更生动形象,简单易懂。例如,在讲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时,可以通过小组学习进行理解,分组教学会使学生互帮互助,这样,每一个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同学都是你的老师,小组成员互相学习,也能达到共同进步。又如,在讲解《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可借助自己身边的小事来理解。班级中每天都有值日生,可以让你在干净整洁的教室里学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不是应该感谢他们?当你想随手扔垃圾时,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值日生的辛苦?从而把垃圾自觉地扔到垃圾箱。 六、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渗透德育内容应注重文化内涵,深入剖析语文学科的文化内容,提取其中的文化元素,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获得德育思想。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文化导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语文的文化元素,从传统文化内容入手,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元素,渗透德育思想,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德育效果,实现育德于教。以《讲民间故事》口语交际为例,在课前应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寻找一些小故事,但要求学习小组选择的故事既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如孔融让梨、卧冰求鲤等故事都带有丰富的内涵,又要有一定的趣味性,难度尽量低。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流畅地进行表达,在细节方面如何进行描述,故事讲解完要说明从这个故事中学习到了哪些道理。学生在搜集、整理和表达时,必然需要对故事的内涵进行详细了解,而故事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化的引导,帮助学生从故事中找到德育思想,这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将语文与德育融合在一起,实现育德于教的效果,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和德育教育的特点,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德育效果,为小学生的成长做好充分的指引工作。 参考文献 [1] 杨兴德《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留守儿童进行德育渗透》,《课程教育研究》2019 年第 32 期。 [2] 常世明《新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教学策略探究》,《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 年第 8 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