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
范文 | 周秀芳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目标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制订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围绕这三方面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展开数学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即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德育思想,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到德育教育。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角度,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7-038 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的教学内容必须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也要突出数学这一学科的本质特征。 数学的思维和方法是数学学科的重要学习内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比数学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思维和方法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必须要先于学生知道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的来龙去脉, 以便在课堂上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其渗透给学生,这其实更是数学素养形成的重要体现,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离不开德育教育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深耕教材内容,挖掘德育隐性资源 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只有少部分是明显的德育教育内容,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完全掌握教材,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读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资源。教师要有德育隐形资源开发视角,从教材的一句话、一个例题、一个配图深挖下去,探寻其中蕴含的德育教育价值,配合科学合理的数学活动策略,把这些隐性资源一一呈现给学生,丰富数学课堂德育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德育内容感性认知。 小学数学教材编排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同一德育资源可能蕴含在不同学段教材内容中,需要教师加以挖掘和整合。例如,低学段“认识钟表”和“认识时间”的相关知识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时间,对时间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确定的认识和了解,主要是为了“明理”;三年级的“时、分、秒”中,教师通过创设倒计时的情境,引出相应的数学概念,让学生初步建立时、分和秒的整体认知,并亲身体验时间的流逝,从中体会时间的可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进一步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从每分每秒做起。四年级“烙饼”问题上,借助“煮鸡蛋”和“烙饼”的策略分析,使学生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形成解决问题寻求最佳方案的意识,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比较等活动,寻找规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及在学习和生活中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在教材与隐性德育资源的结合过程,也是教师对教材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能帮助教师把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得更加丰满,有血有肉,也有利于教师为学生层层递进的呈现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和思维脉络,做到德育内容的有机渗透,构建完整、合理的数学德育教育结构,达到德育教育的目标。 二、挖掘课外素材,宣扬爱国热情 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涉及,虽然受限于课本的篇幅问题不能够展开来表达,但是也对于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拓展延伸。教师可以通过根据这样的路线,进行适当的课外活动,通过不断挖掘课外素材让学生们完成对于国家历史文化的积累,从而形成国家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这种方式也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德育教学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也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层次培养。 在进行《数据的表示和分析》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给出学生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各界关于时间节点的变化数据,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总结归纳描绘数据的表格统计图等,让学生在灵活运用数据统计的手段之外,还能够切身实地地领会到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和伟大成就,从而增加学生对于国家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三、创新作业设计,增设德育实践活动 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必备环节,通过及时的作业跟踪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把握学生存在的知识缺陷和认知短板,强化学生数学学习印象。教师有意识地在数学课后作业中渗透德育要素,以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活动创新作业内容,巩固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效果的同时,为学生直观感知德育内容,塑造价值观念提供优秀的德育学习平台,帮助學生获得更加深刻的德育学习体验。 德育实践活动不能独立于数学知识之外,教师要立足每个课时实际教学内容,有目的的筛选德育实践活动主题,使其与数学知识有机融合到一起。例如,“亿以内数的认识”相关知识教学时,学生对这些“大数”无疑是抱有一定畏难心理的。为了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教师课后作业设置中,挑选了“国土面积”“自然资源”“水资源保护”“经济发展”等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选主题,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搜集相关数据信息。开放性的课后实践主题为各种“大数”赋予了鲜活的具体意义,学生的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热情更为高涨,极大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而且这些活动课题涵盖了国土意识、环境保护、民族自豪感等不同维度的德育内容,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在各个数据的分析统计中,得到不同的情感教育。 结论 数学的教学,学生学会知识是一个目的,但还有更重要的目的,即学生要学会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和数学精神,并能将其运用到平时的生活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情操和数学文化修养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学生从中能深刻的感受到数学不仅是一门工具, 它更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要素。 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数学的学科特点采取恰当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价值与策略[J].吉林教育,2020(19):61-62. [2]马海霞.小学数学课堂中感恩励志教育开展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0(20):32-33. [3]李敬礼.以数学导思 以数学育人——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读写算,2020(15):162. [4]姜苗.让德育之花在数学课堂上绚丽绽放——浅谈小学低年级段数学教学与德育的渗透[J].新智慧,2020(14):4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