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乡土资源在乡村小学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探析
范文

    宋成荣

    摘要:乡土资源不仅有着陶冶学生情操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关键价值,更是位于乡村地区小学的教学根基。然而,这一教育资源在许多乡村小学教学中并未受到充分重视,乡土文化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中并未凸显,导致乡土文化处在整个文化的边缘地位。为了保护好我国的乡土文化,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为了发挥出乡土资源对教育教学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主要针对乡土资源在乡村小学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展开深入探析。

    关键词:乡土资源;乡村小学;教学;开发;运用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6-376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其认为社会生活便是最好的教育素材,同时教师的教育教学也要顺应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1]。因此,乡村小学教学需要对乡村生活高度关注,尤其是乡村地区蕴含着丰富的乡土资源,可充分开发与利用,打造特色校本课程,形成乡村小学特色化教育,而这不仅仅是对陶行知教育理念的践行,更是对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响应。基于此,本文将重点针对乡土资源在乡村小学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为提高乡村小学办学效益、开创乡村小学教育新局面提供可用参考。

    一、乡土资源在乡村小学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现状

    在当前新课改革背景下,乡村地区小学的课程改革遭遇一定瓶颈,很大原因在于资源匮乏以及课程资源开发受限。之所以乡村小学在开发与运用课程资源会出现众多问题,主要是因为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还是教育思想观念,乡村地区小学都要比城市小学稍显滞后[2]。然而,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來看,乡村地区有着城市地区无法比拟的丰富乡土资源,同时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民俗文化资源,还有大量可供课程开发的生产劳动资源。但从现状来看,这些丰富的乡土资源并未受到重视,更谈不上开发与运用,所以会导致乡村地区新课改进展缓慢。实际上,身处在丰富乡土资源的乡村小学,在课程开发中能够省去更多成本,同时乡村学生也能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乡土资源与乡土文化,但由于大部分乡村教师并未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念以及各地教育政策支持力度有所不同,导致乡村地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没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乡村小学教学中开发与运用乡土资源的重要意义

    乡村小学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乡土资源的挖掘与运用,将其中能够用作教育的素材尽可能地纳入到课程开发体系当中,此举能够更好地凸显出乡土资源的特色。从意义层面来看,乡村小学教学中开发与运用乡土资源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拓展课程资源

    乡土文化属于地区专属文化,是一种长期生活在特定自然环境下的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创造出的极具当地特色的文化形态。而乡村小学教学活动均为特定环境下开展的活动,或多或少与当地环境产生显性或隐性的联系。每一位教师与当地学生作为乡村环境中的一员,都是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对他们的行为、思维存在深远影响。所以,乡土资源理应成为乡村小学课程开发中不可忽视的资源。

    (二)传承乡土文化

    将乡土文化融入到乡村小学课程开发中,对于传承乡土文化而言意义重大。在过去单一化的课程体系中,乡村小学的教学课程主要参照国家规范,所以教育教学活动与乡土文化彼此脱节,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评价不够深入与真实,严重制约了学生社会化发展[3]。而将乡土文化与乡村小学课程体系相融,不仅助力乡村小学跳脱出来单一化的国家规范课程体系,有了课程开发的自主权,而且也深刻了乡村小学生对“社会”这一抽象概念的认知,将该概念具象到了“乡土”之中。学校通过对乡土文化进行开发和运用,认真优选与加工处理,创新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一定能够调动乡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传承乡土文化的目的。

    (三)提升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一所学校不可或缺的工作,校园文化也代表着学校的办学理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是学校的内涵象征,同时也能从其中反映出当地文化特色。所以,在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融入乡土资源,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知识视野,而且能够汲取乡土文化中的“养分”,实现提升校园文化的效果。

    (四)发展学生个性

    对乡土资源进行开发与运用,能够引导学生对校外文化现象与社会时事问题保持关注,提高他们对乡土文化的认识。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对乡土文化亲身体验与实践,提出切实可行的文化传承建议,不仅能够开发出极具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同时也能助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乡村小学教学中开发与运用乡土资源的有效策略

    在乡村小学教学中开发与运用乡土资源,切记不能为了开发而开发,一定要确保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经过统筹规划之后科学开发与运用。当然,对本地乡土文化的传承并非固执地因循守旧,还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在坚守内在文化精髓的同时,改变其外在形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乡村小学教学活动[4]。所以说,开发与运用乡土资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中活动更好发展,切忌本末倒置,因此需要学校、社会、政府通力合作,进行科学规划,采取有效策略。

    (一)因地制宜,开展人文教育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人文特征,特别是处在不同的地区的乡村,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民风习俗、社会现状等,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乡村小学教学在开发与运用乡土资源时,一定要立足本土实情,对乡村学生所熟悉的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保证体现地方特色,并且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既不可直接将乡土资源挪用过来,也不能不顾地区实际而照搬其他地区的资源,意味着乡土资源开发人员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这样才能开展极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教育[5]。比如,青岛的街道与我国其他很多城市的街道有着很大区别,其并非纵横交错式,而是沿着海岸线或顺应山势修建而成,有着非常鲜明的绵延曲折特点,这也正是青岛街道的独特之处。此外,青岛的路名也非常有特色,由于历史上青岛曾是德国与日本的租界,因此许多老街会有多个路名,游走在这些老街上,还能看到众多参天大树与极具异域风情的老别墅,凸显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将这些极具乡土气息的文化因地制宜地融入到乡村小学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够让孩子们知晓这段历史,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实现自然人文教育。

