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在初中学语文古诗文读、赏教学中浸润崇高人格的养成
范文

    冯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崇高的人格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更是文化的精髓体现。古诗文是距离传统文化最近的重要史料,最能直接网罗体现传统文化,荡涤在文字间的情怀与崇高的人格浸润,为当代学生崇高人格形成,光耀人格力量提供了有效途径,成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重要的使命。初中语文教学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对于熏陶浸润崇高人格首要途径就是古诗文教学,利用多手段、多种途径,在古诗文学习中,浸润崇高人格和情怀的养成。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读赏 浸润 崇高人格养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283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崇高的人格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更是文化的精髓体现。古诗文是距离传统文化最近的重要史料,为当代学生崇高人格形成提供了有效途径。初中语文教学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对于熏陶浸润崇高人格首要途径就是古诗文教学,利用多手段、多种途径,在古诗文学习中,浸润崇高人格和情怀的养成。

    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为指导,重视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部编版教材体系中丰富的人文情怀,取材紧扣对人精神领域的积极影响,因此应该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通过教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且特别指出“不应当把其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情感熏陶,潜移默化”。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于熏陶浸润崇高人格首要途径就是古诗文教学,利用多手段、多种途径,在古诗文学习中,浸润崇高人格和情怀的养成。

    一、诵读古诗文,为崇高人格浸润打好底色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总目标指出,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态度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绪,体会作者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无论从小学还是中学阶段,部编版教材都由浅入深地选择了很多优秀古诗文,以初中九年级教材内容为例,教材将语文要素和人文要求紧密结合组元,整合了多篇经典古诗文,形成了从单篇课文到单元、到整本书、贯穿系统化的育人体系,如从八年级上册“情操与志趣”到八年级下册的“怡情养性,培养情趣与理趣”,再到九年级上册“游目骋怀、人生百态”到九年级下册“选择与坚守”和“责任与担当”,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正直、善良、勇敢、智慧、大义、爱国等崇高人格情怀,更是在有层次、有梯度不断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浸潤对学生崇高人格的意识熏陶和行为养成。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以这些古诗文为抓手,逐步养成学生崇高的人格情怀。

    同时课标指出,注重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绪。

    朗读是学习古诗文的重要的手段,也是古诗文学习的前奏。古诗文本身句式整饬、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平仄相和,适合诵读,给人以美感,有利于培养积极的审美品格。教学可以采用个读、齐读、分角色、男女声读、演读、配乐吟诵等多种方式,让诵读绕梁三日,余音不绝,营造浓郁的诵读氛围,激发学生内在的崇高的情感,从而为古诗文教学,为人格浸润养成打好底色。

    曾国藩在给儿子家书中曾谈到“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采其深远之韵”[1],指出学习诗文先要读诵,读诵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高声朗诵”,一种是“密咏恬吟”。“高声朗诵”是为了畅其气,“密咏恬吟”是为了得其韵,就能慢慢地体会它的韵味之所在。笔者认为古诗文教学课要善于抓住诵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崇高的情愫。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特别强调对诗词的吟诵。“写诗的时候,字从音出,字从韵出,文字是跟着声音出来的,所以要吟诵得很熟。”[2]叶嘉莹先生选编过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而讲诵版更辅以叶先生亲自读诵、讲解并吟诵的录音。叶先生认为:“‘声音是诗歌生命的一部分那要醒目的、有意义的、强烈的,比如说带有强烈情绪的记忆,就很容易回忆起来,随着回忆起来的还有当时的情绪、你的感受、你的想法,所有这些都会在大脑里和你的特定记忆之间产生关联”。

    朗读是从文本语言到声音,从耳朵到眼睛,也是从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从字面理解到心灵触动、情感激发、共鸣的螺旋式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伴随一个人一生都不会忘记的诗歌学习,其实是和生命感受深刻连接的。”[3]就是再强调诵读在古诗文学习中对于激发内在情感的最要性。

    例如,笔者在教授《鱼我所欲也》一篇时,由于学生年龄和人生阅历局限,怎样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孟子在生命和大意选择的两难境地下,选择大义的毅然决然,从而感受孟子大义凛然的崇高人格魅力。朗读感受就是课堂设计的重头戏。我根据男女生音色不同,恰当地分角色进行朗读:

    女生:鱼,我所欲也;

    男生:熊掌,亦我所欲也。

    女生:二者不可得兼

    男生: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女生:生,亦我所欲也;

    男生:义,亦我所欲也。

    女生:二者不可得兼

    男生: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中女生音色细腻、柔和,男生音色浑厚、粗犷,鱼和熊掌、生与大义,在平仄、韵律和声调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利用朗读平仄声调,辅助重音朗读指导,后者洪亮、慷慨激昂,在朗读时就能体现和感受作者的抉择的艰难和凛然之气,培养朗读的语音语调的美感体验。再如骈句、整散句式,整饬、短句铿锵有力,长句酣畅淋漓恰当把握和处理,这也就为后面理解文意、熏陶高尚人格情怀打下了基础。

