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解题技巧探析 |
范文 | 覃怀英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综合型学科,涉及多个方面的知识,所以小学数学题目难度较大,要想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教师在解题中需要合理应用适合的解题技巧。基于此,本文以解题技巧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在小学数学解题中应用解题技巧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解题技巧在小学数学解题中应用的有效措施,希望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数形结合;小学数学;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6-173 引言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题目错误,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策略是十分有必要的。数学学习不只是对不同数字符号的运算,更是能够将不同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将不同的数字等信息转换在图形中体现。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深刻地明白数形结合教学在数学题目的分析和解决中渗透的重要意义。 一、解题技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数形结合为学生掌握数形转换思想打下了基础。由于学生接触到的数学知识有限,不能将教师口中提到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等专业的数学名词进行有效理解,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感到思维能力有限而无法进行程度较深的思考。另外,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较低,对教学内容没有较高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导致学生在课堂中与整个课堂环境脱节,私下里忙自己的事情、玩自己的游戏,这样对和谐课堂环境的形成和个人知识能力的提高都是不利的。 (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视程度,难免会过多地重视数学成绩,这对学生掌握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之间的联系是不利的。一些教师不能充分地意识到小学低段数学中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意义,认为此阶段小学生只需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而具有一定理解力和学习难度的数学思想在高年级更合适。这种想法无疑存在很大的主观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范围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来确定,而不是凭个人的感觉和学生的实际要求。因此,在小学低段数学中初步掌握数形结合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也为学生本身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捷径。 二、小学数学解题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图文的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小学生识字数量有限,图文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数学练习过程中也能更充分地感悟题目的含义。通过惟妙惟肖的图形,在数学练习中甚至不需要文字的提醒,学生就能明白图形所代表的题目的意思。 例如,在“十以内的加减法”的学习中,通常以水果或生活中常见的小物件作为题目中图形的主要因素,題目左边放了一堆水果,右面也放了一堆水果,大括号将这两堆水果合在一起,以问号来表示题目的要求是计算这里共有多少水果。学生通过图形的提示,很自然地能够明白题目的含义是明确左边水果的数量和右边一堆水果的数量,通过十以内加法的知识求出题目的答案。这样的图文结合的题目能够加强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 (二)所说的数形结合,从狭义层面来说,就是教师利用绘制图形的方式,对数学的数字化概念,以及理论化概念进行表示。这种图形表示的教学模式,可以使数学的理论知识有一个清晰直观的展示。当然,任何一门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可以追本溯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与数学相关的知识。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生活性质的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教学,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助力学生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以《表内乘法》为例,小明的妈妈带着小明去超市购物,小明买了6根铅笔,每根铅笔的单价为2元,2个算数本,每个算数本的单价为1元,那么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本内容涉及了表内乘法的运用。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形来解答本算数问题,首先可以画出6排铅笔,每排有一个铅笔,每一个铅笔的后面写上2元,然后首先引导学生利用加法,在图形上以2+2+2+2+2+2的方式以此叠加最后得出答案12,进而引导学生计算2×6=12。而对于算数本的价格,也是运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将算数本画成2排,每排1个算数本,进而得出1+1=2,2×1=1的结果。由此现象可以看出,比如算式2×6,就是2增加了6倍,但是也可以说成是6个2连加。乘法类似加法,都是数字的叠加,但乘法又与加法有着一定的区别。 (三)准确找到方式,迅速计算 多数小学生在解答某些数学计算题的过程中,都认为题目非常简单,然而想要迅速得出准确答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若要想短时间内准确得出题目的答案,找到正确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解答计算题时,必须要认真观察题目,看这些题目与学习过的简便计算方式是否相符。比如,在这道题目中“计算2.26×(100+2)和3.34×3.5+3.34×6.5的值”,学生可以利用定律,在最短时间得出准确的答案,然而只要简单变化题目,学生就无法灵活运用定律,如,“计算3.52×7和3.68×4.2+0.368×420的值”,由于该道题目与定律不相符,所以需要进行适当改动才可以运用。如何才可以使学生迅速发现适合的定律呢?第一,必须要明确哪些题型适应哪些定律,比如,乘法结合律,通常仅仅在同级运算中使用;乘法分配律通常在乘法和加法混合运算中使用,并且想要合理运用定律,算式应当是两步或者超过两步的计算。比如,3.52×98要使用定律,结合所掌握的知识,98和100之间只相差一个数字,这样就能变成3.52×(100-2),与乘法分配律相符。又比如,3.68×4.2+0.368×420这道题,首先学生应当观察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都不适用于这道题,而且其形式与乘法分配律形式是较为相似的,认真观察算式,容易得出,只要将原算式的0.368改成3.68,再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将原式改成:3.68×4.2+3.68×42。这样在计算该道题时直接采用定律,就可以准确算出结果。此外,简便计算方式是非常多的,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善于总结这些方法,进而缩短计算时间,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率。 结论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在解题中不能随便采用解题方法,而是应该科学运用解题技巧。每道数学题目的题型都是不同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选择解题技巧时,必须要认真观察题目,根据题目已知条件,得出解题思路,这样可以使学生快速解答问题,这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赵兴成.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解题中的常见错因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9(16):128. [2]刘彬.浅析小学数学解题错误原因及对策[A].教育理论研究(第十辑)[C].重庆: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 [3]杨春雷.关于提升小学生数学解题技巧的几点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03):21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