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探究性学习在初高中数学衔接阶段的运用
范文

    闫应同

    摘要:在初高中数学衔接阶段,运用探究性学习,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本文着重分析当前如何更好地运用探究性学习法,包括运用联想与类比等方法,创设探究式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促进学生去自主思考,从而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提升自身的数学水平。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初高中衔接;数学;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7-274

    初中到高中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衔接点,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最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而数学作为初高中学生所要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认为,在初高中数学衔接阶段,运用探究性学习,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本文,笔者针对在初高中数学衔接阶段如何更好地运用探究性学习法作了一些探讨。

    一、探究性学习在初高中数学衔接阶段应用的意义

    顾名思义,探究性学习法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对象,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探究式学习法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学习方法,摆脱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重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函数概念、二次函数、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到了高中,这些知识点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的在初中成立的结论到高中反而可能不成立。高中数学较初中更加抽象,应用更加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生搬硬套中。因此,在初高中数学衔接阶段,教师通过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比如,在教学”复数”的相关知识时,由于复数是在初中所学的实数上拓展而来的,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高中的”复数”与初中所学”实数”之间的异同点,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强化学生对复数的认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数理逻辑能力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同时这项能力也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基础能力。因此运用探究性学习法,是需要一定的数理逻辑能力的,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分析出所探究的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前后关系,找到学习的重点,克服学生的难点,从而取得学习的进步,提升学习的效率。所以,在初高中数学衔接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从而可以更好地应用探究式学习法。

    二、探究性学习的渗透运用策略

    (一)联想与类比

    初高中数学的知识点,很多都是相互关联的,在学习各个知识点时,要利用好探究式学习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联想与类比的能力,把握好各个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做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线性规划的知识学习时,我们都知道,建立线性关系,需要先去挖掘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实在我们的初中数学甚至日常生活中,有着线性关系的实际问题非常多,如不同的方案选择下,怎样保证成本最小化,怎样保证利润最大化等等,在计算此类问题时,我们就可以充分探究与利润相关的各个变量,通过建立线性关系模型,并且画出直角坐标系图,方便比较,得到问题的最优解。

    再比如,借助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衔接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可采取先通过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关系的简单回顾,再让学生通过观察二次函数y=x2+3x+2的图像与x轴有几个交点,交点的横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x2+3x+2=0的根有何关系,进而总结得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当△=b2-4ac时该方程的实数根与对应的二次函數y=ax2+bx+c的关系。学生可以类比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关系攻破难点。类比一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对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那么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对应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由于抛物线与x轴可能会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或没有交点,那么对应一元二次方程相应的就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或者没有解;类比一次函数位于x轴上方则对应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大于0,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就是对应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那么抛物线位于x轴上方对应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大于0,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就是对应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其余类推。类比用一次函数的图像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近似解,用二次函数图像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等等。

    (二)创设探究式教学情境

    为了提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效果,更加贴合教学实际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探究式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可以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深度理解数学知识,自主探索数学问题,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在立体几何的知识学习时,因为这个知识点脱离了简单的二维平面,需要学生具备空间思维的能力,去思考三维层面的数学问题,这方面的学习就具备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这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三维立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维层面的东西,然后再通过具体事物的展示,让学生可以从生活层面去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截面、建坐标系等方法,将立体几何平面化,与初中数学中的平面几何有效结合起来,将立体抽象的几何问题转化为直观明朗的数学图形,帮助学生更好地解题。相反,如果教师只是根据讲义侃侃而谈,脱离实际和学生原本的初中数学平基础,学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图形和概念,自然也不利于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影响到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的自主思考

    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下,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探究式学习本身都是处在一个动态思考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学习,自然而然地思考能力也在持续提高。在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向学生发问,引导学生去自主思考。比如,在函数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发问“函数特点有几个”“函数性质有哪些” “二次函数若恒大于0,图像大概是怎样的,系数有哪些要求”等,如果学生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求解,以强化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从而可以更好地提高自身数学学习能力。因此,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初高中数学衔接阶段一定要重视,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优势,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三、小结

    实践证明,探究性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在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注重探究性学习的融入,运用联想与类比等方法,创设探究式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促进学生去自主思考,从而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提升自身的数学水平。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4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