    诗歌是精练的语言,蕴含了诸多深意,如果泛泛去读,随意去读,深意就无法体会;而当拖长了声音来吟诵时,其中的意思就透过慢慢拖长的声调显现出来了。由此可见,朗读在学习古诗文中的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下语文课堂,因为种种因素,朗读的时间和频率在减少,这是古诗文学习中不可小觑的问题,亟待教师关注朗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鉴赏词句,领悟崇高情怀,深化情感渗透,熏陶崇高人格

    鉴赏是学习古诗文的第二把钥匙。从整体感知,到经典诗句的赏读,到炼字炼句咀嚼品味,再读重读感受,写作背景互读,创设情境,引导品味作者情感,受到高尚人格的感染和激励,从而熏陶人格养成。

    此处只谈鉴赏,尤其炼字、炼句对浸润高尚人格情操的重要性。由浅入深地炼字、炼句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解读古诗文思想、领悟作者精神的“牛鼻子”。如抓住“不畏”品读《登飞来峰》中王安石的变法的决心和勇气,通过“不染”品味《陋室铭》周敦颐的高洁傲岸的情怀,用“最爱”解读《钱塘湖春行》白居易造福一方百姓的爱民赤子之心,抓住“乐”就看到了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的所抒之怀,如此,学习古诗文将化繁为简。在赏析古诗文中,深入理解作者情感,方能领悟其人格魅力,从而感受、熏陶崇高的人格。

    三、古诗文“互文对读”,渗透崇高人格的内化养成

    高尚人格的浸润熏陶是一个循序渐进、情感循环上升的复杂过程,古诗文教学中应更加要关注渗透的过程。从学生七年级初步接触古诗文开始,利用古诗文的学习形成高尚人格的熏染影响,到八年级崇高情感、情操的培养,认知的逐渐建构,再到九年级内化为行为上的责任和担当,就是基于语文学科人文素养的浸润、渗透。笔者认为,整合初中阶段六本教材篇目进行的“互文對读”是一种古诗文学习中深化、渗透崇高人格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所谓的“互文对读”,就是以文本为轴心与相关他文本相对照实现题旨及其他比勘,达到互识,互补,互相印证的目的[4]在互文本的相互映照下,通过纵向、横向对比、时间空间对比,有助于形成系统化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的认知以及内化,尤其在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上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首先,民族文化和文化精神是一个不断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人格的养成正是根基于这种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土壤。互文对读就是让学生在对读中思维碰撞、整理比较、整合建构、拓展提升、深化内化,加深对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从而起到渗透崇高人格的养成。如从对《蚕妇》不公待遇命运的感性认识,到《悯农》的悲悯情怀、再到《观刈麦》的理性化认知、到阅读《岳阳楼记》获得责任与担当的现实意义的情感激发和树立,即是在对中渗透人格养成建构的过程。没有联系时间、空间的古诗文互读,就缺失了对人格不断建构形成的过程性思考。尤其对于人格、个性形成可塑性最强的初中学生来说,在互读中建构人格更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在互读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形成创新性人格。

    2021年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落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要强化经典意识,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突出传统文化素材的经典性。”特别指出:“结合时代要求,衔接古今,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促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就需要古诗文对读助力,使得古诗文的学习在互读中系统化,更能体现文化精神一脉相传的特点,在互读中取精华、求新意,培养创新人格的人才。

    例如,笔者在执教《过零丁洋》一文时和《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进行互读设计,对比不同人生际遇之下人对爱国意义的诠释,两首文体不同,一首诗,一首词,同为宋代作品,一为表现虽人老力衰却尤欲驰骋沙场为国杀敌爱国情怀,一为个人走投无路、报国无门时慷慨赴死的报国之志。前者将个人的人生价值建立在为国建功之上,彰显生命意义,后者则是在前者基础上的升华,举一生之力报国,当无力报效国家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以死守忠,尤为崇高!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作为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但危急关头,尤能肩担忠义。让学生认识到报效国家,即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毕生追求,更是读书的使命和担当从而涵养家国情怀,树立家国责任。

    如此一来,将文化和民族精神串联起来,加深了对爱国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强化渗透对爱国、报国责任的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形成。学生再读《梅岭三章》,再读鲁迅就轻而易举了。

    需要指出的是,互文对读设计要注意层次、关注梯度,关注有效性,应具有明确的互读目标设计和提升意图达成,有深化、有升华,切忌盲目互读,缺失了古诗文对读的初衷。

    总而言之,人文素养是语文学科的灵魂所在,崇高人格的浸润培养关系到为国育才的终极目标,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在古诗文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浸润人格养成,以文化启迪人,以人传承文化。

    参考文献

    [1]《曾国藩家书》当代世界出版社;ISBN编号: 9787509002476;88页

    [2]迦陵讲演集(共七本)叶嘉莹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迦陵说词讲稿;155页

    [3]迦陵讲演集(共七本)叶嘉莹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迦陵说词讲稿;

    [4]《在互文对读中实现深度阅读》https://www.xzbu.com/9/view-14949907.htm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3:56:15