    (二)就地取材,开展本真教育

    相较于城市小学而言,乡村小学一般在校园建设经费场面捉襟见肘,所以很多学校的硬件设施比较欠缺。而通过就地取材地对乡土资源进行开发与运用,显著作用就在于能够为乡村小学节约教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产出。当然,这只是其中一项小作用,开发乡土资源最主要的价值在于最大限度运用本土资源的教育价值,让教育融入生活、回归本真。所谓就地取材,意味着对乡土资源的开发需要充分运用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比如乡村小学的体育教学并不一定要有城市小学一样的塑胶跑道、游泳館、篮球馆等,可借助于乡村地区天然的池塘、田野等场所进行,当然是要做好必要的安全处理才行,这样只要能让学生拥有锻炼身体的场所便能达到体育教育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或游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游乐中锻炼身体,也能将民间传统文化发扬光大[6]。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够学习到最真实的生活技能,跳脱出灌输式教育模式的“怪圈”,实现知识学习与经验汲取的有效结合。

    (三)遵循规律,探索适宜教育

    乡土资源在乡村小学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一定要注重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握这类思想文化精华,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先进的教学技术予以渗透,从而优化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让乡村小学的办学方向更加明晰,实现乡土资源开发与运用的特色化与现代化。对于乡土资源的开发,一定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层次、接受能力、认知水平、兴趣喜好等等,只有充分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才能发挥出乡土资源的教育作用。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于为不同阶段的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帮助,促使其成年之后能够在意志、情感、思维等层面发展成熟,而乡土资源的教育作用则在于教师依托当地文化为载体去启发学生的感官,促使其能够对自己有更加正确的认识,逐步打开其内在精神生命,通过适宜教育为乡村小学的学生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

    (四)借助资源,打造生活教育

    目前有许多乡村小学在教育导向方面出现偏差,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会放弃部门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教育,而在语数外这类偏知识性的学科上苦下功夫,这种过于功利性的教育实际上有悖于学生的成长规律。尤其是小学阶段,更要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所以需要开展更多的室外活动,如在体育课上锻炼身体;在音乐课上享受韵律美感;在美术课上发现美与创造美;在科学课上探究物理世界的神奇。在资源贫瘠的乡村小学中,更需要重视学生精神世界的富足,所以立足学生视角来看,生活化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带着已有经验展开探索,能够在课堂上自主思考与实践,在熟悉的乡村环境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在生活化教育中,也能够有效破除乡村学生的文化自卑,进而从内心深处对本土文化产生认同。

    具体来讲,借助于乡土资源打造的生活化教育教学活动,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均是他们感到亲切的内容,比如一望无际的田野、风吹荡漾的麦田,都会让生长于此的学生情不自禁地感慨,既敬佩辛勤劳作其中的农民,又心生同情,极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乡土之情。开展生活化教育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导学生重新认识乡村的过程,更是学生乡土之情得以升华的过程,因为本土的历史文化、建筑遗迹、民俗风情,均已在他们身上烙下印记,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会慢慢体会到家乡的可爱之处,在亲身体验之下融入家乡、感受家乡,认识到传承本土文化是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7]。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小学教学活动中加强对乡土资源的开发与运用,能够将乡土文化渗透于乡村学生的心中,影响他们的思维品质,进而内化为乡村学生的一种独有情感特质。综合上述探析可知,对乡土资源的教育价值进行开发与运用,是对乡村文化的认同,通过因地制宜的人文教育、就地取材的本真教育以及遵循规律的适宜教育,能够让乡村小学生感受到自己所生活场域的美好,对自己的养育之地有更正确的认知且产生浓厚情感,这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作为乡村小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重视对乡土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利用好乡土资源的优势,开发农村乡土课程尤为迫切。

    参考文献

    [1]王淑霞,任兴旺,蒲岳山.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优化农村小学作文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75-75.

    [2]孙刚成,拓丹丹.乡土资源在乡村小学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及问题分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01):65-69.

    [3]张春风.基于乡土资源的小学中高年级主题作文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4]蒲岳山,王淑霞,任兴旺.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0(01):125-125.

    [5]孙刚成,拓丹丹,拓巧云.乡土资源在乡村学校教学中的价值和应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1(05):144-148.

    [6]秦晓月.乡土资源在美术教学中运用的优势及作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5(6):72-73..

    [7]曾发竹.关于乡土资源融入可郎小学高段习作教学的研究[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18.

    课题信息: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 题 名 称《农村乡土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课题批准号 QJK135DE75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5: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